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資料”及“數文明”的5點個人思考
引子:
“大資料”現在成為了一個越來越火的詞,近期這個領域的著名專家塗子沛老師出了一本新書,叫《數文明》,大體可以理解為談的是一種以大資料驅動的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我分三大模組,每個模組兩個問題,和各位談談我對大資料和數文明的看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 資料的地位與重要性:
1. 資料在今天到底有多重要?
資料是什麼?我們把這個詞分開來看,“數”表面只指“數字”,實則可以擴充套件為“字母”等一切具有意義的符號,而“據”怎麼理解?如果是動詞,是“根據”、“按照”;如果是名詞,則是“證據”。我嘗試著把這兩種詞性結合再一起理解,於是可知,所謂資料,就是人們根據事實和觀察到的結果,對客觀事物或規律進行有邏輯地歸納、整理的有意義的材料。
按照上述定義,我們可以把人類從古至今的一切知識積累行為看成是一種資料的積累行為。古代的人類因為這種積累的得以實現了較大的發展,但由於技術的瓶頸,這種積累並沒有得到徹底充分的運用;而今天,隨著人類經濟、技術、文化及制度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了資訊時代,我們對資料的記錄越來越全面而精確、處理越來越高效和完善,一種新的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因素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即:基於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科技的大資料。
大資料是採用新的技術,將海量資料進行歸類、分析、總結並應用於城市規劃、未來預測、企業戰略決策等各個方面的十分具有價值的資訊資產。具體體現有:
1)對於城市而言,我們可以利用特定區域人們手機定位的資料及交通資料給出更為科學的城市規劃,以更好地幫助城市發展。
2)對於未來預測,我們可以基於歷史資料,通過分析、整合對天氣、股市變動、選舉等事件做出比較靠譜的預測,以更好地面對不確定性。
3)對於企業戰略決策,以沃爾瑪為例。沃爾瑪之所以能長期傲居世界500強榜首,跟它科學合理地應用MIS系統(管理資訊系統)是分不開的,沃爾瑪在資訊管理方面無疑做的是十分優秀的,它的系統記錄實時資料,可根據需求和庫存等狀況,對貨品進行實施調價,充分踐行了它“天天低價”的商業理念。
從以上可見,資料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人類向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資料,經濟、技術、文化及制度的發展與資料已經緊緊地綁在了一起,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2. 你有沒有低估資料的重要性?
說來慚愧,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曾意識到過資料的重要性,總以為那是一個“大而空”的統計學概念。直到我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上購物一段時間後,我竟發現它給我的推薦竟是如此的契合我的內心,我才開始好好地思考資料的本質、意義及重要性。過去對“大資料”這個詞完全無感,但由於我在電商平臺購物的經歷讓我領略到了資料的魅力,對數字不太感冒的我也準備自學資料庫、程式設計、會計學等與資料息息相關的學科或技能呢。
當然,資料的重要性遠不止我說到的這麼點,像近段時間很火的區塊鏈、資料探勘、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概念、領域,都離不開資料的力量。
———————————————————————
二. 資料與個人:
1. 無所不在的記錄下,你還有隱私嗎?
我個人認為,目前來看,還是有隱私的。
首先我們得明確,人不是機器,不是絕對理性的,思維往往是跳躍的,反應到行為上也並非是完全有規律的。
資料是能反應我們的一些情況,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真實的我,但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即資料實際上記錄的是我們的行為,而不是內心的真實想法。舉個例子,我曾接受過一些調查報告,但裡面有些選項我感覺模稜兩可,因此我選得比較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資料的質量並不很高,若是如此,它能真的反應我個人的真實情況嗎?當然不能。
資料是個好東西,但它也並非能完全客觀反應所有東西,然而即便這樣,資料也是我們人類社會發展中目前最靠譜的資產之一了吧。
基於上述考慮,我認為我們還是會有隱私的,這似乎是由資料本身的特性和侷限性所決定的。
2. 你的資料到底該歸誰?
也許這個問題可以看作是一個法律問題,涉及到所有權和使用權。
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資料當然是屬於我們自己,儘管這些資料的蒐集和建立離不開相關機構的相關技術支援,但我們是資料的來源,沒有我們,對應資料便不存在;而沒有相關技術,則並不代表我們本身的資料消失了。基於此,兩相權衡,我認為我們的資料應該歸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有處理自己資料的自由,因為我們是這些資料的創造者。
從使用權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們可以設計一套法律機制,在這套機制下,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資料是否提供給特定機構使用,雙方可以簽訂一套合同,做好資料使用的明確規定,一旦出現問題,也要有相關的解決辦法,比如仲裁等。
———————————————————————
三. 資料與趨勢:
1. “數文明”社會,到底什麼樣?
關於“數文明”的方方面面,塗子沛老師在他的新書《數文明》中早就給出了精彩的論述,我就不班門弄斧了,這裡只給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們得理解何謂“文明”,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何謂“數文明”。
化用百度百科的解釋,我們知道,文明是自古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於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於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夠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由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文明”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因為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而“文明”這個詞的定義內容完全符合社會學的研究框架,因此我做出如下判斷。
既然“文明”是一個社會學概念,那“數文明”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認為,:“數文明”是一個技術科學與社會學的交叉概念,我化用塗老師的觀點,結合自己的理解,把這個概念定義為:以資料為人類社會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並在人類現有的“光明”與“文明”之外帶來一種全新的“明”(我理解為:一種全新的清晰、明確、一目瞭然的狀態)的人類社會新形態。
為了進一步闡述我的看法,我談談自己歸納的“數文明”的特點。
1)符號性。你可以把資料視為一種有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不一定是數字,它可以是任何一種符號,但這種符號一定要有意義,包含一定的資訊,基於此,“數文明”的外部表徵是由一系列符號所構成成的,因此具有符號性。
2)演算法性。我們有了資料,不是簡單地堆疊,而是要用演算法去好好利用這些資料。所謂演算法性,是指這些資料能夠被自由的組合和拆分,並能隨著演算法的迭代實現充分的應用。
3)廣泛性。人類從“文明”時代走向“數文明”時代,必然是會導致社會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的,這種變革是廣泛的,也只有廣泛,才能叫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
4)針對性。資料是海量的,但對每一個具體的人和事物而言又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針對性的。以人為例,每個人的需求可能相似,但幾乎不可能個相同。過去那種單一的大工廠式生產將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目前唯有通過資料分析,才能較好地解決,在“數文明”時代,每個人不同的偏好被精確記錄,不同的需求被精確滿足。
5)賦能性。在“數文明”時代,“資料”將為人們賦以越來越大的能量。過去人們對自己的很多方面往往是模糊的,比如職業規劃,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想明白,白白過了一生,實在可惜。在“數文明”時代,“資料”的科學、廣泛而又有針對性地運用,將為每個人提供獨特的成長方法論,我們將會得到一套可以不斷迭代的人生演算法,這是“資料”和“數文明”社會所賦予我們的。只要你踏實,願意吃苦和堅持,且善於靈活變通,那你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階層的通道也將難以固化,社會的活力就會得到很好的保障。
總的來說,“數文明”社會是充滿了想象空間的,我期待這一天的提早到來。
2. “數文明”時代,你該如何進步?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發展邏輯,想要和一個時代保持律動,並共同成長進步,我覺得我們離不開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法論的指導,我在這裡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1)抓住不變的規律,構造一套基礎的人生指南,這是基石。這個世界有許多亙古不變的規律,基於這些規律,我們能得到一系列推論,把它們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框架,這便是基礎的人生指南。我推薦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裡面把這些問題講透了,並給出了這樣一個框架,很有啟發意義。
2)牢固這塊基石,在此基礎上藉助“資料”來完善這套人生指南,並結合自身實際,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人生演算法。我們把基石搭建好不是把它束之高閣,而是要在此基礎上迭代升級它,而這時候就體現出了資料的極端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整合,你會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演算法,開啟真正的成長之路的。
3)把自己切入到“數文明”時代,以人生指南為根本方針,以行動為根本驅動力,持續精進,終身成長。我們構建人生指南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走出去,把自己切入到時代中,融入到時代中,與時代同律動、共成長。這裡我推薦兩套心法,一套是我從曾國藩那裡學的,即:結硬寨,打呆仗,這側重於戰術層面;一套是我從王陽明和寧向東老師那學的,即:知行合一,行勝於言,這側重於戰略層面。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總結:
我們身處的社會變化越來越快,資訊大爆炸、節奏跟不上……因此我們自身也變得越來越迷茫,難道沒有什麼東西能拯救我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嗎?還好,技術等的發展讓“資料”開始顯示它的威力,我們似乎看到了在新時代“安身立命”的法門,而這個時代,或許就是“數文明”時代,進而這個社會,也可能會將步入“數文明”社會。
心定且安
2018.10.22晚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