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停止Win10更新 這麼大的簍子是怎麼捅下的?
微軟在10月3日正式推送Windows 10的2018十月版更新,但就在5天后,微軟緊急停止了這次更新推送,原因是發生了重大BUG事件,使用者的儲存資料被系統自動刪除,並引發重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報道,Windows 10 Build 1809有機率刪除系統中“C:/ Users /使用者名稱/ Documents /”下的使用者檔案,如果使用者習慣性將檔案儲存在這個位置,有可能會被系統自動刪除。
除此之外,Windows 10 Build 1809還被曝出CPU佔用率報告不正常、Windows Store和Edge瀏覽器聯網失敗以及相容性等問題,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刪除檔案BUG。
事實上Windows 10的更新問題已經由來已久,而且花樣百出,今年的4月更新就造成了大規模藍屏宕機問題,還有被使用者質疑甚久的強制自動更新問題。只是這一次刪除檔案直接損害到了使用者核心的利益,終於徹底爆發了。
Windows 10
這對一個世界級的作業系統來說,是不應該出現的,人們不禁要問:Windows這到底是怎麼了?對此,筆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直接性的原因應該比較容易看清,那就是測試量不足。在Windows 7開發時期,整個開發團隊有約2500名開發人員,其中有一半是開發人員,一半是測試人員,長達兩年的測試強度保證了Win7的穩定性。
但如今微軟不但沒有繼續重視測試團隊,反而在裁員。據報道,微軟現任CEO納德拉在上任後啟動了一輪裁員計劃,主要物件就是原諾基亞員工和軟體測試工程師。這意味著Windows的測試團隊跟以往相比大幅縮水。
現在的微軟更傾向於藉助使用者的力量來測試系統,測試版本向Windows Inside成員分發,從而獲取使用者反饋。現在看來,這種策略是存在問題的,畢竟普通使用者和專業的測試團隊在能力上天差地別。
在這種測試模式的背後其實是關於產品迭代的思潮變化。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整個科技行業的“主旋律”都是快速迭代,儘可能快地將新功能、新特性和糾錯通過補丁的形式推送更新。
早年間一年釋出一個大版本更新的模式越來越被一年釋出N個小版本更新的模式取代,這麼做當然是有好處的,它可以保持使用者活性,與使用者間產生頻繁的良性互動,但問題是不穩定。
在消費級產品中,小版本快速迭代的模式很適用,但對於作業系統這種級別的產品來說,筆者認為穩定才是第一位的。我們會發現Windows 10上線後總是會為了一些不疼不癢的小功能而頻繁更新,而上個版本存在的BUG沒有修復,新版本的新BUG又來了。
我們不否認,現在這個時代消費級市場確實在“錢途”上更明朗(比如蘋果),但作為作業系統這樣的產品是不應該去跟這個風的,這不是一個需要去向消費市場獻媚的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才是應該關注的重點。
我相信有不在少數的使用者認為現在的Win10產品氣質不夠嚴肅,花裡胡哨得不像一個作業系統,我們必須得說微軟在策略上出了問題。
Windows應該回到原來的迭代節奏上,並確保每一次升級都能給使用者可靠性的保障。
最後,微軟在今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原來的“Windows和硬體裝置部門”被肢解,分別併入了“體驗與裝置部門”以及“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平臺部門”。
可見在整個公司戰略上Windows都不再是核心,各方面的支援力度也在下降。這樣的戰略地位也使得Windows頗為尷尬,出現問題也是早晚的事,只是沒有想到來得這麼快。
針對這次事件,僥倖躲過了升級的使用者不要去嘗試下載任何Build 1809的更新包,等待微軟新的更新補丁吧,應該就這兩天的事。至於已經中了招的,可以聯絡微軟的技術支援,他們能夠工具幫助恢復被刪除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