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公開課: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自2017年開始,虛擬數字貨幣漲勢可以說是驚爆了世界的眼球,有萬幣之王稱號的比特幣也在這一年,上攻20000美金大關,筆者曾經算過一筆賬,2010年時一枚比特幣價值約合人民幣0.024元(人民幣),在這一年花1000元購買比特幣,在2017年比特幣價格制高點賣出,將會完成7年狂賺80億的造富奇蹟!

那麼,這種“挖礦”耗電驚人,同時卻看似毫無用處的比特幣,為什麼具有如此離譜的漲勢?它從何而來,又要到何處去?今天,五六財經《鏈上公開課》的第一期課程,就為大家帶來“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知識點1: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其人
比特幣最早出現在2008年,由中本聰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數字現金系統》提出比特幣理論。2009年,比特幣網路誕生,並由創始人中本聰開創了第一個比特幣區塊。文章至此,區塊鏈領域內最神祕的人物,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終於現身。其實討論此人的身份並沒有任何意義。
為何這樣說?原因非常簡單,中本聰其人的身份並未有任何訊息能夠確認,此前出現過的多次假設以及“現身說法”,要麼並未有實錘確認,要麼就是譁眾取寵的跳樑小醜,歸本溯源的討論另外一個話題才更加重要,中本聰為何要創造比特幣,其目的在哪?
知識點2:中本聰創造比特幣的原因?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回溯比特幣出現時期的時代背景,一定是有必要的。進入21世紀後,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品開始爆發式的增長,與此同時房地產業催生的金融泡沫也愈發嚴重,相信諸位也清楚其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最終導致了2008年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
中心化的金融體系內,即便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華爾街上下依舊是一片貪腐風氣,由此也引發了民眾的不滿,“中本聰”也恰恰在此時創立了比特幣,這種具有去中心化特徵的全新貨幣形式,尤其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用一個時代衍生出來的一種順應時代的貨幣形容比特幣或許再適合不過了。那麼比特幣究竟是什麼,具有怎樣的特性?

知識點1:概念、特性
用一句話來概括比特幣的特性和概念,比特幣(Bitcoin,縮寫BTC):是一種總量恆定2100萬個虛擬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等重要特徵,其總量恆定的概念,是“中本聰”效仿黃金(全球黃金儲量固定)所制定的。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特性呢?
知識點2:去中心化
與我們使用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的貨幣機構發行,而這種貨幣的“權威性”把握在比特幣執行“鏈”下的每一個參與者手中。也就是說,比特幣的交易行為,沒有監管機構進行監管,而是通過每個參與其中的“節點”來確保每筆交易過程以及數額,這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
我來舉一個例子,以支付寶為例,我們擬定路人甲有500元錢,路人乙有300元錢,當甲想轉賬給乙100元錢時,甲在支付寶提出轉賬需求,支付寶檢查甲的資產餘額,再進行轉賬動作,然後乙收到轉賬,支付寶對賬本做出修改,甲賬戶餘額500-100=400元錢,而乙賬戶餘額300+100=400元。這就是一箇中心化平臺的交易過程。
那麼,去中心化的交易過程是怎樣的呢?
這裡我們需要再做一個假設,比特幣使用者甲有5個比特幣,而乙有3個比特幣,同樣是甲向乙轉賬,數額為1比特幣,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甲向附近所有比特幣使用者公佈轉賬需求,甲向乙轉賬1個比特幣,而接收到轉賬需求的使用者會確認甲的餘額與身份資訊。通過檢查後,該節點確認交易資訊並記錄轉賬記錄,即:甲賬戶餘額5-1=4元錢,而乙賬戶餘額3+1=4元,然後把該資訊向其他使用者傳遞,直到比特幣所有使用者都收到此次轉賬資訊。
中心化平臺(例如銀行)是否有可能存在賬戶資產莫名其妙消失呢?賬本掌握在中心化平臺手中時,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而比特幣卻不會,沒個使用者手中都有一個賬本,一傳十、十傳百,這種交易資訊以及賬戶餘額是不能夠篡改的。而我們需要關心的,似乎就只有在不存在中心化機構主導其發行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才能獲得比特幣。
知識點3:如何獲得比特幣
在比特幣的世界裡,大約每10分鐘內的交易記錄,會打包成一個數據塊,而記錄在整條比特幣的交易“鏈”上。而所有的挖礦的“礦工”,都在嘗試打包這個資料塊提交,而最終成功生成這個資料塊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筆比特幣報酬。這是中本聰訂立的區塊鏈共識機制,也是區塊鏈技術的雛形。
舉一個例子,虛擬一個遊戲環境為整個比特幣的網路,一個房間裡坐滿了20個人,而其中兩個人,進行了一次面額為1個比特幣的交易動作。
遊戲的規則是,房間內的所有人,誰能夠優先將這次交易動作打包,就能獲得1個比特幣的獎勵。
與此同時,如果想要獲得將此次交易動作打包的權利,那就要推算出這張100元鈔票的編號是多少。
於是,大家開始嘗試推算出這個編號,而推算成功的人就獲得了這次交易動作的打包權,同時也獲得了1個比特幣的獎勵。
這個推算鈔票編號的過程,我們稱其為“挖礦”。
而個人通過撞大運來推算編號,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他是“礦工”。
花錢來召集一部分人和我一起推算,就可以理解成為“礦場”。
召集所有人一起來推算,通過推算的次數,按比例分配這獎金就可以理解為“礦池”。
知識點4:區塊鏈的誕生
通過這一系列比特幣的底層交易邏輯,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即交易動作以及環節不可篡改的特性,造成這個特性的又是什麼呢?就是比特幣執行交易的“鏈”與打包的一個個“區塊”之間的聯絡,也就慢慢演變成了後來的區塊鏈技術,也是因為比特幣,區塊鏈行業才能在今天大放異彩。
這一部分內容涉及更多的知識理解,五六財經《鏈上公開課》也會將此部分內容做成單獨的內容詳細講解。在本期不再進行過多解讀。
據可靠資料顯示,比特幣“礦工”們挖礦時所消耗的電力總和,甚至已經超越了歐洲某些國家的年耗電量!從最早的CPU挖礦,到後來的GPU挖礦,到現在的礦機成群,為了獲取比特幣所消耗的電力,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通過“挖礦”來獲得獎勵,誰貢獻的計算能力、速度多,誰就能獲得比特幣的回報。在加上另外一個因素,比特幣價格飛漲,最後,就導致了比特幣礦場的爆發式增長。我們重新丟擲疑問,沒有錨定的法幣價值,沒有中心化機構背書,比特幣為何能夠獲得這麼高的價值?它究竟有什麼用?

知識點1:信任、公平
深究一種憑生而出的產物其價值在哪,這樣的問題無疑是愚蠢的,在網際網路時代虛擬的產物何其多,這樣沒有錨定實際資產的貨幣究竟意義在哪?為什麼會獲得如此巨大的價值?要想理順其中的關隘,我們要回歸到貨幣這種交易物品的本質說起。在筆者個人看來,這似乎是我們拋棄對法幣依賴的一種必經之路。
“你為什麼會使用法幣?”在座的各位,有誰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權威中心機構、政府背書,多數人願意信任發行法幣機構的權威,也同時就信任法幣的價值,這一切都來源於“信任”二字。換言之我們可以粗淺的理解為,任何一種貨幣只要肯信任其公平的人足夠多,那麼它就能夠具備購買力和價值。同樣的,比特幣也是如此。
一個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並且擁有更加安全、公平的獲取機制,當中心化貨幣出現不可逆的頹勢之時,去中心化貨幣的出現,似乎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數字貨幣的出現,短期內似乎不會衝擊法幣的地位,但是在可見的未來中,似乎能夠追尋到一絲苗頭,這也是其擁躉者所信仰的原因之一。
歷經多年發展,從比特幣身上我們似乎看見了未來,前所未有的造富能力,去中心化的執行方式,值得信賴的共識機制,依靠底層的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的交易體系看似固若金湯,那麼現在的它究竟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
比特幣現狀:或許,已經淪為了區塊鏈行業的“吉祥物”
從2017年“最後的狂歡”比特幣上攻20000美元峰值大關至今,比特幣市值已經縮水了2/3左右,12月18日之後,比特幣價格應聲下跌,2018年7月跌倒5800美元,2017年末也正是各種“愛西歐”頻繁發行的時期。
隨後,有關“愛西歐”的監管措施實行,眾多虛擬貨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在虛擬貨幣這片搏殺場上的人們也意識到了,比特幣的投資效用更高,同時目前較為尷尬的是,儘管中本聰將比特幣定義為一種貨幣,但是虛擬貨幣這種形式,從未有官方承認其貨幣的地位。再回顧比特幣價格的回落,恰恰也說明了人們對虛擬貨幣由最初的瘋狂,到逐漸理性的一個過程。
縱觀整個比特幣公鏈的效能和作用,放在今天來看,已經非常的孱弱,更不必說與現在勢頭正猛的以太坊相比,如今的比特幣如果只看效能和作用的話,其價值似乎就只是區塊鏈行業的吉祥物罷。但不可否認的,自其誕生開始至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是泡沫也好,是資本的選擇也罷,但比特幣無疑對於推進區塊鏈行業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關於《鏈上公開課》:不知從何時起,一股區塊鏈之風,已經吹遍了全世界,號稱能改變世界的它,到底從哪來?是什麼?有啥用?虛擬貨幣究竟是不是一場騙局?五六財經獨家《鏈上公開課》,為您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