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二維碼使用費!這錢該給嗎?
A
BOUTBEAUTY
移動支付、高鐵、共享單車和網購四項,一度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尤其是手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給大家生活帶來的巨大的便利。
而在移動支付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二維碼!畢竟,兩者都是依託於二維碼。不得不說,在移動支付方面,中國已經領先全世界一步,掃二維碼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一部分,其他國家的人來到中國後都會紛紛感嘆到,中國人出門一部手機就能支付一切。
然而,給中國的移動支付“增新增瓦”之後,二維碼的最初發明者現在已經坐不住了。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寶”在2018年全面登陸日本。但隨後即有聲音指出,二維碼功能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方擬重申二維碼的專利收益權,欲向中國人每人收取1分錢。
要知道,掃碼支付在中國有著巨大的使用市場,顯然,在這一市場使用量基礎上,這將意味著不可估量的專利使用費。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中旬,支付寶宣佈進軍日本城市公交系統的時候,日本媒體得知這一訊息,反應同樣非常強烈。日媒《產經新聞》動用頭版頭條進行了報道,甚至題目取為“中國巨人打來了”。
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事實是,二維碼的確是日本人發明的。並且,二維碼發明的初衷並不是用來掃一掃的。
二維碼的前身是條形碼,由於傳統條形碼資訊儲存量不足,日本人騰弘原在1994年時發明了二維碼,用來為豐田汽車零件匹配資訊。
二維碼發明者騰弘原
此後,騰弘原帶領團隊進行了兩年的研究,把標籤上的條形碼升級成了二維碼,原來儲存成條狀的資訊,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方塊,資訊儲量甚至一下增加了250倍,大幅提升了資訊容量。
在此基礎上又做出了今天常見的黑白二維碼。然而創始人騰弘原並不看好二維碼的發展前景,儘管擁有二維碼技術的專利權,但並沒有考慮過向全社會收費或出售專利。騰弘原曾在領取歐洲專利局的大獎時甚至認為“二維碼最多還有10年壽命”。
2011年,隨著國內淘寶的發展壯大,二維碼支付由支付寶正式引入中國市場,並於當年7月1日正式推出了手機APP二維碼支付業務,進軍國內線下支付市場。
同時在那年,凌空網創始人徐蔚瞄準商機申請了“二維碼掃一掃”專利,並先後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區域拿下了“採用條形碼影像進行通訊的方法、裝置和移動終端”的二維碼掃碼技術專利權。
2017年9月5日,中國發碼行公司(徐蔚擔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總部舉行了授權簽約儀式。發碼行有限公司授權美國發碼行、中國臺灣地區發碼行使用二維碼掃一掃技術專利,獨家授權費用約7億元人民幣,且同時發碼行公司享有美國、中國臺灣地區被授權方20%股權。
也就是說,中國人在商品二維碼業務上不存在任何侵權行為。
另外,提到二維碼,還不得不提一個人——王越。是他在中國創業發展、壯大應用與推廣了二維碼。關於此事,還有一些資料記載:
可以說,新型二維碼是中國技術的產物,中國企業將它應用到極致,併成為國際ISO的標準。現在日本人想要專利費用?難上加難。畢竟現今的二維碼還有大量的技術含量來自於中國。
有資料統計,目前每年中國人使用二維碼的次數至少達5000億次左右。假設當初騰弘原規定對每次掃碼收取一分錢專利費,那麼現在他每年光在中國就能賺上50億元了。
二維碼雖然是日本發明的,但是因為目光短切錯失先機了,如今也只能悔恨加眼紅了。
需要指出的是,當日本人還在糾結要想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的時候,在未來的中國,掃碼支付並非極限。中國的兩大支付巨頭——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在支付方面依然在不斷地努力著,未來連掃碼支付都可能被淘汰。
去年8月份,微信宣佈“無感支付”,支付寶也宣佈“人臉支付”。
在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現場,深圳地鐵與騰訊、廣電運通共同釋出了擁有生物識別、無感支付等功能的“生物識別+信用支付”地鐵售檢票系統解決方案。
該系統解決方案具備單人臉模式、人證合一模式和人臉加指靜脈三種識別認證模式,可支援65歲以上的老人刷臉加身份證免註冊與免費乘坐;可支援普通乘客註冊人臉資訊及支付賬戶後,生物識別過閘,信用支付;可支援工作人員直接刷臉無感進出站。
也就是說,搭地鐵不需要掃地鐵卡,也不需要拿出手機掃二維碼,只需要從螢幕面前走過,就能自動開啟閘口。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全面普及,那麼以後乘坐地鐵的便捷程度將再升一檔次。
此外,支付寶也公佈了人臉識別技術,刷臉支付將全面接管二維碼支付,只需要對著臉輕輕一掃就能完成付款操作。
當然這種支付的內部工序可能不簡單,它不僅需要防止“真實偽造”的惡意刷臉,還需要配備3D紅外攝像頭、活體檢測、軟硬體協同處理等諸多設施。相信隨著這一支付技術的普及,一定會是社會即將到來的一次變革。或許不久後,我們真的就要與掃碼支付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