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如何保護個人資料?迅雷鏈相關應用已經落地
日前,在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上,迅雷集團CEO、網心科技CEO陳磊表示,在資料都集中在少數網際網路公司手中的當下,網際網路公司憑藉使用者資料獲得壟斷地位及大量利潤,而作為資料所有者的使用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同時陳磊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今天有條件用區塊鏈去管理使用者的資料,如果法規能跟上的話,可以還數於民,把資料還給每一個擁有者,要求企業有償使用資料。”
在剛剛過去的7月,作為首個落地迅雷鏈的基因+區塊鏈專案,HGBC(Human Genome BlockChain)人類基因價值生態鏈,完成了在迅雷鏈上的全鏈條業務部署:資料儲存、上鍊確權、Token發放。在該平臺上,個人使用者的基因資料、運動、體檢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健康資料被上鍊確權,使用者參與科研專案可獲取積分獎勵,積分可用來兌換基因應用服務,大大降低了科研專案獲取資料的成本。通過在迅雷鏈上的部署,使用者的健康資料從產生、使用、利用就形成了完整的閉環,能更好地為個體服務,同時還通過區塊鏈的激勵機制,解決了使用者與科研企業之間的“資料矛盾”。

具體而言,迅雷鏈是通過國家級區塊鏈系統標準測試的區塊鏈主鏈,除了擁有百萬TPS效能外,迅雷鏈還可以秒級確認請求來保證資料的可靠性,且接入簡單,相容能力強大,可彈性擴充套件以隨時輕鬆應對突發流量。HGBC在公佈雙方合作時透露,HGBC選擇區塊鏈主鏈的要求是國產自主、效能強大、配套資源完善,而迅雷釋出的國產、高效能迅雷鏈與迅雷星域雲端計算設施的結合,恰好滿足了HGBC對於主鏈的要求。
在解決了基本的資料儲存和管理問題後,還需要解決資料共享的激勵問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將基因檢測確定為能夠實現人類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隨著基因測序價格下降,普及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自己的基因資料。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第一,本是基因資料來源的使用者,卻無法掌控自己的資料。國內許多檢測公司,在使用者須知中,直接寫上:“基因資料所產生的科研和商務價值,歸基因檢測公司所有,與使用者無關。”第二,基因資料日益增多,科研機構獲取基因資料的成本並未下降。第三,基因應用過少,基因資料無法深入使用者的多個使用場景中。
HGBC與迅雷鏈的結合即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首先,使用者的散落在不同平臺的基因、健身、睡眠、生理週期等健康資料會被統籌上鍊,之後進行確權。其次,確權後的資料將會有兩個方向的對接。一是參與到專案方(科研機構、藥廠)的科研專案中,獲取健康積分收益。二是使用健康積分,享受基於健康資料的服務,比如說健康管理、基因應用等。由此一來,科研專案方獲取資料的成本降低,科學研究的效率提升,這意味著更多的新藥、對人類探索的科研成果會加速出現。基因應用、健康管理的服務因為能快速得到使用者反饋,也能高速旋轉起來。那麼健康資料從產生、使用、利用就形成了完整的閉環,能更好地為個體服務,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管理也就指日可待。這正是陳磊所說的“還數於民,把資料還給每一個擁有者,企業有償使用資料”來帶的聯動效應。
實際上,除了基因資料,區塊鏈技術在醫療資料方面還有諸多可實現的應用場景,可以實現多方在區塊鏈平臺上對資料進行共享,未來,這些場景或將陸續在迅雷鏈上實現落地,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