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歐洲市場 小米擬將線下門店猛增3倍
小米的歐洲攻略如火如荼。出貨量激增後,線下門店也有望迎來井噴。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資料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歐洲的手機出貨量達到340萬臺,同比增加62%。
小米高階副總裁王翔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小米計劃在2019年底前將西歐的門店數量增加三倍。
這一戰略與雷軍此前信誓旦旦地對外表示“今年勢必在歐洲市場取勝”相映成輝。
小米早就不滿足於國內市場。它的產品“出海”正是進行時。根據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國際業務收入貢獻收入達22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2.7%,佔集團總營收43.9%。
Canalys資料顯示,根據去年第三季度出貨量,小米在30個國家的智慧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五。其中在印尼,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37%,按出貨量計排名第二。
在印度,小米的成績更好。印度是小米除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市場。IDC 的統計顯示,截止至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已經五個季度蟬聯出貨量第一,市場份額接近30%,高於三星、vivo、RealMe、OPPO。
小米從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2017年開始佈局印度線下市場。截止至去年10月底,小米已經在印度開設了500多家門店,將其線下業務拓展到印度的城鎮和農村地區。 按照小米的計劃,到2019年年底,在印度的門店將會增加到5000家。
歐洲市場,小米在去年開始發力。去年5月,小米分別進入法國和義大利市場,並開設線下門店。2018年,歐洲地區共擁有小米門店約50家。2019年,小米希望這一數字超過150。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歐洲拓展業務,其中還有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影子。2018年5 月,小米宣佈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進行了合作,通過對方旗下的“3集團”和英國“3公司”,在歐洲地區銷售智慧手機。根據雙方合作協議,小米產品覆蓋奧地利、愛爾蘭、丹麥、中國香港、義大利、英國等市場,可以說是全面鋪貨銷售。
小米對歐洲市場的深耕,是中國智慧手機制造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來自中國的眾多智慧手機制造商,都希望在歐洲分得一塊“蛋糕”。Canalys表示,2018年歐洲智慧手機出貨量的32%來自中國製造商,華為、小米、Oppo、一加手機都是歐洲市場積極的參與者。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資料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與小米一樣,華為在歐洲的手機出貨量同比增加56%。相反,蘋果、三星以及本土品牌HMD Global在歐洲的出貨量都有所下降。
資料顯示,2018年四季度,歐洲市場份額前五大手機制造商三星、蘋果、華為、小米和HMD Global的出貨量分別為1620萬臺、1470萬臺、1330萬臺、340萬臺、130萬臺。其中實現年增長的廠商,都來自中國。
憑藉著具有競爭性的定價與高新科技,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在歐洲“攻城略地”。除了在出貨量上亮點頻現,在展示硬科技實力上也毫不落後。在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華為推出一款可摺疊的手機Mate X,正面挑戰三星同為可摺疊手機的Galaxy Fold。
Oppo在歐洲也迅速發展起來。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Oppo宣佈正式成立倫敦設計中心。其產品還分別在英國、土耳其及波蘭舉辦品牌登陸釋出會,併發布多款旗艦產品。
與此同時,華為在歐洲也不甘落後。據路透社報道,華為計劃今夏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開設一家智慧手機旗艦店。
華為在歐洲動作頻頻,與此前任正非在接受BBC專訪時的表述一致。任正非表示,如果英國更信任華為,那麼華為將更大規模地把投資從美國轉移到英國。
王翔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雖然美國市場對小米一直很有吸引力,但需要大量配合美國運營商進行定製化,這與其他市場明顯不同。
Canalys高階分析師Ben Stanton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強調,中國企業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局勢,使歐洲消費者受益。
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來自中國的科技品牌質疑加深。因此,多家中國智慧手機制造商才更願意把“出海”的希望放在市場障礙較小的歐洲。
小米從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2017年開始佈局印度線下市場。截止至去年10月底,小米已經在印度開設了500多家門店,將其線下業務拓展到印度的城鎮和農村地區。 按照小米的計劃,到2019年年底,在印度的門店將會增加到5000家。
歐洲市場,小米在去年開始發力。去年5月,小米分別進入法國和義大利市場,並開設線下門店。2018年,歐洲地區共擁有小米門店約50家。2019年,小米希望這一數字超過150。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歐洲拓展業務,其中還有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影子。2018年5 月,小米宣佈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進行了合作,通過對方旗下的“3集團”和英國“3公司”,在歐洲地區銷售智慧手機。根據雙方合作協議,小米產品覆蓋奧地利、愛爾蘭、丹麥、中國香港、義大利、英國等市場,可以說是全面鋪貨銷售。
小米對歐洲市場的深耕,是中國智慧手機制造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來自中國的眾多智慧手機制造商,都希望在歐洲分得一塊“蛋糕”。Canalys表示,2018年歐洲智慧手機出貨量的32%來自中國製造商,華為、小米、Oppo、一加手機都是歐洲市場積極的參與者。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資料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與小米一樣,華為在歐洲的手機出貨量同比增加56%。相反,蘋果、三星以及本土品牌HMD Global在歐洲的出貨量都有所下降。
資料顯示,2018年四季度,歐洲市場份額前五大手機制造商三星、蘋果、華為、小米和HMD Global的出貨量分別為1620萬臺、1470萬臺、1330萬臺、340萬臺、130萬臺。其中實現年增長的廠商,都來自中國。
憑藉著具有競爭性的定價與高新科技,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在歐洲“攻城略地”。除了在出貨量上亮點頻現,在展示硬科技實力上也毫不落後。在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華為推出一款可摺疊的手機Mate X,正面挑戰三星同為可摺疊手機的Galaxy Fold。
Oppo在歐洲也迅速發展起來。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Oppo宣佈正式成立倫敦設計中心。其產品還分別在英國、土耳其及波蘭舉辦品牌登陸釋出會,併發布多款旗艦產品。
與此同時,華為在歐洲也不甘落後。據路透社報道,華為計劃今夏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開設一家智慧手機旗艦店。
華為在歐洲動作頻頻,與此前任正非在接受BBC專訪時的表述一致。任正非表示,如果英國更信任華為,那麼華為將更大規模地把投資從美國轉移到英國。
王翔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雖然美國市場對小米一直很有吸引力,但需要大量配合美國運營商進行定製化,這與其他市場明顯不同。
Canalys高階分析師Ben Stanton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強調,中國企業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局勢,使歐洲消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