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控中國走進杭州:“銀江股份”&“阿里雲”
9月20日,信控中國俱樂部組織近30位會員走進了銀江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雲端計算有限公司。
參會人員分別來自衢州交警支隊、北方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重慶交通大學、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振業優控、海信網路科技、上海駿碼、上海寶康、安徽科力、攸亮科技、傑瑞電子、華為、滴滴出行、深圳榕亨、邁銳資料、廣州運星、PTV、大華股份、新創中天等單位,活動得到了銀江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雲端計算有限公司的特別支援。
此次,信控中國俱樂部希望通過走進城市交通大腦參與企業、走進阿里雲城市交通大腦專案團隊的方式深度瞭解該專案的技術方式及執行效果,促進傳統交通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的融合發展。
參加雲棲大會
19日,受阿里雲邀請,組織俱樂部會員參加了雲棲大會城市大腦智慧交通專場。阿里雲資深演算法專家張欣在會上主要介紹了人工智慧+訊號燈的新進展,同濟大學智慧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主任楊曉光和浙江大學智慧交通研究所所長王殿海等專家也出席了會議並作主題演講。
走進銀江股份
銀江股份作為智慧交通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多年積累已在全國智慧交通市場具有高佔有率,是深度參與杭州城市大腦專案的企業之一。在銀江股份執行副總裁、銀江交通總裁陳才君,銀江股份高階副總裁、中央研究院院長溫曉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郭海鋒等領導的陪同下,信控中國俱樂部成員參觀了銀江股份展廳。
2007年,銀江股份實現了全國化佈局,2009年率先提出“智慧城市”理念,2010年釋出第一套《智慧城市》技術專著,2013年率先在國內推行智慧城市總包業務,2016年成長為中國領先的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資料運營服務商,2018年成長為城市大腦運營服務商。
交流期間,銀江股份執行副總裁、銀江交通總裁陳才君首先發表致辭,對與會的俱樂部成員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銀江智慧交通發展情況及佈局訊號控制領域的背景。
(銀江股份執行副總裁、銀江交通總裁 陳才君)
銀江股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郭海鋒以“信控,中局還是終局?”為主題談了一些對信控的思考。從信控之道、業態環境、產業瓶頸、技術桎梏、產業囹圄、規範標準、新興服務、終極使用者、未來奇點等方面提出了信控九問。
郭海鋒認為現在處於產業瓶頸期,一方面市場上消費訊號機裝置的能力已經差不多達到瓶頸點,另外訊號機以及訊號控制系統能為城市交通帶來的直接效益由過去的增長也進入到了一個瓶頸。現有訊號控制系統一方面無法滿足一二線城市日常交通控制的業務需求,另一方面受限於傳統檢測器資料可用率較低,導致訊號控制系統難以在控制策略、控制目標和控制方案方面做到動態自適應,所以才有網際網路企業試圖利用地圖資料和軌跡資料進入這個領域。想要突破這個瓶頸點,要麼迴歸第一性原理,放大核心業務,要麼衍生出來新的業務。
紅綠燈是我們與交通世界互動的介面,使用者能夠感受到的最顯著的交通產品就是紅綠燈本身,而非琳琅滿目的各類技術。現階段過熱的信控領域,無論是傳統手段的訊號優化,還是網際網路+訊號優化,本質上是在紅綠燈這個螢幕上進行二次生產,為廣大出行者提供更優質的出行消費,所衍生的其實是一種新型服務。所以,這個領域在產品層面並沒有實質性進步,但在服務層面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變化。
訊號控制行業的終極使用者其實是長尾使用者。長尾使用者就是廣大出行者,而以往關注的焦點都是直接使用者,也就是交警,其實更多的精力應該是關注長尾使用者,畢竟長尾使用者才是紅綠燈的終極消費群體。
(銀江股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 郭海鋒)
銀江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助理袁鑫良從新業務模式、新交通技術、新平臺應用和真實戰效果四方面介紹了杭州城市資料大腦交通訊號配時中心建設與應用。
(銀江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助理 袁鑫良)
2018年4月18日,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正式成立杭州“城市資料大腦”交通訊號配時中心。依託杭州城市資料大腦平臺,通過視訊資料融合,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技術全面感知優化,對地面交通精準的分析和鎖定擁堵原因,實現報警快處、精準配時、消紅變綠、均衡流量、緩堵提速的目標,通過對紅綠燈配時優化實時調控主城區的訊號燈,從而降低區域擁堵,提升交通訊號配時調控水平和道路通行效率。
銀江團隊對杭州主城區提供全域訊號配時優化服務,從4月18號入駐到目前為止,做了142份日報,21份週報, 2篇專刊及5期檢測器質量報告。團隊人員17人,碩士佔比24%,執行24小時三班輪轉。
訊號配時中心有三個核心組織,一是城市大腦,二是配時中心團隊,三是優化服務平臺。城市大腦一方面收集了資料,另一方面為交警支隊指揮中心及交通訊號配時中心或訊號優化服務平臺提供資料。服務平臺的獲取資料一方面反哺城市大腦,另一方面為訊號優化團隊提供實時調控、實時優化等功能,同時訊號優化團隊的調控經驗和控制經驗會傳到服務平臺。
針對杭州訊號配時中心應用情況,衢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指揮中心副主任周勳芳、大華股份智慧交通軟體部研發總監雷益興、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教授盧凱、上海寶康電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管青、霹圖衛軟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監沈暢等人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衢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指揮中心副主任 周勳芳)
(上海寶康電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管青)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教授 盧凱)
(大華股份智慧交通軟體部研發總監 雷益興)
(霹圖衛軟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監 沈暢)
走進阿里雲
在2018年雲棲大會期間,信控中國俱樂部受邀走進阿里雲,這是阿里雲首次邀請並接待智慧交通行業專家技術團隊就城市大腦相關技術進行交流。
阿里雲城市大腦高階解決方案架構師其人首先介紹了城市大腦專案團隊。
(城市大腦高階解決方案架構師 其人)
城市大腦資深技術專家必達用一個小時詳細介紹了城市大腦特徵、目標、交通業務全景、技術架構、產品架構、智慧引擎平臺等。
(城市大腦資深技術專家 必達)
城市大腦的目標是實現城市治理模式突破、城市服務模式突破和城市產業發展突破,開放的城市資料資源是重要的基礎資源,對產業發展發揮催生帶動作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城市大腦交通技術架構包含資料接入層、資料架構圖層、演算法執行層、前端應用業務層和硬體裝置層。特點是仿生設計,大腦是智慧引擎,血管是資料流,五官是輸入輸出,四肢是業務應用。呈模組式開發體系,資料、應用、演算法均細分模組,模組間通過資料流進行資料傳遞,有限模組拼裝無限可能。
智慧引擎平臺包括資料融合引擎、深度分析引擎、實時預警引擎、控制優化引擎及實時模擬引擎。
其中,資料融合引擎實現多源路網表達歸一,使得不同來源的資料得以融合分析,並可以遮蔽原始路網資料變更對應用的影響。資料來源包括公安、交警、高德、微博等多資料來源,資料型別包括結構化批量資料、實時資料、視訊資料等。
實時預警引擎主要是對交通問題進行診斷,對堵點進行分析;通過海量視訊資料實時分析,發現城市各類交通事件,違規違法行為、亂點;利用城市卡口資料和網際網路資料,深度分析挖掘城市核心大通勤線路,發現城市核心交通樞紐,挖掘影響城市交通效率的關鍵點。
控制優化引擎主要是訊號燈控制優化和行人識別,均衡考慮人流與車流的路權分配,實時優化訊號配時方案。
針對必達對城市大腦的介紹,大華股份智慧交通軟體部研發總監雷益興、振業優控副總裁洪波、攸亮科技總經理戴高、新創中天總經理黃慧華、北方工業大學研究員張福生、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智慧交通所所長高翔、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劉偉、海信網路科技城市交通事業部總經理馬曉龍等人分別就視訊識別率、資料融合、與訊號控制系統相容等問題與阿里雲團隊進行了探討交流。
(振業優控副總裁 洪波)
(攸亮科技總經理 戴高)
(新創中天總經理 黃慧華)
(北方工業大學研究員 張福生)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智慧交通所所長 高翔)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 劉偉)
(海信網路科技城市交通事業部總經理 馬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