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貴銀人為丹寨造了一個“淘寶”
火爐上的鋁鍋裡燉著雞湯。雞是樑國珍剛剛從後山抓來的。湯水沸騰,氣泡從鍋底衝到湯的表面,一顆一顆,爭先恐後地爆破。香味就這麼溢位來了,從鋁鍋口,擴散到整間屋子。
樑國珍往湯裡撒上一撮鹽,一碗一碗盛好,招待來客。客人把湯一飲而盡,覺得好喝,想買兩隻雞帶走。
樑國珍不好意思地笑笑:“都賣完了。”
客人有些吃驚:“你那後山不是有一萬多隻嗎?都賣完了?”
“賣完了。”
“怎麼賣的?”
“還不是何總幫忙。沒有何總和貴州銀行,不敢想象我現在是什麼樣子。”
樑國珍說的“何總”,是貴州銀行駐丹寨縣扶貧隊隊長何珍雲。
為了解決農產品的銷路,何珍雲和扶貧隊,為丹寨造了一個“淘寶”。
8000只雞滯銷
去年這個時候,樑國珍還在為同一鍋雞湯,和後山的8000多隻雞發愁。
樑國珍43歲,是丹寨縣龍泉鎮大坪村人。她十幾歲就外出打工,做過流水線工人,當過保姆。2006年,丈夫生病,夫妻倆回到老家,種田養雞,勉強餬口。
開始,她只養3只小雞。雞生蛋,蛋生雞,雞越養越多,自己家吃不完,她就拿去賣。雞放養在後山,肉質鮮美,銷路很好,她索性擴大養殖。到了2016年,她已經養了2000只雞,並且通過養雞脫貧了。
2017年,當地政府看她養雞養得好,提出投資30萬元扶貧資金,請她成立養雞合作社,帶動貧困戶一起養。樑國珍信心滿滿地答應下來。幾家貧困戶卻有意見。
“這麼多錢,養雞幹什麼?分了算了。”
“養雞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本,馬上分,馬上就得錢。”
樑國珍拒絕了這些要求,“政府給我們這個錢,是讓我帶頭髮展產業,不是帶頭分錢。”
反對的人不屑:“看你什麼時候能賺錢!”
就這樣,樑國珍頂著壓力,帶領入股的貧困戶重新修整了雞舍和道路,將養雞規模擴大到了近萬隻。
按照經驗,每年到10月份,就有客戶上門收雞。在樑國珍的預期裡,11月份,雞就應該賣得差不多了。然而,2017年底,合作社的雞卻還剩8000多隻賣不出去。她和社員們到處去推銷,跑斷了腿,也只賣出去不到1000只。
雞到了10個月左右就停止生長,每天的飼料錢就是一大筆。這意味著,拖得越久,合作社越虧錢。
守著後山的雞,樑國珍坐在木屋裡抹眼淚:“怎麼就賣不出去呢?”
只懂得養殖的樑國珍,忽略了市場。她想當然地以為,養2000只雞有人來收,養8000只的時候,銷路也會自己找上門。
幫扶“想自己造血”的精神
那段時間,對於樑國珍來說,簡直是暗無天日。付出辛苦養雞賣不出去不說,還要被人指責。“當初說把錢分了,你就不分,現在一分錢也拿不到!”“入股的錢,你要還回來!”
尋找銷路的日子沒個頭,她卻一度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到頭了。“壓力太大,太難熬了。”她覺得人生從未如此艱難,自己的前面是一堵黑黑的牆,看不到光。
“真的沒有路了麼?”
2017年11月的一天,樑國珍在家裡發愁,聽見有人敲門。她開啟門一看,是何珍雲。之前何珍雲在各個村調研的時候,來過樑國珍家。何珍雲每次問起樑國珍銷路,她都說沒問題。
看到何珍雲,樑國珍才想起來,應該向他求助。樑國珍一邊哭,一邊講述自己的遭遇。
七八千隻雞在後山此起彼伏的叫著,何珍雲心裡跟著著急。他安慰樑國珍:“別難過,我們一起想辦法,總會找到銷路。”
實際上,何珍雲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是他覺得,樑國珍這個忙,他一定要幫。
“作為扶貧攻堅工作隊隊員,我們就是來幫老百姓解決困難的。這是我們的責任。”何珍雲說,樑國珍的故事,最讓他動容的是她不甘貧窮的精神,“她一直在努力,在奮鬥,想要擺脫貧困。這種精神,實際上是非常寶貴的。”
在一線扶貧工作做得久了,何珍雲發現,有些人甘於貧困,情願等著政府救濟。樑國珍對他說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她說,她想自己造血,不想靠別人輸血。”在何珍雲看來,“我們要幫扶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
創新電商扶貧
回到辦公室,何珍雲和另外兩名扶貧隊員龍光輝和羅祥海開會想辦法。網路時代,他們很自然地想到了電商。何珍雲從來沒有網購經歷,電商行業的發展他卻一直很關注。
“市場需求隱形起來了。電商是魔法藥水,能幫我們找到這樣的需求。”何珍雲總結。
經過研究,何珍雲發現,在幾個大的電商平臺推樑國珍的土雞,效果不一定好。“一款新產品放在這些大平臺上,需要投入大量的錢來跑流量。否則很快會淹沒在浩如煙海的產品裡。”
他們決定,自己搭建電商平臺,為丹寨造一個“淘寶”。“自建電商平臺,不僅能解決土雞銷售的問題,還可以為丹寨其它農產品找到出口。”
何珍雲立即帶著扶貧隊制定方案,上報總行。在總行的支援下,前期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對於何珍雲和貴州銀行來說,為丹寨做電商平臺,並非請一家技術公司搭建電子商城這麼簡單。
平臺前一個環節,農產品需要進行標準包裝才能上架;平臺後一個環節,物流運輸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諸多問題一下子湧上來,扶貧隊的工作千頭萬緒。
自找“苦”吃,他們圖什麼?
“吃苦是當然的,扶貧肯定不是來享樂的嘛。”何珍雲淡然地笑笑。他坦言,如果僅僅按照驗收表工作,他們當然可以不去做電商,工作也會輕鬆許多。“但是事情就進行到這一步了,你不可能後退。扶貧不是完成紙上的資料,是要在實踐中幫老百姓真正解決問題。”
樑國珍對網購更是沒有概念。何珍雲一邊教她,一邊帶她去跑相關供應商:包裝廠、屠宰場、物流公司。一家一家談,一塊錢一毛錢地“殺價”。
忙活了幾個月,2018年2月7日,“丹寨優品”上線。除了樑國珍的土雞,還有丹寨富硒米、黑毛豬等50多種農特產品在商城售賣,覆蓋近3000戶貧困戶。
樑國珍家裡沒有網路,每天就等著何珍雲傳銷售資料給她。在她的預期裡,自己的雞能在商城賣掉一半就差不多了。“少賠一點是一點。”
何珍雲在貴州銀行以及其它扶貧單位內部推銷商城,以作試水。反響超出何珍雲的預期。還沒等他把商城往外推,商城裡的大多農產品就銷售一空了。
樑國珍更是不敢相信,在她手裡滯銷了兩三個月的8000多隻雞,在貴州銀行為他們搭建的電子商城裡,不到一個月售罄。
“太神奇了。”樑國珍覺得,這簡直就像做夢一樣,她至今都會不時恍惚,“這是真的嗎?”
代養模式保流量
這當然是真的。放在以前,這對於樑國珍來說,可能是一場夢。然而在扶貧的大背景下,貴州銀行、扶貧隊、何珍雲,讓她的這個夢有了實現的可能。
樑國珍的“夢”,並沒有止步於此。
幫樑國珍賣掉8000只雞,電子商城年銷售額達100萬元,沒有讓何珍雲和扶貧隊覺得“大功告成”。相反,在何珍雲看來,“這只是個開始。”
扶貧隊意識到,農產品電子商務化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週期性。“農產品的生產都有一定週期性,對於我們這個剛剛搭建的平臺,大部分商品賣完就沒有了,要等下一個生產週期。在等待的這段期間,相當於我這個商城就荒廢了。更糟糕的是,客戶也會大量流失。”
在產業形成規模以前,如何保住商城流量,是何珍雲和扶貧隊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做電商商城的過程當中,何珍雲也成了網路“達人”。他發現,一些電商賣家熱衷搞預售。這實際上是根據訂單來生產產品。
“這種模式太適合農產品了。”何珍雲決定用樑國珍的土雞來試水這個模式。
2018年3月,“丹寨優品”升級為“我為丹寨代言”,並正式上線。2018年10月,丹寨土雞作為商城主打產品,採取認養模式,開啟預售:客戶付預付款,到了雞可以出欄的時候,再付尾款,商城發貨。養殖戶根據預付款的情況調整養殖規模。
“這樣既解決了銷路,又解決了發展中的資金問題。”何珍雲介紹,第一批土雞預售3000只,春節出欄。
預售名額幾乎是在一兩天之內就被搶空了。現在正在進行第二批預售,截至11月底,“我為丹寨代言”土雞預售量達17706只,銷售額達213萬元。
前些天,有幾位沒有搶到第一批預售的朋友找到何珍雲,希望通過“關係”買幾隻。何珍雲無奈地回,“一隻多的都沒有,我自己買的都被分光了。”
丹寨生態土雞搶手,何珍雲心裡高興。同事朋友看見他,都開玩笑叫他“雞販子”。他並不介意,開啟手機商城二維碼遞過去,“是的是的,我這個‘雞販子’又來推銷了,趕緊下單。”
一年多來,何珍雲和扶貧隊把在丹寨工作四分之一的精力,都放在了丹寨電商上面。在他們看來,這是一項必要的工作。
“丹寨有好的農產品,市場也有需求。以往的問題在於,雙方資訊不對稱。農戶老百姓、貧困戶,他們只懂種養殖,哪裡懂市場。他們不懂,我們懂。我們就要為這些農產品找到一個出口。電商,‘我為丹寨代言’,就是這個出口。”何珍雲認為,這恰恰是產業扶貧及其重要的一環,“無論是貸款還是捐贈,產業扶貧不能止於投入,還應抓好市場這一環。再好的產品,賣不出去,前面的環節都是白費。”
現在,樑國珍不用擔心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有何總和貴州銀行,我們心裡踏實得很。”2018年,合作社大概有40萬的銷售收入。跟社員商量後,樑國珍準備拿一小部分分紅,大部分用來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我想把規模擴大到5萬到10萬隻。”她說,合作社原有的5戶貧困戶,如今都已脫貧。
2019年,何珍雲給商城定下生態土雞的銷售目標是50萬隻,預計帶動1000戶貧困戶脫貧。
2018年底,扶貧隊完成驗收後,正在逐步撤出。
何珍雲和扶貧隊撤出後,“我為丹寨代言”,將由平臺的搭建方丹寨三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繼續運營。
湯奎是三易公司的總經理,他有信心完成何珍雲定下的這個目標。“現在農村最缺的是什麼?人才?錢?我覺得都不是,就是一個機會。‘我為丹寨代言’就是開啟機會之門的鑰匙。”
過了那麼久的窮日子,如今,“樑國珍們”的機會,實實在在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