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效應日益加劇 蝸牛都被“熱”黃了?
漫步在歐洲沿海的沙丘、林地或城市,很容易就能發現蝸牛的蹤影。它們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珊瑚粉、檸檬黃以及桃花心木等顏色。有時,它們的外殼會有多達5條黑帶纏繞。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男生們收集蝸牛殼的方式與採集鳥蛋、蝴蝶和集郵一樣平常。
在此期間,歐洲城市湧現出了高樓、混凝土和瀝青。儘管蝸牛仍然無處不在,但也發生了改變。在荷蘭,一個公民科學專案的結果表明,淺色蝸牛在城市裡越來越常見,研究人員將其歸咎於城市熱島效應。他們認為,黃色的外殼能夠反射更多的陽光,讓蝸牛在高溫下保持涼爽。
尋找蝸牛的人不再僅僅是學生,而是安裝了名為SnailSnap安卓應用程式的人。荷蘭自然歷史博物館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尼爾斯·克斯特斯(Niels Kerstes)與他的合作伙伴在2017年 ofollow,noindex">開發 了這款應用。那年春天,他們在博物館和Facebook上的軟體動物愛好者群裡打廣告,SnailSnap下載次數達到1180次,人們通過該軟體傳送了7868張不同蝸牛的照片。
克斯特斯表示,蝸牛是施行公民科學專案的完美有機體:它們數量豐富、容易找到;它們的顏色和條紋相當獨特,而且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它們在拍照的時候不會逃跑……
SnailSnap的前身是名為“Evolution MegaLab”的公民科學專案,與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9年的200歲生日有關。Evolution MegaLab 網站 還要求人們記錄蝸牛殼的顏色,但十年前這樣做很不容易。Evolution MegaLab專案領導者、愛丁堡大學生態學家喬納森·西爾弗敦(Jonathan Silvertown)說:“那是智慧手機的黑暗時代。”這個專案必須依靠人們自己記錄和上傳蝸牛的顏色與位置。
克斯特斯說:“公民科學專案的問題在於,很難確定這些資料的可靠性。”現在,幾乎每個人的口袋裡都有攝像頭和GPS系統。當公民科學家用SnailSnap給一隻蝸牛拍照時,該應用也會記錄它的位置。然後,照片會被送到更加專業的驗證人員那裡,這些人會根據蝸牛的顏色或條紋模式對它們進行分類。但這仍然不是個完美的資料集,畢竟有時GPS可能無法工作或者人們會在顏色上產生分歧,但它讓克斯特斯對這些資料有了更多信心。
研究小組最終比較了四種棲息地的蝸牛,它們分別來自農田、森林等自然棲息地、公園等城市“綠色”區域以及主要充當住宅、商業或工業用途的城市“灰色”區域。在兩種型別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發現了更多的黃色蝸牛。克斯特斯和他的合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溫度的不同所致。
城市通常比周邊地區更熱,因為城市到處都是瀝青材料,它們能吸收更多的輻射,而且城市樹木相對稀少。深色蝸牛也比黃色蝸牛吸收更多的輻射,它們的身體可能因此會變得太熱,或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試圖逃離太陽,這使它們不太適合生存在城市中。
蝸牛殼上的條紋圖案也出現了變化。城市蝸牛外殼下側更有可能出現暗帶,但在外殼頂部則沒有。研究另一種蝸牛的科學家發現,外殼底部有暗帶的蝸牛比其他同類冷卻速度得快。SnailSnap團隊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城市蝸牛已經找到了最佳應對方案:蝸牛殼頂部沒有深色條紋,這可以避免吸收更多熱量,外殼底部的條紋則能幫助降溫。
諾丁漢大學進化遺傳學家安格斯·戴維森(Angus Davison)警告說,不要把城市中出現的大量黃色蝸牛完全歸咎於溫度上升。他說:“歸根結底,這只是一種相關性。城市和非城市地區之間可能存在其他差異,這可能是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
SnailSnap仍在接受提交的照片,研究小組對荷蘭隨著氣候變化而變暖的長期趨勢很感興趣。克斯特斯還致力於其他公民科學專案,以研究其他生物如何適應城市環境,比如黑鸝的鳴唱以及蒲公英散播種子有何變化等。
西爾弗敦說:“生物體的進化從未停止過,只是人們不會帶著這種意識四處走動。不過如果你停下來注意觀察蝸牛,你可能會更關注人行道、小巷和周圍發生的各類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