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中的 App 原生開發,你需要吃下這顆定心丸

今天特別有意思,這篇文章的靈感簡直就是突然乍現的。一直在想,今天的文章,我給大家推送什麼?突然間,看到自己住的小區周圍的商鋪都在陸續開業,感覺發現了一個真理, 一個道理。非常值得分享給大家。
另外,結合這幾天看到大家推送的關於大前端技術和原生開發之間關係,以及 CSDN 推送的關於面對 BAT 等小程式的絞殺,原生開發者將何去何從的文章,就越感覺這個觀點特別有價值,值得分享了。可能看完能夠給 App 開發者吃下一顆定心丸。
最近我住的小區,周邊商鋪慢慢得都起來了,以前沒有幾家商鋪的時候,我晚上一般下班吃飯都是定時選擇 3 家飯館輪流吃,前幾天又看到了一家飯館開業,就去吃了,感覺還不錯。現在就變成了我晚上下班在這四家飯館之間輪流選著吃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回事?你 10 年前,可能開個店鋪賣衣服很掙錢,5 年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告訴發展,可能還行,現在感覺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是不是買衣服的客戶少了?NO ,是競爭多了。10 年前可能賣衣服的商鋪只有 100 萬家,全國市場是 1 個億,今天呢?可能商鋪就有 1000 萬家,但是客戶數沒變啊!不是客戶少了,需求少了,而是競爭多了,平臺多了,使用者的可選擇性多了。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說:這麼簡單的道理誰不懂啊?對,大家都懂,但是做事的時候,其實就是想不到,只有別人說了,你才想到,那不就晚了?
你可能會說:這跟 App 開發有什麼關係啊?道理都是想通的。
面對各種大前端的技術,面對微信小程式,淘寶小程式,支付寶小程式,頭條小程式,以及 10 家廠商聯合推出的快應用,很多原生開發者都很焦慮,面對這樣市場的衝擊,我們開發者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想說,淡定,蛋定,再穩重。為什麼?你們沒想過麼?面對層出不窮的平臺,全世界的流量是一定的,平臺越多,使用者的選擇就越多,而可瓜分的流量就被分走了? 在這裡,平臺就是扮演者商鋪的角色。而開發者所在的公司就是扮演者商戶。 我想問大家一句:面對被各個平臺瓜分的客戶和流量,你作為商鋪中的商戶,想要賺錢的話,該如何去做?
說到這裡,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入駐各個平臺,一個都不能少。因為,我要流量。
對於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講:那就是意味著,我要開發各個版本的產品,適合各個平臺的產品唄。所以,對於原生 App 來講有什麼衝擊嗎?其實幾乎沒有。因為資本家,商人都是貪婪的,要想吸收更多的流量,一個平臺都不能少。
為什麼說這是定心丸,原因如下:
一是:這些小程式都是基於原生 App 開發的吧?這些快應用一樣也是基於 iOS 和 Android 系統平臺的吧?這都是需求。沒有原生,哪來的他們?這些原生的東西,是滋養它們的土壤,如果有一天土壤都沒了,它們還怎麼成活?
另外,微信,頭條,支付寶,淘寶推出小程式的目的很簡單,是為了爭奪時間戰場,讓使用者流量進來了,不能輕易的走出去。如果基於它們能夠提供更多的使用者使用場景的話,它們在爭奪時間的戰場上,才更加有利。
二是:有追求的公司,該開發 App 的還是得開發 App ,誰也不想依靠著誰活,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另外,我做小程式開發快兩年了,你知道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對小程式需求最大的,不是網際網路公司,而是實體公司,他們想披上網路的外衣罷了 。
三是:這些新東西的出現,並不是為了替代原生。 前幾天看文章,有人概括小程式為動態 App ,是介於 H5 和原生之間,寄生在原生 App 上的動態 App 。我感覺這個稱呼,很好,很有意思。另外,注意是: 寄生 。學過生物的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四是:以前做過 App 的網際網路公司,絕對不會因為小程式的出現,去拋棄原生,轉戰小程式,而是在想如何利用小程式給原生導流量。而對於新成立的公司,可能確實會先拋棄原生開發,用小程式來試探市場,但是小程式是承載不了他們野心的。我遇見的客戶就是這樣,先那小程式試手,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是想做自己的 App 。只不過順序變了罷了。
結合我剛才說的故事和例子,是不是就感覺原生依舊堅挺呢? 我告訴你,面對層出不窮的平臺和技術,最焦慮的是誰?不是開發者,應該是網際網路公司,就是我所說的商戶。 他們想要流量,就得多平臺都要,只會想辦法招更多的工程師來開發多個平臺的產品。 這麼一想,其實創業的成本有時候,還是蠻大的 。
對於,我們開發者來講,只不過是他們創造了更多的開發職位,而我們作為開發者選擇的技術多了一點罷了,可是選擇多也就意味機遇多。
歡迎大家關注公眾號:「非著名程式設計師」,關注公眾號,回覆「1024」你懂得。關注我,與 10 萬程式設計師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