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是下一個風口還是一場風暴?
導語:隨著監管的加強和泡沫的破滅,ICO基本宣告結束,STO(全稱為“Security Token Offer”)作為一種在合法合規監管框架下進行的通證發行應運而生,從2017年底開始,STO得到了越來越多區塊鏈初創公司的青睞。STO對現有資產進行Token化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又帶有ICO的許多特徵,迎上區塊鏈快速發展的風口,STO是飛向希望之巔還是毀滅深淵,仍然有太多的未知。
2018年,對於區塊鏈世界來說,是氣勢恢弘而極具變革性的一年。這一年,百鏈競發,各行各業爭相上鍊,通證被認為是可以顛覆公司制的重大變革。很多人認為,2018年是公鏈元年。同樣,我們也迎來了諸多幻想和熱情的破滅。監管趨嚴、投資驟降、百億蒸發、千幣歸零,伴隨著市場的趨冷和泡沫的破滅,區塊鏈開始引發了全社會的普遍反思,是真正的技術創新還是暫時的瘋狂,從ICO到STO,風口之上,最後吹向何方,只有等風停之後才有真正的答案。
ICO被質疑,STO才是趨勢?
2017年,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等概念的新型融資方式ICO,因超高收益而迅速躥紅,通過ICO獲得的融資金額很快超過了傳統VC的投資。但是因缺少監管,區塊鏈團隊在早期通過ICO來籌集資金開發專案,獲得資金後,專案團隊無人監管,專案進度、資金使用情況很難受投資人控制,這樣一來,專案團隊的作惡成本極低,有權無責的專案團隊在監管的真空地帶開始肆意妄為,導致很多投資人損失慘重。專案魚龍混雜、騙子橫行、隨意定價、圈錢就跑等惡劣事件層出不窮。
鑑於ICO對市場造成的混亂和監管的缺失,多個國家政府也展開了嚴厲的監管措施,命令禁止開展ICO形式的融資活動,這也幾乎宣告了ICO的死刑。STO隨後被更多人關注,並且很快在全球範圍內逐漸成為私人資產證券化以及風險資本融資的有效替代方式。
根據當前的定義,STO全稱為Security Token Offer,即證券型通證發行,指在確定的監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要求,進行合法合規的通證公開發行。STO是現實中的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比如公司股權、債權、智慧財產權,信託份額,以及黃金珠寶等實物資產,轉變為鏈上加密數字權益憑證,是現實世界各種資產、權益,服務的數字化。
SPICE Venture Capital創始人Carlos Domingo對此曾預測:“正如比特幣改變貨幣一樣,STO將不可避免地改變股權,因為它們為所有者提供直接、流動的經濟利益和快速交付收益。假如每種型別的所有權被代幣化,將帶來一個巨大的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STO作為一種在合法合規監管框架下進行的通證發行被頻繁提起。如果單純是將傳統證券進行代幣化,從現行法律和監管角度來看,進行STO幾乎沒有優勢,但是STO所代表的資產已經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起到了傳統金融和區塊鏈世界之間橋樑的作用,比ICO在投資者保護和財務資訊透明化上更具優勢,在權益和監管的雙重保障下,STO一定程度上矯正了此前ICO出現的各種亂象,使得區塊鏈專案投資更加規範化,更具可持續性,因此獲得了市場普遍的青睞。
目前,在美國,STO需獲得SEC和其他監管機構批准的許可。通過允許公司建立白名單和黑名單,確保了公司符合瞭解客戶(KYC)和反洗錢(AML)的要求。加之更透明的運營,STO可以有效地避免使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面臨的一些問題,諸如專案失職、欺詐,以及跑路等。這使得STO允許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參與而不違反各自的證券法。
是區塊鏈的救星,還是終結者?
回顧區塊鏈的十年曆程,數字資產的幾次牛熊,潮起潮落引發了區塊鏈的三次技術浪潮。從比特幣和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支付工具顛覆了必須依賴傳統金融機構才能支付轉賬的模式,到以太坊、ERC20 Tokens和基於其實現的ICO引領的股權融資,再到象徵債權或股債混合型融資工具的STO將可能會引領新的浪潮,並開啟存量傳統資產的大門。
我們的世界充滿各種資產,並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財產形式和財產觀念也在不斷髮生變遷。最早財產一定是實物,比如土地、房屋、農作物、畜牧產品、家禽等等;大分工以後為了便於交換,財產形式是貨幣,和生活必須品。但到近百十年,無形資產(比如著作權、股權、理財產品、債權)在我們財富中的比例越來越多,當然資料財產的提法也越來越多了,並且很多資產難以實現轉移或者顆粒化細分,STO無疑在技術上為全球資產的標記化或加密分級提供瞭解決方案。
通過STO能實現分式產權,發行者有權決定將產權分到何種程度。即使最貴的不動產,一旦被轉化成證券型代幣,就可以被分割成任何人都能負擔的小部分,降低了一些投資門檻。擁有貨幣化不動產也可以有更大的靈活度,所有資產的自主權將會更多,並且切換到數字資產的系統裡,將能加快在世界範圍的交易流通。
此外,在JOBS法案Title III條例於2016年5月生效之後,任何人都可以投資封閉式公司,改變了以往只有在風投公司和合格投資人才能參與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給散戶投資者更多的機會。2017年開始,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和智慧合約等的出現為創業家提供了更有效且不通過中間人的融資方式,同時也保證了更公平、更民主的私募股權投資模式,這種方式不再僅限於合格投資人,而是向大眾開放。
在這種規則下,一旦證券型通證被認可,無論是交易所,還是投資人,都可以放心地、便捷地、低成本地購買、持有、交易數字貨幣,以數字貨幣作為本位資產去購買、兌換其他資產。
但是,STO在加速了初創公司上市融資的同時讓一個初創企業直接成為公眾上市公司,而大多數初創公司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起伏很多,這些不確定訊號都可能讓通證的價格造成劇烈波動。此外,由於難以甄別合格投資者,不少人可能會盲目入場,而早期的投資幾乎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STO可能也是另外一種加速投資者破產的新型金融創新。
未來,STO是個超級市場,是一片廣袤的藍海領域,儘管相比ICO有更合規的監管,並且為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但是利益與風險永遠是一起的,STO是區塊鏈的救星還是終結者,都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下一步,前路依然漫長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會經歷曲折地發展過程,STO亦如此。
STO對數字資產投資有可能帶來的變革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淨化市場環境,降低市場投資人風險,避免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頻繁出現。另一方面STO將加速風險資本的民主化,可將證券化代幣作為融資工具。更重要的是,為公司開闢了一條有效、廣闊的資本集資捷徑。最後,使傳統的非流動性資產流動起來,證券性代幣允許發行者決定部分的所有權。
但是合規的STO交易平臺依然短缺,證券型代幣的一系列標準和限制還需要制定和完善,各國的監管政策不明朗,STO的普及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場未知的社會實驗,STO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它的未來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正如披著區塊鏈外衣的瘋狂ICO猶如一杯充滿泡沫的啤酒,被監管政策吹破泡沫之後,底層剩下的啤酒——區塊鏈技術,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物件。網際網路技術帶來了協作形態和社會關係上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區塊鏈”和“數字資產”或其他新事物誕生的土壤。STO從本質上只是一種新事物的載體和指稱,與其糾結概念和邊界,不如關注趨勢和核心,那便是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這才是它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以中國政策為例,雖然2017年9月4日對ICO進行了強力清場,但是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扶持政策仍然不斷推出。2017年10月工信部率先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從國家層面、政府層面深入探索全球區塊鏈發展趨勢;2017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中,明確將區塊鏈列入戰略性前沿技術的範疇;2018年5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釋出了首個區塊鏈標準《區塊鏈參考架構》。此外,北上廣深杭、海南、武漢、青島、長沙等城市也都在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並且推出大量的扶持政策,“區塊鏈之都”花落誰家依然在激烈競爭。
總之,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與應用生態構建中,通證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然而,對於通證發行與流通,監管與市場之間的爭論仍然會持續。對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等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和模式的管理,STO是一場很好的嘗試,但是前路依然漫長,需要從思維、理念和技術上進行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