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薄的 4K 雷電 3 顯示器 — ThinkVision X1 (2nd Gen) 長測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兩年前我們曾經評測過第一代 ThinkVision X1 , 除了作為全球首款全功能 USB-C 顯示器之外,第一代 ThinkVision X1 還以當時非常驚人的 7.5mm 厚度,讓顯示器除了超窄邊框之外,也開始了對於減少面板厚度的追求。

今年,全新的 ThinkVision X1 (2nd Gen) 正式更新,以 4.7mm 的極限水準,重新整理了 27 英寸 4K 顯示器的厚度記錄,那麼除此之外,作為 ThinkVision 主打設計的 X 系列旗艦,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呢?
工業設計
相對於前代產品,全新的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根據反饋改進了很多設計細節,但纖細修長的支架和超高屏佔比都讓它保持了 ThinkVision X 一貫的設計風格。

首當其衝的變化就是進一步提升了屏佔比, 上一代產品的攝像頭獨立於螢幕右上角,同時螢幕下方的揚聲器直接面對使用者導致了雙下巴的存在。

兩者結合起來之後,就導致了從正面看上去,視覺上多出了很多多餘的東西,雖然螢幕本身的邊框很窄,但是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清爽。

因此,全新的 ThinkVision X1 (2nd Gen) 首先將內建揚聲器換了一個位置,當我們從下往上看,顯示器底部左右兩側各有一排開孔,新的雙 3W 揚聲器就被隱藏在了顯示器面板之後,解決了下巴的問題。

接著,我們會驚奇的的發現: ThinkVision X1 (2nd Gen) 依然是擁有攝像頭和麥克風陣列的,但是為什麼之前完全沒有找到它在哪呢?

祕密就在於 ThinkVision X1 (2nd Gen) 通過精妙設計的平衡四連桿結構,將攝像頭與麥克風元件通過升降機構隱藏在了螢幕背後的機身內部,在不使用的時候是完全看不到的。

而當我們按下機身右後方的攝像頭升降按鈕,其中隱藏的線性電機馬達就會將整個元件升起,最終成功將攝像頭 & 雙降噪麥克風陣列元件升高到螢幕之上,整個過程需要 3 秒左右。

最終,沒有了下巴,也去掉了小帽子,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從正面來看終於擺脫了多餘的視覺干擾,最終呈現出了非常簡潔,沒有一絲多餘設計的正面效果。

全新的IPS 178°廣視角螢幕,四邊無邊框全面屏,可視螢幕佔比≈93%,配合纖細的槍銅色鍍鉻金屬支架和超薄的全金屬底座,在複雜的光線下,甚至有一種螢幕懸浮在空中的錯覺,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從外觀上看,是我目前覺得顏值最高的顯示器之一。
所以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能夠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2018 IF 工業設計大獎和 CES Asia 2018最佳創意產品獎也都沒讓我們意外。

說到按鈕,ThinkVision X1 (2nd Gen) 也有一個在顯示器人機互動上的小創新,如上圖所示,在機身右側一共有四個按鈕,所有與顯示器的互動控制都通過機身右側來完成,除了最上邊小相機標的攝像頭升降按鈕之外,下邊三個按鈕依次為:電源開關,輸入源切換和長得非常像ThinkPad小紅點的操控搖桿。
前兩個沒什麼好說的,直接進入最後一個操控搖桿,雖然長得像小紅點,不過肯定不能當成游標控制來用,這個搖桿一共支援前後上下四個方向以及按下五種操作。
就像上邊標註的一樣,在沒有撥出顯示器控制的時候直接前後或者上下撥動,就可以直接進入音量調節。按下搖桿則會進入控制選單,上下波動選擇選單,前後撥動直接調整選單選項,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相對於其他顯示器採用一排功能按鍵的互動設計,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的搖桿讓你完全不需要看著按鈕來操作,極大的提升了便利性,期望這樣的設計可以很快的在所有顯示器普及開來。

最後則是介面,顯示器背面的右側靠下的位置擁有著ThinkVision X1 (2nd Gen)的大部分介面,從左到右依次為:
- 135W 的方口電源插口(與 ThinkPad 電源通用)
- HDMI 2.0 介面
- DP 1.2 介面
- USB-C 形的雷電 3介面
- USB 3.0 介面 * 2
因此,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除了全新的雷電 3 之外,其他兩個視訊輸入介面也都可以支援 4K 60Hz 輸入,在連線多個主機或者 PC 的時候都避免了重新插拔選擇介面的麻煩。

除此之外,在機身的左側,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的 2* USB 3.0 介面,以及 3.5mm 耳機介面,這三個介面相對於背後的介面也更方便隨手插拔,相對於擴充套件介面全都在背後的設計也要方便得多。
螢幕素質:
ThinkVision X1 (2nd Gen)作為 ThinkVision 的 X 系列旗艦,官方宣稱能夠覆蓋大於 99% 的 sRGB 色域,我們也進行了的實際測試:

按“ 當評價一款產品時,我們關注的是什麼 ?”中提到的標準,sRGB 才是對大眾消費者更為直觀有效的色域,而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實測覆蓋了:
- 98.9% sRGB
- 73.5% Adobe RGB
- 77.8% DCI P3
忽略測試誤差,已經屬於能夠覆蓋全部 sRGB 的標準,不過由於並沒有出場校色,所以它並沒有精準的覆蓋 sRGB, 在黃綠和橙色部分都有一定的超出,所以在沒有校色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稍微的過飽和現象。

在光譜上,我們會發現紅綠藍三個波峰間隔較明顯,因此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足以覆蓋 sRGB 色彩空間所定義的顏色。

亮度和對比度方面,從 1% ~ 100% 每隔 10% 測量一次,我們會發現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的亮度變化比較均勻,沒有陡增陡降現象的發生,最高亮度為 291 cd/m2, 對比度實測為 1302:1,足夠滿足室內使用,同時對比度夠高,文字黑白分明,看電影時也不會有明顯的上下黑邊存在。

最後,在色準方面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雖然沒有經過出場校色,但經過我們的實測在未校色狀態:
- 平均 ΔE 為 1.25
- 最大灰階 ΔE 為 1.90
- 最大彩色 ΔE 為 2.84
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其他宣傳出場校色顯示器平均 ΔE<3的標準 ,並且由於色溫為 6504K, 所以如果不與標準的螢幕放在一同對比幾乎看不出色差。
而在校色之後:
- 平均 ΔE 為 0.31
- 最大灰階 ΔE 為 1.05
- 最大彩色 ΔE 為 0.45
色偏達到了理想狀態,在校色之後可以無憂的適用於專業的網頁設計,平面設計等等不需要 P3 或者 AdobeRGB 色域的專業內容創作領域,對於普通大眾也可以在日常網頁瀏覽或看電影/視訊時得到正確的顏色。
MDT 總結:
相對於同年發售的,主打專業影像的 ThinkVision P 系列旗艦 P32u, 全新ThinkVision X1 (2nd Gen) 作為 X 系列的旗艦,在獨特設計的道路上又進了一步:
在解決了揚聲器帶來大下巴,引入電動升降攝像頭之後,全球最薄的IPS面板,配合 X 系列標誌性的纖細支架+四邊無邊框全面屏,讓它在視覺上非常輕盈,正面看上去沒有絲毫的多餘。27 英寸 4K 級別的解析度,也帶來了平滑無鋸齒的文字和細膩的影像顯示。

同時,在融合了 USB-C 形雷電 3 這一目前地球上最先進的介面之後,只需要一根線就能滿足供電、視訊訊號傳輸、資料訊號傳輸三種功能,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
優點:
- 四面超窄邊框,超高的93%屏佔比
- 全球最薄的 27 寸 4K 顯示器,電動升降攝像頭
- 擁有 HDMI, DP 以及 40Gbps 的 USB-C 形雷電 3 介面
- 可以擴充套件 4* USB 3.0 介面
- 覆蓋 sRGB 的螢幕,在未效準的時候就有不錯的色準
- 無閃屏,霧面不反光,具有德國萊茵 TÜV Eye Comfort 眼部舒適度認證,可切換低藍光護眼模式
- 非常順手好用的搖桿互動
缺點:
- 有點貴
- 不支援 VESA 標準支架介面
- 揚聲器音質一般
適用人群與購買建議:

6999 人民幣售價的第二代 ThinkVision X1 對於注重設計,正在使用搭載了 USB-C 形雷電 3 介面的筆記本/桌面電腦, 並且不需要 P3 或者 AdobeRGB 廣色域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是目前看來獨一無二的唯一選擇,特別是在錢包足夠的情況下,畢竟這是一個買手機都需要花一萬塊的年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