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抗癌 App:用 AI 來減少癌症治療中的“交通事故” | 創業

圖片來源:pixabay
癌症這個沉重的話題,到底該如何逐步攻克?
雖然依靠知識普及與治療技術的提升,我們現在已經漸漸擺脫了“談癌色變”。不過,當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2012 年全球有 1400 萬新發癌症患者,這一數字預計在 20 年內將會增加到 2400 萬,將會超過全球人口的增長速度時,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感似乎又被啟用。人癌之戰,我們如何取得勝利?為了讓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清晰,無論是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臨床的醫生專家、亦或是製藥、醫療設施、醫療服務的企業都在鍥而不捨地探索,他們成為了被癌症陰霾困住的患者的希望。
ofollow,noindex">海心智惠 也是這場抗癌征程的一員猛將。作為一家新興科技公司,海心智惠已經獲得了 2000 多萬元天使輪融資,其結合網際網路和 AI,為癌症患者和醫生開發出海心抗癌 App。該 App 中包含國內首款針對腫瘤疾病的智慧診療系統,該系統將國內最新癌症診療規範與人工智慧相結合,融合權威腫瘤專家幾十年臨床經驗,為不同患者在不同階段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和療程規劃建議。此外,海心抗癌 App 還提供了一整套腫瘤治療的專業規範系統,包含了專業科普、病情解讀、方案分析、療程規劃管理、藥物智庫等幫助癌症患者和家屬真正科學抗癌。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解決一個現實社會問題,即輔助提高中國的癌症臨床治療水平。”海心智惠的創始人李穎贇表達了自己的理想,這也是醫療行業創業者堅守的情懷。“我們的宗旨是希望用新技術來解決或改善舊問題。”對於李穎贇而言,他認為無論是 AI 還是網際網路都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做醫療本質與初心需要回歸到是否改善了癌症診療的現狀。
那麼,癌症診療的現狀是否需要通過技術來改善呢?首先,如前文所述,癌症目前尚未被攻克,檢查手段和治療方式都在不斷更新迭代。所以在治療方案選擇方面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而患者在面臨癌症疾病時,容易手足無措,錯過重要的治療時間視窗,讓疾病帶來的傷害不可逆。因為癌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一般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擁有頂級專家。所以,全國各地的病人彙集於此,最後形成的局面是:大量的癌症患者等待著極其少數的專家診治。
如何改善這樣的局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讓專家和患者都可以省心、安心、放心?李穎贇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網際網路 + AI 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天作之合”。
首先,當年網際網路醫療問診平臺爆紅的主要原因即:網際網路打破了時間與空間距離,可以讓患者不用來回顛簸,醫生也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幫助更多的病人。所以,其實網際網路問診的確是一場積極的革新。不過,李穎贇認為,傳統的網際網路問診平臺依然在效率方面還有更高的提升空間。“網際網路問診平臺是讓患者把照片上傳,把問題交給醫生,再讓醫生去看照片、病例,最後醫生再做回答。但實際上,醫生在電腦上看圖片,需要一頁頁來回翻、整理,其實是有時間成本的。”他說。
而說到效率,我們就不得不提 AI,作為專治“效率不高”的新技術,AI 順其自然地登場了。海心抗癌通過 AI 驅動後,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專家線上問診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AI+ 醫療的老大難問題——資料標準化,在腫瘤領域並不是無解的難題。因為腫瘤的診療標準有明確定義,即使醫生的描述不盡相同,但都會形成非常明確的疾病資料,在一定規則下都能夠實現資料的歸一化。而且,海心智惠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各癌種權威專家們緊密合作,共同推動資料的標準化和系統規劃問題。
那麼,海心抗癌 App 具體帶來了怎樣的新體驗呢?首先,在 App 的患者端,患者只需將病歷拍照上傳,海心智慧系統即可進行智慧病歷解析。根據智慧解析,系統將生成患者的“病程時間軸”,將患者的關鍵疾病資訊系統化形成電子病例,並由此會產生智慧治療建議,最後再由專家對智慧系統的方案進行稽核把關。“專家花時間去看病歷,再判斷給出治療建議,這類似一個專家自己做試卷的解題過程。而 AI 給出病歷解讀和治療建議讓專家來評估答案,這個時候專家的角色就是批改試卷的老師。老師做一套試卷的時間其實可以批改 100 份試卷,也就提高了專家們的診療效率”據李穎贇透露,AI 將服務流程從原來的 30 分鐘提速到了兩、三分鐘,可讓更多的患者能享受這個服務。
李穎贇曾表達過海心智惠的目標是提高中國的癌症臨床治療水平,所以,僅僅在患者端發力還遠不夠。在不久前的中國臨床學腫瘤大會上,海心智惠展示了面向腫瘤醫生的專業版的海心抗癌 App。醫生可以將病人的一些病情輸入到 AI 系統,系統會給出相應的建議,如:治療路徑,患者已有的風險提示、高危因素、過往治療中的耐藥情況,後續治療方案的規劃等。會上,現場專家表示,“我們希望這樣的產品可以普及到更多基層醫院,輔助更多的基層醫生,提升總體臨床治療水平。”而正如智慧導航已經大大減少交通事故和違章一樣,智慧診療系統可以減少癌症治療中的違章和交通事故。
“隨著市場對 AI 產品的認可度提升,AI 演算法本身變得更精準,未來,也許 80% 的可標準化、常規化的病例,可以在經過大量的專家驗證過後,進入到免審環節,也就是說人工智慧給出的建議就可以直接提供給患者。”李穎贇暢想了心中的理想發展趨勢。
其實,就市場環境來說,網際網路醫療問診平臺加 AI 已經不是新鮮事。網際網路醫療巨頭平安好醫生和微醫相繼入局 AI 領域:平安好醫生去年上線了智慧輔助診療系統,隨後宣佈投入 30 億打造醫療 AI。微醫釋出兩款醫療 AI 產品——睿醫智慧醫生和華佗智慧醫生。此外,如愛幫診等網際網路醫療初創公司都在轉型成為網際網路 + AI 的醫療平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的較量似乎轉到了 AI 上,這樣的背景下,海心智惠是否會有很強的競爭壓力?
李穎贇表示, “我們在技術門檻和醫學門檻上都有自己的競爭力。”首先,他表示團隊的技術實力有很強的積累。李穎贇曾在阿里巴巴負責螞蟻金服的大資料和 AI 業務,技術團隊也是在 AI 領域有很長時間的經驗。醫學能力方面,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權威專家們的深度合作給予了海心智惠非常紮實的醫學基礎資源。
其次,他表示,海心抗癌 App 已經非常靜默地潛心研發了一年,這在產品的打磨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時間優勢。“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 AlphaGo 最後戰勝柯潔,也是經歷了一次次的挑戰,迭代,優化。我們也是在一輪輪的臨床試驗中不斷學習進步。”他說。
據悉,目前海心抗癌 App 處於試運營階段,目前上線了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肺癌等。李穎贇透露,今年年底將上乳腺癌、肝癌等。商業模式方面,李穎贇表示解決了需求問題,產品被需要,自然而然會快速商業化。而目前海心抗癌獲得的口碑還不錯,李穎贇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在海心抗癌 App 試運營階段,系統就多次發現患者當前治療中存在的疏漏,及時提示出來,幫助患者有效降低了治療隱患。例如一位浙江麗水的結腸癌患者,已經接受完結腸切除術,正準備接受術後輔助化療,但此時系統卻發現這位患者在診療過程中未進行完善的轉移灶排除評估,有可能會導致整個治療方向的偏差。經過提示,主治醫生及時補做了相關檢查,為患者後續的治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AI 服務醫療應該是作為一種普惠科技存在的。”李穎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