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市場規模引資本紛紛入局 智慧物流應成關鍵制勝點
原標題:萬億市場規模引資本紛紛入局
同城貨運競爭還在比“燒錢”
智慧物流應成關鍵制勝點
2月21日,同城貨運平臺貨拉拉宣佈已完成由高瓴資本D1輪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D2輪領投的融資,此輪融資金額為3億美元。有報告顯示,國內同城貨運市場規模已經達到萬億。近期,同城貨運再度引發資本青睞,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業內認為,同城貨運白熱化競爭已經邁入新高度,未來智慧物流將成為取勝關鍵點。不過,同城貨運能否真正擺脫“野蠻發展”和“燒錢”魔咒等行業痛點仍待觀察。
資本熱投再引市場競爭升級
同城貨運,一般是指配送的包裹重量大於30公斤的同城配送。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日前釋出的《2019年同城貨運市場前景研究報告》,國內同城貨運市場規模已經達到萬億,是快遞行業的2-3倍。同城貨運司機1500萬人,是計程車司機的7倍。
“中國同城貨執行業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8200億元增長至2016年突破萬億元,到2017年這一規模已經達到1.1萬億元。初步統計,2018年中國同城貨執行業市場規模達1.2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增長極為迅速。與此同時,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形成了搬運幫、貨拉拉以及快狗打車等頭部企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除了貨拉拉之外,不少同城貨運平臺頻頻引發各路明星資本的青睞。2018年7月,58速運宣佈完成第一期2.5億美元的融資,由華新投資領投,菜鳥、中俄基金、弘潤資本、前海母基金及母公司到家集團跟投。不僅如此,目前,百度、阿里、京東、騰訊四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已佈局同城貨運。比如,百度和騰訊投資了藍犀牛和貨運幫,京東除了自建京東物流外,京東到家還合併了達達。阿里除了自建菜鳥網路外,還投資了快車打狗、GOGOVAN。
業內認為,同城貨運市場的壯大,是同城貨運平臺吸引資本入駐最直接的原因。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稱,未來五年同城貨運市場仍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突破1.5萬億。
“資本市場關注的往往是網際網路同城貨運平臺。”盤和林指出,貨執行業往往高度分散、車貨匹配效率低下,貨車資源閒置和浪費現象也較為嚴重。而行業的痛點往往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機遇,因此,這兩年各路資本紛紛佈局,市場增長較快。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明星投資機構再次湧入,以及相關業務和服務的升級,當前同城貨運市場競爭也將進入新的高度。
同質化和“燒錢戰”詬病仍存
資本熱湧卻難掩行業痛點。業內指出,我國同城貨運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同質化,各個貨運平臺通過擴張城市數量、使用者規模等來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一方面,規模化快速擴張,另一方面執行效率低下,行業一度陷入“規模戰”“燒錢戰”的境地。
經營壓力之下,不少貨運平臺宣佈轉型。比如,此前,貨拉拉就表示,把精細化運營和拓展企業級服務作為下一步的戰略重點。
“同城貨運市場雖然很廣闊,但存活下來的並不多,即便存活下來,絕大多數在市場中佔有率並不是很高。”在盤和林看來,同城貨運目前仍屬於低頻次、個性化的市場,這與滴滴出行等高頻次市場完全不同。整體來看,目前行業發展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同城貨運的標準化建設較為複雜,線路時間、貨物型別、重量體積、車型需求、司機的可信任程度都對平臺公司提出了一定挑戰。
“二是同城貨運平臺公司盈利難度大,貨運標準化程度不高、頻次低又增加了營運成本,難以形成較大的交易量和司機日活量,抽傭等盈利難度遠比滴滴難度大。與此同時,由於群體原因,難以拓展其他盈利模式,比如流量價值變現也有難度。”盤和林說。
中糧我買網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配送分會副祕書長白光利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當前很多同城貨運都在強調模式、資訊化和輕資產。但是,真正的同城貨運更應該強調運營。隨著國家對於城市安全、環保等要求的不斷嚴控,小散亂的個體戶和套取補貼的電動汽車公司也會逐步清除,能夠研究各個行業末端配送的企業會真正獲得相應的市場。
智慧物流成關鍵制勝點
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運用成為同城貨執行業發展的新契機。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就指出,以往同城貨運市場碎片化嚴重,多數公司都是偏區域、碎片性的,資料平臺公司擁有比較好的平臺化管理、平臺化導流,能解決過去單一區域性企業很難實現的目標。
盤和林認為,同城貨運最大的突破口在於提高“智慧程度”,即以大資料、智慧化等進一步提高車與貨物的匹配度,以及提高標準化建設,非標產品無法實現規模化利潤,目前還是存在“車多貨少”等情況。同城貨運與滴滴出行等模式有著很大差異,光是補貼不一定能持久,切入到客戶的價值鏈之中才是制勝之道。
在同城貨運智慧物流方面,業內已經有不少動作。滿幫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深度應用已經成為同城貨執行業的一大布局重點。不論是資訊匹配和運價機制都需要大資料更加深度的學習,同時對於人況、路況、車況等維度的資料需要更加細緻的分析,這些對於整個貨運乃至大交通行業都有著極高的價值。
“此外,目前同城貨運平臺基本都是B+C模式,不論是使用者體驗,還是財務剛需,線上交易都不可或缺。需要企業在個性化服務上傾注更多精力。”上述負責人還表示,不少同城貨執行業還在大力探索無人駕駛、新能源應用等相關領域。有些還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而對於出海,大部分平臺選擇市場差異不太大的亞洲市場,比如印度、東南亞國家等。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同質化的同城貨運模式和貨源緊缺、司機收入越來越低等痛點尚未得到解決之前,同城貨運想憑藉“網際網路+”模式實現真正突圍,還有不少難度。對於同城貨運平臺而言,迴歸服務業本質是行業的未來趨勢。未來要在司機端響應速度、到達準時、貨運安全賠付保障等環節下功夫,從而為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