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蔣昌俊:上海可以沒有 BAT,但應有為之服務的新金融高地
如今,人工智慧在眾多方面都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無論是社會結構、城市執行、還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有先見的人士和決策者都將其作為引領未來的一大戰略驅動力。而著眼於建設四個中心,作為明日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正在大力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應用落地。
那麼,在不斷打造創新高度的同時,上海應該如何抓住人工智慧的發展機遇?又如何面對一些未來發展的一些瓶頸和挑戰呢?為此,動點科技近日專訪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
蔣昌俊認為,上海應該大力抓兩頭促中間,所謂兩頭,一個是基礎研究,發揮研發人員的一些作用。第二個是發揮市場的牽引作用,通過市場來牽引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打造的環境能夠起一個核心服務的推動作用。而通過抓這兩頭,來促進中間的環節不斷提高,在國際範圍內創造更多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蔣昌俊表示他的內心有一杆尺子——比如美國在傳統金融裡面扮演的是世界金融規則的制定者,華爾街、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美聯署都在美國。傳統金融安全的評估機構也是圍繞這些建立的,但是在中國社會的新金融體制下正是上海的一絲機遇。蔣昌俊認為應該有一套我們自己的風控系統和技術手段,“我們需要有個裁判員,類似於美國的傳統金融的標普這樣的一個角色,我認為上海應該擔當這樣的一個重任。這恰恰就是要建立網際網路金融的評級機構,並且擁有引領這個行業的技術標準與規範,同時還要為社會提供服務,這正是上海應該乾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 2018 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 SAIL 獎評委會重要成員的他,也有著一些期許以及心裡話。
從人機大戰的序曲,到科技領域的風暴
蔣昌俊告訴動點科技,人工智慧在全球科技領域掀起一場新的高潮,主要是從前年的人機大戰引發開來的。他認為特別是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人工智慧的發展尤其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上海這次舉辦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其中有一個環節專門設立了人工智慧獎,這些獎勵設定對推動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推進人工智慧在社會方方面面的進步,都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蔣昌俊認為,上海在本次大會中間設定此類獎項,是為人工智慧在全社會範圍的發展做出的一次重要指導性的活動。
高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產學研優勢
而對於高校而言,如何發揮它的學術專業水平,激發進一步發揮這種產學研的優勢,幫助上海做到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蔣昌俊告訴記者,像斯坦福大學是作為產學研和社會互動的一個典型代表。而東華大學在服裝設計領域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優勢。比如東華大學推出的旗袍 2016 年去參加歐洲最大的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因為卓越的設計,首次參加就取得了較大的影響。
“2017 年的愛丁堡藝術節,我們就把藝術和科技進行了融合,像纖維裡面嵌入了一些微感測器,對溼度,對溫度,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為了人的舒適性,感知性,這種衣著有一些自動調節,其中的基礎工作是我們材料學院與國際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成果在國際上發表後,得到發表在《Science》 等一些專業期刊上文章的高度評價,基於此設計的科技旗袍在愛丁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既把人工智慧的新技術和我們的服裝設計融為一體,引領了時尚設計的新趨勢,又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東方旗袍和現代科技的融合,起了一個非常好的示範效果。”
上海應該如何抓住人工智慧的機遇?
對於這一點,蔣昌俊認為上海有很好的條件。
2014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來上海考察時提出,要建立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樣一來,由科創中心引領,推進四個中心建設,打造上海的科技創新的新高度。
那麼如何抓住人工智慧的機遇呢?蔣昌俊覺得既然上海有良好的基礎——包括人才和著名高等院校的優勢。“比如說上海市金融高地,我們能不能在上海用科技創新來武裝新金融,打造新金融科技,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起到引領作用;還有上海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比如 C919 大型客機等等,我們能不能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這樣的一些國有企業提高它的技術創新和引領未來的科技競爭力,服務於人民生活等等。”
蔣昌俊還坦言,上海的民生是一個重要標誌,所以應該在城市管理、醫療、教育等等方面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再做進一步提升,使城市管理中的各項民生指標再上一個新臺階。
“上海現在強調的是要打造營商環境。李強書記和應勇市長多次強調營商環境除了商業的一些氛圍模式,相信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一些新技術將會為營商環境的現代化、國際化提供一個更好的支援。”
事實上,根據統計資料,中國人工智慧相關專利申請數從 2010 年開始出現持續增長,在國內外人工智慧研究和應用場景不斷進步的基礎上,中國人工智慧相關研究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說明,中國人工智慧研究水平正不斷提高,並且目前已取得一定階段性成果。
另外,人工智慧是高度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北京的人才、技術、產業、資本等環境都優於其它地區。而對於上海而言, 根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上海擁有 16.7% 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是人工智慧的創業重鎮。儘管有 82.8% 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分佈在北上廣深,但上海在其中無疑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專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作為一個龐大的高新技術合集,“人工智慧+”作為一直新經濟業態已經開始萌芽,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擁抱人工智慧,用“人工智慧+”助力技術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對於上海傳統制造業的轉型過程來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也對四個中心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啟示。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奇點”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