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申請了49項法定數字貨幣專利,都在講什麼?
2017年5月27日,財新網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開始低調運作,“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副司長姚前出任所長,副所長由科技司原副司局級幹部、絲路基金資訊科技總監狄剛出任”。
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以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開始,央行又開始對數字貨幣領域的一些重點問題開展調研並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報告。
2017年央行的招聘計劃中負責招錄人員開展數字貨幣研究開發工作的直屬單位還是 “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研究所” ,而2018年的招聘計劃中相應的直屬單位就已經變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 了 。
2018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招聘啟事中對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性質和職責作了明確的說明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是經中央編辦批准設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直屬事業單位。主要工作職責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中國人民銀行整體工作安排,跟蹤研究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進展,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從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組建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進展如何呢?未來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體系又是有怎樣的設計呢?帶著這些疑惑,零壹財經·Binary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申請的專利做了一番梳理,試圖通過專利為大家拼湊出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設計。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目前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專利數量為49件,雖然數量不算多,但內容卻相當豐富。從申請時間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曾於2017年6月26日與2017年12月28日有過兩次密集的專利申請,其中,第一次集中申請的專利數量為35件,內容涵蓋從數字貨幣錢包到數字貨幣體系的主要方案設計,第二次集中申請專利13件,而這一後一次更像是對上一次專利申請細節的補充。
零壹財經·Binary通過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49項專利的梳理,可以總結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四大應用場景。
首先,在央行 數字貨幣錢包應用場景下,系統的參與主體包括使用者、錢包終端、錢包服務商和數字貨幣發行登記機構(或者數字貨幣發鈔行)。未來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需要配合錢包應用終端來發展大規模線下應用場景的,使用者可以通過數字貨幣錢包終端實現開通賬戶、登入、登出與解綁賬戶、關聯傳統銀行賬戶進行數字貨幣兌換、查詢與同步賬戶資訊、向錢包儲存數字貨幣、錢包間進行數字貨幣互轉、更換錢包金鑰以及升級錢包客戶端等操作。
圖1:數字貨幣錢包應用場景關係
下,投資人和籌資人各持錢包並通過智慧合約的方式建立直接的數字貨幣投融資關係,投融資平臺系統在其間僅起到合約資訊驗證的作用,這樣就避免了設立存管賬戶可能帶來的一系列由於不透明導致的問題。
圖2:數字貨幣投融資應用場景關係
下,涉及申請方與會記核算資料集中系統,申請方向系統傳送發行或回籠貨幣的請求,相應地,會記核算資料集中系統會做扣減/增加存款準備金的操作。
圖3:央行數字貨幣巨集觀調控應用場景
細分為銀行間存款與數字貨幣兌換場景及銀行間結算場景。在前一個場景下,參與法幣與法定數字貨幣兌換業務的銀行無需向數字貨幣發行與登記系統傳送請求,而只需要聯絡節點代理行做業務申請即可。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系統在兌換業務的效率。在後一個場景下,結算的發起行與接收行可以直接通過數字貨幣發行與登記系統做結算,而不再需要清算行系統的參與。
圖4:銀行間數字貨幣業務應用的兩個場景
除以上的四大應用場景外,央行未來的數字貨幣系統相比現在的貨幣體系還具有透明度高、中心化明顯、可控性強的特點。例如,數字貨幣的流通來源和去向可追溯,數字貨幣在一些場景下可以被設計為定向使用與定向追蹤;籌資的過程也可以避免存管賬戶沉澱資金,防止籌資資金被挪用或變更用途。
數字貨幣雖然與區塊鏈技術緊密相連(甚至有人把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與區塊鏈劃上了等號),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49項專利透露出的設計理念卻是,未來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所用到的技術絕不僅僅侷限於區塊鏈技術,而是區塊鏈、分散式賬本、分散式資料庫等技術的結合。央行在《中國金融》2016年專刊中就指出,區塊鏈或者分散式賬本只是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可選技術之一。
附: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網站的49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