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曾經依仗的“跟隨戰”,為何在短視訊領域不見效?
2009年之前的騰訊,比今天的美團還沒有邊界。
1999年加盟騰訊的吳宵光將這種策略稱之為“跟隨戰”,“第一名看第二名、第三名怎麼做,你發現他們的一些創新應該迅速跟進,利用原來平臺的優勢把它們壓下去。”
到2009年,騰訊將這種“跟隨戰”發揮到了極致,基本上在每個領域,除了電商、搜尋以外,大家都說要創業就面臨三件事,“生、死、騰訊”。
“跟隨戰”最終,導致了2010年“狗日的騰訊”的到來以及隨後的“3Q大戰”
2010年之後,騰訊開始奉行開放平臺策略,“跟隨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2014年,騰訊已經進入完全“剝離化”的路徑,也就是《騰訊沒有夢想》裡的投行化。
但我們翻開騰訊歷史,你會發現在2009年以前,“跟隨戰”為騰訊貢獻了太多。甚至2011年出現的微信,也有比它更早的米聊。不過也要注意的是,“跟隨戰”下成功的產品板塊大多都是在內生增長模式下圍繞短鏈業務展開,像遊戲、音樂、新聞、社交等。這類業務的特點是價值鏈很短,只要做好內容再加上騰訊的巨大流量,就能慢慢獲得市場地位。
當然,“跟隨戰”下騰訊對長鏈業務的試探也有失敗案例,搜尋和電商是最明顯的兩塊。最終在2014年之後,搜尋劃給了搜狗、電商併入了京東。“投行化”標誌著騰訊開始從內生增長轉入尋求外生增長。
直到短視訊市場的爆發,以及騰訊投資快手之後遭遇的措手不及。
看錯短視訊
騰訊對待短視訊的態度有些蹊蹺。
自開放之後,騰訊的戰略打法一直是專注做“聯結器”和內容產業。毫無疑問,短視訊是最直觀的內容產業,但騰訊在微視第一波“死亡”之後便不再投入,而是轉向投資。
2013年便上線的微視,其實踩對了短視訊的紅利期。至於有流量、明星和紅人的微視為何失敗,馬化騰其實回答過。
“內容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以流量為主。未來內容的價值、IP的價值會越來越重要。但是也不能說流量不重要,這兩個可能原來是八二,以後變成了五五(都重要),有了流量入口,同時又要有內容的制高點。”
將微視的失敗歸結於缺乏內容,是當時騰訊對短視訊產業的一個判斷,至於這個判斷對與錯,還是值得探討的。
內容之於短視訊自然是重要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微視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協作,脫胎於騰訊微博的微視拿到了騰訊微博、QQ和QQ郵箱的登入入口,但沒有微信。說騰訊舉上下之力推微視其實不對,對於微視和微信的處理騰訊當時還很謹慎。不過,也從側面說明,2012年第二次架構調整前的整體協調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
其次是放棄微視投資快手這個決定,某種程度上騰訊對短視訊的看法已從短鏈業務變為長鏈業務。並且同時期的秒拍、美拍等競品也沒有發展到足以令騰訊忌憚的規模。
將短視訊看作長鏈業務不能說是騰訊的失誤,但當時在微視內容上的運營,騰訊犯了一個遲鈍且不思進取的錯誤。靠明星、入口和流量,騰訊做出了太多價值鏈短且成功的產品,將這一模式照搬到短視訊,沒有想到會失敗。當然,其中也有騰訊架構的歷史問題以及團隊部門之間協作不暢的因素。
今天的抖音,除了瘋狂買量在內容上也更注重主動運營甚至干預,頻繁製造爆款吸引眼球,這與過去騰訊對短鏈業務的做法完全一致。這也是抖音為何會超過快手的原因之一,後者對內容一直是“散養”的狀態。
好訊息是,復活微視後騰訊在內容上的投入已經調轉了船舵。但此時,在短視訊上騰訊又回到了跟隨者的境地,“跟隨戰”也就捲土重來了。
“跟隨戰”還能奏效麼?
騰訊看錯短視訊的時間,恰好是短視訊產業迅速發展的幾年。
當抖音威脅快手又超過快手之後,騰訊不得不對短視訊進行重新評估。對外,騰訊旗下超級社交平臺開始封殺短視訊連結;對內,重啟微視並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出多款短視訊產品。據不完全統計,騰訊目前已經上線微視、有視訊、速看視訊、閃咔、MOKA魔咔、貓餅、騰訊雲小視訊等13個相關產品。
在短視訊賽道,騰訊又回到了當年“跟隨戰”的狀態。
這種“開倒車”的現象在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不多見,騰訊的被動也被行業認為在短視訊領域它依舊難以有所作為。
首先,騰訊以前總能打贏“跟隨戰”的核心在於使用者紅利和出色的產品、技術能力,“微創新”幫助騰訊在產品擁抱流量的時候也能留住使用者。今天,騰訊在短視訊領域的“跟隨戰”已經沒有了使用者紅利,每一個使用者幾乎都是從競品手中花高價挖來的。並且在產品和技術上,騰訊的短視訊團隊仍被框定在“賽馬”機制下。
“賽馬”機制是“跟隨戰”之下騰訊的一個特點,當年的微信也有一個“賽馬”夥伴叫做Q信,這是騰訊長久以來的特色制度之一。
“賽馬”制度下的短視訊,讓騰訊可以增加產品成功的機率,但同時也降低了單個產品的競爭力。尤其是不同產品隸屬不同部門和事業群,各自的團隊對短視訊產品的理解、認知都存在差異,故而在產品和技術上的表現就不可能相同。
其次,微視之前的失敗騰訊歸結為內容缺失,重啟之後微視在內容上獲得了鉅額投入(30億),並且騰訊又推出專注PGC的有視訊,內容上的投入得到重視,可今天騰訊要面臨的並不止這一個問題。
騰訊留給外界的最大印象是一家產品驅動公司,這也是為何馬化騰要強調轉型技術公司的原因。從大環境看,騰訊的技術實力正在被質疑,從媒體到前CTO以及與阿里對比。細微到短視訊業務,各個產品的技術體系不同,從而衍生出的體驗也就不同。
有人說微視與抖音的差別在於技術,我認為不完全正確。抖音屬於創業公司的產品,團隊的戰鬥力勢必要強於微視這樣的大公司,效率更高、更迭更快。至於技術,不否認頭條有一定技術實力,但說頭條強於騰訊這是不對的。
騰訊的問題不是沒有實力,而是“賽馬”制度下各個產品線之間是分割的,技術體系無法打通。而且騰訊給予各個產品的技術支援也不盡相同,有重點支援的必有邊緣化的。
最近行業很願意討論騰訊的技術問題,“恰巧”剛剛進行過的架構調整,騰訊也成立了一個技術委員會。支援騰訊的人認為技術委員會將會是騰訊轉型的一個關鍵,看衰者依然認為騰訊臃腫的事業群和產品線決定了它仍會是一家產品驅動的公司。
放到今天我們討論的短視訊領域,“跟隨戰”是騰訊迫不得已的手段,既然現狀如此就要從可能的方向去分析它的成功機率。內容上微視、有視訊等各有側重,當然還要看騰訊整體的協調和操控,至於技術上我相信騰訊的大資料、AI、虛擬現實等技術會逐漸形成一個整體,技術委員會的成立就是個好的預示。
“跟隨戰”的核心是流量、內容和快速迭代,如果騰訊瞄準了方向拿出了實力,未必不能再贏一次。可如果大公司病還在,騰訊在短視訊市場的“滑鐵盧”就還會再上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