騰訊超3億美元現金投資B站,社群下半場最終歸於A還是T?
10月3日晚,嗶哩嗶哩(NASDAQ:BILI)和騰訊控股(00700.HK)聯合宣佈,雙方已達成協議,騰訊控股將對B站進行共3.176億美元現金的投資。這輪增資,騰訊對B站持股比例約增至12%。
受此利好影響,嗶哩嗶哩股價今天開盤漲超15%,最高漲16.15%,報15.46美元。市值也達到40.02億元。
這或許是B站2018年上市以來收到的最好訊息了:
先是年初被愛奇藝以侵權為由一紙狀告,後又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天即破發,其第一季度財報也顯示虧損仍高達5780萬人民幣。此外,7月底國家網信辦會同五部門聯合約談B站等16款網路短視訊平臺相關負責人,並對B站作出下架一個月的處置。
對於騰訊這輪投資,B站網友早已習慣。有人認為這是B站再次無下限打破次元壁向著不純發展,也有人盤算著自己的騰訊會員是不是馬上可以看B站大片。媒體也並沒有太多發聲,似乎這是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兩個努力擺脫“遊戲”的公司
兩個社交屬性的公司,是怎麼變成遊戲公司的?
從B站披露的招股書中,B站的遊戲業務佔營收比重達到83.4%,暢銷手遊《命運-冠位指定》更是以一己之力貢獻了超過7成的遊戲收入。
儘管今年以來,B站一直探索遊戲以外的盈利方式,比如向動漫產業上游延伸、擴充影視劇內容庫、為UP主開通電商等,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其Q2財報中,遊戲業務仍是重頭,同比增長61%,營收佔比78%。
作為一個ACG起家的社群,B站一直苦苦尋找著賺錢的路子。其早期的准入設定,做題通過資格稽核的使用者才能成為正式會員,享受不限制發彈幕、解鎖全部視訊等特權,B站一直以此保證著使用者的“血統純正”,卻不得不面對最忠實的使用者反而是不付費的人群。
社群想變現,當時可以參考的路徑要麼是廣告,要麼是遊戲。一開始陳睿也想走廣告的路子,但廣告主需要的是流量,B站千奇百怪的入門題成了最大阻礙。於是2015年,B站的准入制度放鬆,即使兩年後答題制再度出山,會員轉正的難度也大大降低。除了二次元愛好者,主播們也紛紛湧入B站。
2016年5月,認為時機成熟的B站悄悄在新番《Re:從零開始的世界》片頭添加了時長15秒的商業廣告,而此前則可以直接瀏覽動畫。一時間B站陷入使用者聲討:不是說所購正版新番永不貼片嗎?後來,陳睿不得不上知乎解釋,此舉為版權方要求,迫不得已。
不過,這也使得B站斷了靠廣告賺錢的念想。而反觀遊戲,B站這幾年走得很順。2013年,B站成立了遊戲中心,代理手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6年,B站宣佈開啟二次元頁遊業務,去年底成立了電競俱樂部BLG,而今年9月又切入端遊。2017年,B站遊戲區UP主數量已發展到39萬,投稿數量高達263萬,是bilibili流量最高的視訊分割槽。
騰訊則是最早從社群嚐到遊戲甜頭的公司。今年9月,陪伴了80、90後13年的那隻“討厭”的QQ寵物企鵝停止運營,這隻誕生於2005年的企鵝,在我們的電腦桌面上見證了SNS遊戲的繁榮到衰落。
社群遊戲的出現,便是為了增加使用者粘性和活躍度。2008年,程炳皓的開心網橫空出世,偷菜和搶車位瞬間霸佔了辦公室白領的碎片時間。2009年開心網使用者增長率高達500%,到年底,開心網的使用者已經達到了7000萬。
隨即,跟風者出現,人人網迅速也推出一個“開心網”,兩家名稱完全一樣,網址也非常接近,雙方為此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訴訟戰。
彼時的SNS遊戲焦點,自然便是真假開心網。然而打得兩敗俱傷的雙方沒想到,最後坐收漁利的是騰訊。
2009年,QQ迅速推出了QQ農場,當時其風靡程度可以說,只要有QQ,沒有沒玩過QQ農場的。那時候,中國遊戲市場被網易和盛大牢牢把握,騰訊繞開RPG希望尋找突破口。這些SNS遊戲門檻低,卻極具黏性,為日後騰訊的小眾精品遊戲路線奠定了廣泛的認知基礎。2011年,除了RPG品類,騰訊在其他細分市場已經站穩腳跟。
成也遊戲,敗也遊戲,今年騰訊慘淡的半年報,也證實了這一點。QQ空間這個維繫著騰訊遊戲玩家的社群,打出95後、00後最活躍社群的旗號,卻掩飾不了活躍度的逐年下降。畢竟新一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那個SNS遊戲的年代。
而新一代年輕遊戲人群去哪找?恐怕都在B站。
社群下半場,姓A還是T?
從PC到手機,從2G到4G,從SNS遊戲到手遊,從依靠低門檻成為主流,到依靠精品IP成為主流,帶有社交屬性的遊戲,為社群通過遊戲變現提供了不間斷樣本。然而這一路徑嚴重依賴社群的人群屬性。B站玩得轉,直男集中營虎撲也可以,但知乎、豆瓣玩不轉,陌陌、美圖也不行。
好在得益於4G,直播、短視訊這類比較普世的工具被社群們當成賺錢利器,然而一輪主播打賞之後,短視訊變現也成了難題。最後,最普世的電商,成為社群們最終極的賺錢路徑。
2015年,ofollow,noindex">馬雲 提出了“內容-社群-電商”的路徑,希望打破傳統電商的天花板。不過,沒有社交基因的阿里,對上沒有電商基因的騰訊,二者出奇一致,便是在社群產品上猛砸錢。
阿里今年出手小紅書、寶寶樹、雪球等,騰訊也將小紅書、知乎、B站等收入戰隊。一場線上社群電商的腥風血雨近在眼前。“交易”體系完善的阿里,優勢是即使你不站隊,也可以開放地接入淘寶,比如頭條系抖音;“社交”屬性明顯的騰訊掌握著10億流量,成了做營銷的大好陣地,也吸引著眾多社群加入。
到了今年,社群已經走到第三代,電商之爭無疑是這一階段的主旋律。這得益於“內容電商”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得益於使用者對於為“純淨”苦撐多年的社群多了份無奈的心疼。在這下半場的較量中,任性、個性的社群們終於決定長大成人。
新芽NewSeed(ID: pelink)“沒想到”特別策劃,希望借騰訊與B站的投資,和你一同回顧10年裡社群商業化的一些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