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用“人工智慧+物聯網”二次驅動雲端計算
今年,雲棲大會舉辦到了第9屆,十多萬人奔赴現場參會,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但馬雲還記得最初的那場雲棲大會,三四百個工程師聚在這附近的酒店裡,風塵僕僕,神色間又帶著興奮。酒店裡看不到今天充斥現場的黑科技,普通的大堂、普通的餐廳,一群很純粹的人在這裡分享自己的觀點,誰也想不到這裡九年後的盛況。
從三四百人,到十多萬人。
從飛天計算作業系統,到城市大腦、車路協同,以及未來極有可能大力推進的新制造,我們想捋一捋阿里雲這些年踏過的腳印。
確定方向:雲端計算+IoT+人工智慧
時至今日,阿里雲的三駕馬車已然清晰。
雲端計算業務的誕生與淘寶的特質有關,與電商伴生的是各種促銷活動,雙11等促銷活動期間,大量消費者擠入淘寶,開始搶購,而活動一結束,他們的購物慾又降低到日常水準。這對平臺的計算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大促前需快速擴容,大促後再撤掉資源。
想也知道,這麼一來必然導致成本的大幅增加。成本最低的方案就是將計算放在雲端,各企業按需使用計算機資源,並共同承擔成本。基於這一考量,阿里巴巴在2008年制定了雲端計算戰略,並確定進行技術轉型,從傳統IT架構轉向網際網路架構。
2013年,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飛天”逐漸成熟。8月,阿里雲宣佈對外提供5K(單叢集5000臺裝置)計算能力,成為中國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當時平臺計算100TB排序耗時僅30分鐘,超過雅虎一個月前71分鐘的記錄。阿里雲團隊將系統的計算能力,一舉牽引至世界前列。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對阿里雲的定位都是國內最大的IaaS提供商,直到2016年人工智慧市場的爆發。
實際上早在一年以前,阿里巴巴就聯合富士康以145億日元戰略投資了軟銀旗下的機器人公司SBRH,但當時那還與阿里雲關係不大。2015年阿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動作有幾個,釋出阿里小蜜,這一人工智慧客服是在電商業務體系內的;支付寶釋出9.0版本,整合阿里的智慧客服,看起來同樣與阿里雲不發生任何聯絡。
阿里雲真正接過人工智慧的接力棒,是在2016年,那一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發言道,“擁有了資料的積累,機器將替代人類的智商,我們判斷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到來。“
從業務層面來看,由阿里雲來深挖人工智慧也是自然而然。一方面人工智慧和雲端計算密不可分,需要通過計算完成資料處理和判斷,兩塊業務放在一起會碰撞出更多令人驚喜的火花。另一方面,阿里的不少人工智慧業務服務的是B端客戶,ET大腦中主推的城市大腦、工業大腦、農業大腦,主體分別為政府、製造業企業、農業企業,它們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如果未來能實現“人工智慧化”,在自身效率提高的同時也能推動阿里雲的雲端計算業務增長,阿里雲可藉此撬動未曾被開發的廣闊市場。
由人工智慧推進到物聯網則花了兩年時間,2018年3月,胡曉明在深圳宣佈:阿里巴巴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物聯網戰略與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業務板塊混合推進。
從人工智慧邁步至物聯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就好比氣態水在高壓強下必然會凝聚為液態一樣。物聯網體系內的各類感測器,負責資訊的採集,相當於將現實世界數字化,哺以人工智慧充足的原始素材。
這其實是一套組合拳,IoT擔綱資料採集;人工智慧實現理解和判斷;雲端計算自不必說,資料處理的過程需要經由計算來完成。三者疊加,極大地拓展了阿里雲的業務邊界,它從一家僅提供雲端計算服務的公司,拓展至更為多元化的領域。
於是阿里雲有了城市大腦,它是ET大腦的重要板塊,通過擁堵指數測算、訊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攝像頭、訊號燈等組成了物聯網,城市大腦本身是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由阿里雲提供。
於是阿里雲有了達爾文計劃,即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晶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意即阿里雲可以直接交付給企業成熟的物聯網服務,雲端計算之後,物聯網也成為了能單獨輸出的業務。
於是阿里雲有了新制造,這是馬雲今年著重提的概念,旨在通過新技術完成製造業升級,落地柔性供應鏈,實現按需定製。阿里雲的ET工業大腦早已在製造業中發揮價值,它的屬性是人工智慧,馬雲顯然還要在新制造這塊深挖,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並擴充套件至細分應用領域。
拓展邊界的同時,阿里雲也加強了雲端計算服務,公佈了面向萬物智慧的新一代雲端計算作業系統——飛天2.0,可滿足百億級裝置的計算需求,覆蓋從物聯網場景隨時啟動的輕計算到超級計算的能力。
這也正是2018年雲棲大會的幾大核心內容,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業務的進展。
城市大腦
今年的雲棲大會主論壇上,杭州城市大腦完成了2.0版本升級。
城市大腦的第一次現身,是在2016年的雲棲大會上,也就是阿里雲接棒人工智慧的第一年。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利用城市資料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域性分析,並優化交通效率。
去年年中,城市大腦已經進入實際應用領域,並能實現110、120等特種車輛優先排程,它們上路時,紅綠燈會智慧調整為通行模式。今年的2.0版本主要有兩方面提升,應用範圍擴大、細節功能增強。

在過去一年,城市大腦的管轄範圍擴大了28倍。杭州主城限行區域全部接入大腦,此外還有餘杭區臨平、未來科技城兩個試點區域及蕭山城區,總計420平方公里,相當於65個西湖。優化訊號燈路口1300個,覆蓋杭州四分之一路口,同時還接入了視訊4500路。
功能方面的革新則有三項:建立城市交通的七大生命體徵(在途車輛數、擁堵指數等)、實現主動報警與主動處置、首次面向公眾提供服務,實現實時資訊推送。
此外,杭州城市大腦還首次落地到交通以外領域。目前,在杭州市餘杭區,杭州城市大腦正在參與消防應急等社會精細治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