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向硬體妥協
今年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一定是“水逆年”,紛紛栽倒在“洩漏使用者資料醜聞”這個坑裡。Facebook前腳深陷洩密門事件,谷歌這周也被爆了。
週一《華爾街日報》揭露,因為外部開發人員可能從2015年就濫用谷歌的一個漏洞,而這個漏洞會暴露大約50萬名Google+使用者的個人資料。
更為可怕的是雖然谷歌在今年三月修復了這一漏洞,但因為擔心資料外洩會重演Facebook的慘劇,引發監管部門的強烈注意,影響公司名譽,谷歌選擇對公眾隱瞞此事,也沒有立即警告使用者Google+存在上述漏洞。
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就這一新聞做出迴應,宣佈將在十個月內關閉消費者版本的Google+,企業版的繼續保留。不過Google+這個本想與Facebook競爭的社交網路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使用者忠誠度低得可憐,90%的使用者使用時長不超過5秒。
總被人唱衰的手機線
除了即將隕落的Google+,谷歌被唱衰的還有它的手機產品。被冠以“iPhone殺手”的Pixel手機從2016年出世起就變成了谷歌的“親兒子”,各種測評網站連給高分。但Pixel手機並不是一款具有顛覆性的產品,基本沒有讓人尖叫的黑科技屬性。
去年Pixel 2上線之後也頻出bug:通話雜音、拍照閃退、燒屏問題。
Pixel手機的銷量一直不太美好。2016年10月Pixel一代釋出時,谷歌預測到年底之前的兩個多月內出貨200萬臺(這個數字iPhone3個小時就能達到)。依這個速度,2017年穀歌應該出貨800萬臺左右,但實際上這個目標只完成了一半。而Pixel二代的銷售成績基本與一代持平。
縱觀谷歌做移動硬體的歷史,真可以寫一本《啪啪打臉我最棒》或者《我發的誓都是在放屁》。
2007年,在移動裝置盛行的前夕,谷歌曾倔強地表示死都不做硬體,要做一個安卓使用者的生態系統。
四年後,谷歌讓人大跌眼鏡,125億美元收購“將死”的摩托羅拉。
時間來到2014,拉里·佩齊說谷歌誓不進軍硬體市場,29億美元將摩托羅拉賣給聯想(保留了摩托羅拉的專利部分)。
2016年,“嘴上說不要但身體很誠實”的谷歌釋出了Pixel手機和Google Home。
而現如今,谷歌的座右銘變成了:將硬體產品滲透你的生活。手機、平板、智慧家庭,一個都不能少。
今天,Made by Google 2018如期而至,下面我們就看看今年穀歌都帶來了哪些由谷歌設計&原產的電子科技產品:
谷歌Pixel手機
兒子再不爭氣,那也是親兒子。果不其然,谷歌帶來了Pixel第三代——Pixel 3和它的哥哥Pixel 3 XL。而Pixel 3 XL也學起了iPhone X系列,留起了劉海。
兩款型號的新手機都擁有全新的玻璃背板。更大的螢幕、更好的相機,以及更新的處理器。而且還搭載谷歌最新研製的手機安全晶片。
用軟體領導硬體是谷歌的一貫作風,爭做“最智慧的智慧手機”。
新一代Pixel將運載最新的安卓系統。拍照上,沒有為後置攝像頭上新增更多的鏡頭,而是使用AI使你的照片看起來更完美。
不得不說的是Google Assistant,增加了呼叫篩選功能。這個聲控的AI助手適用於Pixel手機和Google Home。
小助手會對未知來電進行篩選,並用非常像真人的聲音,詢問打電話的人的來電理由。 然後它都會在手機螢幕上顯示,讓你看是該接電話呢("這是你的牙醫打來的電話")還是該拒接("你剛剛贏得了一次遊輪旅行!“)。
另外一個亮點在於最新的成像協同處理器Visual Core,更多的拍照功能將在這個智慧晶片中完成。這個晶片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借鑑於谷歌的照相機產品Clips。只要你開啟手機,手機就會自動給你拍照,這樣當你處在夜景或者變焦模式的時候人像將更加清晰。
谷歌依舊不相信面部識別功能,並表示,指紋識別仍然是目前可用的最可靠的認證方法。總之谷歌就是要做不一樣的煙火,Pixel 3是唯一一款不支援生物識別(面部識別或虹膜識別)功能的旗艦款智慧手機。
雖然沒解鎖人工識別,但Pixel 3包含了一款厲害的安全晶片——Titan M。主要應用於安全啟動的過程,用來保護鎖屏密碼認證及磁碟加密。 谷歌說自己資料中心就用的這種安全晶片,潛臺詞就是:你們可放心吧。
Google Home Hub 智慧音箱
谷歌在賭下一代的流量入口是智慧音箱,在谷歌位於山景城的總部中,Google Home智慧音箱的辦公樓顯得有些特殊,因為谷歌董事會的辦公地點在此。
而今天Made By Google的活動上,Google Home作為重頭戲之一,也進行了升級換代,谷歌推出最新款智慧音箱Google Home Hub。
它與亞馬遜 Echo Show有異曲同工之處,安裝了7英尺大小的智慧觸屏,這樣使用者既可以聽、也可以看,還可以通過觸屏管理谷歌其他智慧裝置,比如與2014年被谷歌收購的智慧家居品牌Nest(智慧溫度計、攝像頭、門鈴、煙霧報警裝置等)進行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出於保護使用者隱私的考量,Google Home Hub沒有裝攝像頭。
從今年年初開始,谷歌花了大量精力進行Google Home的市場營銷。
1月份CES召開時,拉斯維加斯中心街道的兩旁佈滿了Google Home的巨幅廣告,之後,谷歌又連續開設線下快閃商店,增加Google Home的曝光量。因為智慧音箱基礎款的設計外形接近甜甜圈,因此谷歌的快閃店主打甜甜圈主題,並向消費者隨機贈送Google Home。
網紅設計範、免費贈送Google Home的噱頭以及甜甜圈的吸引力,谷歌快閃店一經推出便吸睛無數,每家店的平均排隊時間都長達3小時,在全美範圍內掀起了Google Home旋風。
這波精心設計的營銷操作,一下子讓Google Home贏得巨大關注。
儘管谷歌、亞馬遜和蘋果都未公佈自家智慧音箱的銷量,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對銷售渠道的統計,Google Home的出貨量正在趕超Amazon Echo。一年前,亞馬遜幾乎壟斷了智慧音箱市場,佔比達75%,而現在Amazon Echo的佔比下降至約41%,Google Home市場份額提升至28%。
這一方面得益於谷歌凶猛的市場營銷策略,另一方面與谷歌自身的DNA相關。做搜尋起家的谷歌,在應對使用者語音的搜尋請求時,同樣具備演算法優勢。
谷歌Pixel Slate平板電腦
另一款“Made by Google”的裝置是Pixel Slate,這也是谷歌第二次涉足平板電腦領域。2017年底,隨著谷歌Pixel C的退役,谷歌生產平板電腦的嘗試宣告失敗。
Pixel C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十分陌生,這款於2015年上市的平板電腦,由於搭載的安卓系統無法在大螢幕上創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最終被谷歌放棄。
人們一度認為谷歌徹底放棄了平板電腦生產線,將重心轉移到Google Pixelbook膝上型電腦,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谷歌捲土重來,經歷過一次失敗的谷歌,它的新款平板電腦Pixel Slate做出了怎樣改變?
最重要的變化是谷歌替換了Pixel Slate的作業系統,由安卓變為Chrome OS系統,與Pixelbook一致,在大螢幕上的執行效果良好,並且支援分屏多工操作。
但總的來說,Pixel Slate沒有超出我們對平板電腦的認知範圍,它的配置與蘋果Pro相似,大螢幕、觸屏筆、智慧鍵盤。
不僅是谷歌這樣的新玩家,蘋果、微軟一直試圖破解膝上型電腦的未來發展方向,平板電腦與膝上型電腦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方面以iPad Pro為代表的平板功能逐漸接近膝上型電腦,另一方面,膝上型電腦向著輕薄、便攜的方向發展。
谷歌的加入,為電腦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支援大屏電子裝置的作業系統以Windows,iOS,macOS以及Chrome OS四家為主,這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手機作業系統爭奪時代僅有安卓與iOS兩個玩家。
如果說Pixel C失敗帶給谷歌的教訓是:你必須擁有自己的尖端產品,創造激發消費者購買意願的產品,雖然模仿能加快產品上線速度,但不能解決長期問題。那麼,Pixel Slate的出現似乎說明谷歌充分吸取了這個教訓,終於有了足以與蘋果、微軟一搏的平板電腦產品。
與每年穀歌聲勢浩大的I/O開發者大會相比,Made By Google顯得十分平靜,畢竟谷歌大約84%的收入來源於出售廣告位。因此在銷量增長緩慢,且十分燒錢的硬體領域加大布局顯得十分奢侈。
從去年和今年的Made By Google大會來看,谷歌似乎做好了在智慧硬體領域長期投入的準備。
谷歌硬體部門負責人Rick Osterloh表示“將谷歌硬體產品線打造成全球性的知名智慧硬體品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我們已經做好可打持久戰的準備,我們非常明確,這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一定要做?
這說明,谷歌逐漸確信他們在智慧硬體之爭上有獲勝機率。手機領域,蘋果不再一家獨大;智慧音箱領域,群雄四起,Amazon Echo先發優勢減弱;平板、膝上型電腦作業系統四足鼎立。
不管是手機、電腦,還是智慧音箱,終端是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者可以通過終端使用怎樣的服務、獲得怎樣的體驗。硬體是載體,服務是靈魂。
在所有科技公司“All in AI”的時代,AI能為硬體產品加持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當打造優秀智慧硬體不僅取決於外殼的生產製造,還要考量服務核心時,谷歌似乎有了更多自信,逐漸加大自己在智慧硬體產品上的賭注。
“我們加大硬體開發投入的原因之一是將硬體產品作為展示谷歌人工智慧及影象處理技術的媒介,我們需要通過產品讓消費者感知谷歌AI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我們認為AI、軟體、硬體這三個元素將產生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公司將真正掌握創造與眾不同的使用者體驗的能力。”
這或許就是每年Made by Google大會最想向世人傳達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