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高階的小米 創新會成為它的主要方向嗎?
過去的2018年,小米過得其實並不是很如意,整體銷量負增長,主要增量來自於印度和西歐市場;股價大跌40%左右,即使以雷軍為首的控股股東做出一年不減持的承諾,但依然無法提振股票行情,還是有部分股東選擇清倉,畢竟前期來自F輪之前投資的投資者持股成本普遍較低,只要出手便能獲得穩定的收益。
雖然股價的問題在股市中實屬正常現象,股東上市解禁之後拋售持股也在情理之中。但對於雷軍而言,自己一手打造起來的小米集團,就像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想要拋棄它是萬萬不可能的。如果淺顯一點看,股價與品牌的產品表現密切相關,想要提升市值,從產品下手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新年伊始,小米宣佈紅米品牌將會獨立出來,成為新的具有“國際範”的Redmi,並且邀請到了金立手機前總裁盧偉冰加入,負責Redmi手機業務的發展。外界當時認為,在小米整體形象不曾改變的情況下,紅米獨立出來更多的是為了逐漸向高階延伸,通過產品配置、售價的不斷拉昇,全面覆蓋多級消費市場,來提振手機業務的銷量和利潤。但最終,雷軍還是打出了“紅米死磕價效比”的口號,意味著即使後續紅米推出旗艦級產品,利潤也不會太高,只能說銷量會有一定的保障。
那麼與之相對的,小米也就沒有必要再保持小米手機的高性價比。這一點也得到了小米公司產品總監王騰在微博上表示:“以後紅米專注極致價效比,小米會往高階走,所以不會再有米8這麼便宜的價格了。”不主打價效比,即意味著小米將會有更多的投入來對手機進行創新設計。
小米在2018年的失敗,除了在銷量利潤上的表現不佳之外,國內乃至國際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不是用簡簡單單的“價效比”就能夠獲得優勢的了,產品是另外一種體現創新天花板的途徑,是一種能夠體現企業實力,強化品牌形象的一種途徑,市場對於企業股價的信心一般會從這些方面來獲得。
但是小米的高階之路能夠成功嗎?小米除了數字系列之外,過去Note系列也是定位高階,而且是比數字系列更高階的存在。當時小米Note第一代產品出來的時候,頂配的價格直接到了2999元,這也是小米手機第一次把價格上探到3000元左右。但是,那一年搭載“火龍”驍龍810處理器的手機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小米Note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相對較高的價格,消費者對一代產品的接受程度並不高。系列的第一款產品失敗並不是大事兒,小米Note 2躊躇滿志的歸來,卻遭遇了更大的失敗,主要是因為螢幕的原因。由於和三星的洽談失敗,小米的螢幕由LG供應,但LG的P-OLED根本無法與三星的AMOLED相抗衡,陰陽屏和燒屏屢見不鮮。
其實與小米Note 2同期釋出的小米MIX反而是小米更好的代表作品,也一舉成為了當年最矚目的產品。小米MIX釋出之初其實完全是按照概念機的方式來是誰的,當時也沒有鐵了心來一直用MIX系列做高階,但在意外取得了成功之後,系列產品就這樣延續了下來。但隨後的兩款產品都是中庸之作,並沒有跳出小米MIX的設計模式,小米MIX 3雖然有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在全面屏爆發的2018年,MIX 3並不是特別顯眼,只能說略有創新。
但是MIX系列整體的表現還是證明,當小米價格上探之後,市場和消費者對此的反應還是比較正面的,小米向高階發展是一條比較可行的路線。關鍵在於,小米的“高階”是以什麼方式來體現?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手機市場更多的是通過供應鏈的零部件來進行整合設計,創新必定要涉及到不菲的研發成本,小米有決心投入高額的研發費用嗎?而如果是供應鏈的技術,小米又將陷入同質化的困境之中,對於高階產品來說,這是極為不利的局面,你們可曾見過兩個不同品牌之間的高階產品有極大的相同點?即使外觀相同,技術上也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