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聯席CEO餘建軍: 借數字化技術掘金“耳朵經濟”
何天驕
[截至2018年12月,喜馬拉雅總使用者規模突破4.8億,包括車載、穿戴、音響智慧裝置使用者,及3500萬海外使用者,活躍使用者日均收聽時長達135分鐘。]
如今,對很多白領來說,無論是穿梭在各大辦公樓、在地鐵上匆忙趕路,抑或是在家裡煮飯,都習慣開啟音訊APP來收聽自己喜愛的音訊內容,這些音訊APP中,喜馬拉雅的熟知度和使用度無疑是最高的,事實上,作為推動音訊產業發展的變革者,喜馬拉雅創始人餘建軍一直堅持用數字化技術不斷完善數字音訊的體驗,強力推動了數字音訊產業的發展。
把握風口,掘金耳朵經濟
在發現數字音訊這個市場機遇,和陳小雨一起創立喜馬拉雅之前,餘建軍是一個連環創業者。“創業更多是試錯的過程。”這是餘建軍對創業的看法。在讀研時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先後創立了傑圖軟體、街景地圖“城市吧”等專案。“自己當初憑著一腔熱血去創業,而忽略了戰略、營銷等方面的考慮,創作的更多的是一種衝動產物”,餘建軍回想起最初創業時的經歷感慨地說。
2012年,在經歷虛擬世界專案“那裡世界”的試錯失敗後,餘建軍與搭檔陳小雨看到了音訊蘊藏的未來商機。彼時,移動裝置的出貨量飆升,在移動場景中,“聽”是一個沒有被滿足的領域。抱著對網際網路的極大熱情,他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
但當他們把要做音訊的想法跟別人講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覺得不靠譜。意見領袖李開復博士恰巧又發表了博文《語音微博是個偽命題》,業界主流觀點就是不看好音訊的未來。不過餘建軍和陳小雨認為,相比其他媒介形態,音訊獨有伴隨屬效能夠營造出一個平行時空,在車上、地鐵上,廚房、客廳、健身房,甚至洗手間,聲音解放了雙手雙眼,使人們的資訊獲取方式不再受限於單一的渠道和場景。
提及數字音訊的前景,餘建軍向記者表示:“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爆發的時代,音訊是最好的移動媒體,因為相對文字來說,聲音能更好傳遞情感,通過聲音獲取資訊內容的成本更低。此外,智慧語音作業系統會成為下一代的作業系統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語音會成為下一代獲取資訊的方式,音訊也更匹配移動互聯和人工智慧新時代。”
擁抱數字化浪潮
截至2018年12月,喜馬拉雅總使用者規模突破4.8億,包括車載、穿戴、音響智慧裝置使用者,及3500萬海外使用者,活躍使用者日均收聽時長達135分鐘。平臺內共有600萬主播,其中包括100萬名加V認證主播,覆蓋財經、音樂、新聞、商業、小說、汽車等328類上億條有聲內容,行業佔有率超73%。
創業是艱辛的。“當時我們做了幾件事情。第一,把國外的所有跟音訊有關的產品,全都研究了一遍。第二、做了一個快速的原型,讓同事、朋友圈裡的人用這個東西,比如以往開車的時候聽廣播的人,看用完之後有多少的轉換率。”2013年3月,喜馬拉雅手機客戶端APP上線,內容涵蓋了有聲小說、音樂、培訓講座等19種類別。
在餘建軍看來,既要自上而下的趨勢判斷,去面向未來找風口,又要自下而上的細節驗證。音訊分享平臺作為初露尖角而尚未全面普及的全新方向,他對此抱有很大的熱情和信心。“說白了,心態要非常積極樂觀,面臨困難的時候,要想怎麼去解決它搞定它。”
從創業初,喜馬拉雅就非常重視企業員工管理。餘建軍表示:“在公司的發展當中就有兩類問題.第一類是戰略問題,第二個其實是執行問題,我們的做法基本上先會投入一些資源去試,試完以後找到基因,找到感覺,我們就去allin這個事情。就有點像柳傳志講的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在管理上,即便如今喜馬拉雅已經發展到如此大的規模,兩位創始人依舊沒有任何鬆懈:“這兩年,公司的發展速度確實是比較快的。無論使用者的增長,還是整個公司各方面經營的機會,包括我們自己的員工數量增加了2000人,還得更加小心翼翼地來處理好這些組織方面的問題。從公司業務角度來說,比如說我們的"123狂歡節",去年內容消費額達到4.35億元,也跨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的小雅智慧音箱,包括我們新發布的一個新的叫小雅Nano,這個只要是買會員的使用者,加一塊錢就可以送一個音箱。這背後都需要我和小雨一起跟團隊深入研究行業發展趨勢,找準方向,快速執行。”
面對席捲而來的世界數字化浪潮,數字音訊行業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