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領域能否產生諾貝爾獎?
導語:區塊鏈從誕生以來,無論是信用理念、底層技術甚至社會思潮對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未來,隨著區塊鏈的進一步發展,能否在區塊鏈領域產生諾貝爾獎,值得期待。
2008年中本聰提出了比特幣的設想並付諸於實踐,比特幣網路在無管理中心的方式下穩定運行了近10年的時間,人們在驚歎於比特幣的精巧設計同時,支撐比特幣的底層區塊鏈技術也逐步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雖然虛擬貨幣目前受到各國政府的強力監管,區塊鏈卻越來越得到各國的重視。
區塊鏈由於去中心化、匿名性、透明性及可追溯性、安全性高等特點,已經逐步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並且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按照目前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假如未來真要給區塊鏈頒獎,最有可能在經濟學獎、物理學獎或和平獎三個領域,這源於區塊鏈在這三個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並且正在影響著全人類。
經濟學獎:信用理念重塑金融秩序
在2018年 ChainXchange區塊鏈大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結合人類社會如何從岩石、鵝卵石發展到黃金和白銀,再到紙幣,最後到數字貨幣的歷史,給出“黃金已經死了……比特幣比黃金更具實用性,而且有可能在未來更具價值”的預判。
金融經濟是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的產物,作為數字貨幣領域目前最重要的技術正規化之一,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的發展來說不僅是數字貨幣的載體技術的重要變革和重大創新,而且也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術。以國家信用背書的貨幣不會因為貨幣的載體是貝殼還是紙幣而有所損失,而以先進的區塊鏈技術為載體的數字貨幣也不會因為技術的複雜和創新而獲取信用,這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最基本的常識。
現代金融體系之所以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風險的不可控及高成本,具體表現如信用基礎的缺乏、風險預期的提升等。而區塊鏈技術的信任機制和不可篡改的特點,恰好能彌補網際網路金融在這些方面的不足,讓網際網路金融的環境變得更加安全、透明、高效,並且在跨境支付、數字票據、權益證明、徵信管理、審計保險等方面得到了應用。
在這種趨勢下,9月10日,聚焦區塊鏈技術研究的Cryptic Labs特聘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加入其經濟顧問委員會,來提供巨集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意見,以解決區塊鏈內部運作的當前問題,以及更好地發揮區塊鏈的潛力。另外德勤在2018年進行的區塊鏈調查顯示,超過70%的高管認為自己在區塊鏈領域雖稱不上專家,但至少有一定的瞭解。
未來,隨著更多區塊鏈工具的應用,區塊鏈勢必重塑金融秩序,帶來經濟學的巨大革命。
物理學獎:底層技術推動資訊科技革命
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amuel Scholes)提出,在社會開放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鉅變,這當中資料才是關鍵,是推動全球社會進行創新的王道。
目前,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是整個資訊科技行業中最重要的三大基礎技術,均與資料有著密切的聯絡。在將來,要使資訊科技真正能夠得到跨越發展,必須重視基礎科學,既需要物理學,又需要數學,因為物理和數學跟資訊科技革命有緊密的聯絡。
在今天的世界,個人會產生出很多資料,個人的基因資料、醫療資料、教育資料、行為資料等,這是發展人工智慧特別需要的。很多資料都是掌握在中心機構裡面,沒有達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的產生,能夠產生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市場,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所提到的,如同當年TCP/IP、Packet Swtiching 能夠打敗AT&T這樣的巨人,區塊鏈又讓一個網路去中心化的時代來臨,人和人之間又可以通過區塊鏈回到一種P2P的交流方法,更加神奇的是,人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換價值。
而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整個區塊鏈和整個資訊科技領域裡面最基礎的東西,是基礎數學,是能在資料市場裡面保護個人隱私,又能夠做出合理的統計性的計算。此外,用最基本的物理學原理來講,達成共識就好比大家都同意同一個“賬本”,相當於在物理學裡面,磁鐵本來是雜亂無章的,但到了鐵磁態裡面它們指向的方向都是同一樣的,這個狀態的熵遠遠比雜亂無章的熵要小,這是典型的熵減現象。
這種在區塊鏈上能達到一個共識系統背後是演算法,需要消耗能量。這件事情聽起來不合理,賬戶為什麼要耗費能量,但從物理學第二定理來講,這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情,因為達成共識本身是熵減,但整個世界的熵一定要增加,所以在達成共識的同時一定要把另外一些熵排除出去,這對於當前物理學體系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並給整個資訊科技行業提供廣闊的全新發展前景。
和平獎:“去中心”的社會思潮提升社會效率
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大部分社會場景、大多歷史階段都是按照“中心化”模式執行,即將權力和職能集中於某一組織或個人,由其來統一安排生產和生活,大至國家政權制度,小至家庭事務管理,基本都採用這一模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其能夠滿足有效調配利用資源、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生產活動之需要。
但是隨著社會形式的不斷髮展進化,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心化”的組織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以政府機構為例,以科層製為組織架構的政府機構基本按照“管理——規制”的模式對社會和公共事務實行管理。這一模式除了效率低下的問題之外,還會出現由於權力集中而滋生的權力尋租以及因資訊不透明而導致的公平危機等問題。“去中心化”成為變革舊有模式的一項有益嘗試,其呼聲和應用需求日益增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彭博電視講話時表示,人們對比特幣的反應是一場社會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區塊鏈“自治性”的特點有助於政府摒棄傳統的“管理——規制”模式而遵循“治理——服務”理念。所謂“自治性”是指所有參與到區塊鏈系統中的節點均遵循同一共識機制,不受任何人干預,自由地交換、記載、更新資料,自發地共同維護整個區塊鏈系統的資訊可靠和安全,因此,“自治性”也可稱為“共治性”,即每個參與者並非是完全分散的原子型存在,而是共識機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英國學者梅蘭妮·斯萬(Melanie Swan)在《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一書中為我們描繪了區塊鏈時代下DAS去中心化自治社會的藍圖,區塊鏈技術將多方利益相關者納入公共治理的對話平臺,使他們通過共識機制公開民主地達成決策、解決問題,分散式的群體智慧終將替代結構繁雜的中心化層級管理模式。
在這種條件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平臺一方面促使政務公開、透明、高效,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系統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公眾與市場、政府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在互信互助的基礎上有效溝通、深度對話,形成共治狀態,提高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無疑,隨著區塊鏈技術與理念的進步,未來將會對現有社會秩序和格局進行革新和重塑,這將極大地降低社會成本,並且會消除更多的社會矛盾,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加高效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