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勝後戰之道 - 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最近讀完了 ofollow,noindex">《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作者華杉是華與華營銷諮詢公司的董事長。
我們其實身邊有不少華與華的營銷作品,比如西北莜麵村的「I love 莜」的設計,以及前陣子引起話題爭議的「得到 App」的新 Logo 設計,都是出自華與華公司。
先勝後戰
對於我個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糾正了我多年以來對於《孫子兵法》的誤解,我想這個誤解也在很多人心中,即:認為孫子兵法是講打仗時的各種奇技淫巧的計謀。
確實,在《孫子兵法》中有不少打仗時的戰術。但是,華杉告訴我們,其實比起那些計謀來說,《孫子兵法》更強調的是戰爭之前的準備,所謂 “先勝而後戰”,確定這個仗能打贏,才打。打不贏的仗,堅決不打。
什麼樣的仗打不贏呢?最常見的就是以少對多的仗。所以別看歷史上有不少以少勝多的典故,那些故事能夠成為典故,本身就說明是例外的情況,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以多勝少。所以,僥倖心理不能有。
看完華杉的解說,我發現其實《孫子兵法》其實是一本介紹如何管理軍隊的管理學著作。其中的打仗部分,只是管理軍隊這個團隊的一個業務。軍隊能夠打好仗,很多細節都是在戰鬥環節之外的。
比如後勤管理,在古代戰爭中就特別關鍵。因為送兩車糧食到前線,成本是八車糧食。為什麼這麼多?因為運糧食的車一路運一路需要吃糧食,運到前線,已經吃掉四車了,還需要留四車,這樣他們才能一路回去。你看,十幾萬大軍遠征,如果管理不好後勤,可能都不需要戰爭軍隊就因為沒有糧食而譁變了。
類似的這種基本的軍隊管理工作,《孫子兵法》裡面分為「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有了以上這些計算,判斷戰爭有得打,打得贏,才會興帥動眾,去戰場上見分曉。
如何評價一個創業公司
其實拿《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我們也可以用來評價一個創業公司的能力:
- 主孰有道?就是判斷這家公司的 CEO 及聯合創始人是否靠譜。
- 將孰有能?核心管理團隊是否靠譜。
- 天地孰得?創業的環境怎麼樣。競爭對手如何,融資環境怎麼樣。
- 法令孰行?團隊的內部規章制度、人事架構是否規範。
- 兵眾孰強?員工的能力如何。
- 士卒孰練?員工對於工作是否熟練。
- 賞罰孰明?團隊的激勵是否做得恰當。
這就和我們現在做的 SWOT 分析一樣,在商業競爭上做詳細的分析判斷,然後看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學會等待
如果在戰爭中用 SWOT 分析,發現勝算不大怎麼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等。作為防守的一方,可以堅守城門而不出,作為進攻的一方,可以圍城而不攻。雙方消耗資源,慢慢地形勢就會發生變化,等確定能打贏了,再開戰。
歷史當中,沒有耐心等待的人,都會導致失敗。安史之亂,哥舒翰守潼關,他堅守半年不戰,唐玄宗卻要逼他出戰。結果哥舒翰被迫出戰,全軍覆沒,長安失守,唐玄宗南逃四川。
我們創業也是這樣,時機很重要。有些時候就得耐心地等待好的機會。
炒股也是這樣,一支股票能夠放幾年不賣的,如果不是被套牢了,都是高手。
領導要自己負決策責任
古代的有些皇帝,決策錯誤了,就怪謀臣,把謀臣殺了。但是其實很多事情,決策權其實都是在皇帝手中,他心中的想法,還是自己決定的。
曾國藩總結說:「大抵失敗而歸咎於謀主者,庸人之恆情也。」
在公司當負責人也一樣,如果一件事情你是負責人,那麼決策錯了就是錯了。如果是因為你不知情,那你應該反醒看看是不是沒有建立好溝通機制,或者是否授權過多給了能力不夠強的人。如果你知情,那你應該反思為什麼當時沒有做好判斷,不管別人怎麼說,畢竟負責人是有最終決策權的。
差的負責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沒有任何錯誤。
好的負責人應該把所有錯誤都攬在自己身上,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即使是別人犯的錯,也是你招聘、用人的問題。
皇上可以不懂軍事,將軍不能不懂政治
CEO 可以不懂技術,CTO 不能不懂得溝通。
對於 CEO 來說,不懂技術就最好不要插手技術。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長平之戰,趙王不懂軍事,但是卻把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斷送了趙國四十萬人的性命。
對於 CTO 來說,應該需要學會溝通。人們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岳飛卻有「迎還二帝」的雄心,這讓高宗怎麼能接受?回來兩個皇帝,難道讓高宗退位嗎?岳飛雖然留得一世美名,但是他還是死了,宋朝還是亡了,從結果來看沒有意義。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創業,遇到 CEO 不能理解 CTO,於是兩年換一個 CTO。CTO 一換,技術核心班子跟著換,於是技術的積累完全做不起來。技術債務越來越深,最終誰也搞不定了。
很多 CTO 也有問題,不懂得向上管理,明明做得很好,但是因為 CEO 很難理解技術細節,只能以線上事故數量、團隊加不加班、技術團隊的薪資成本來考量 CTO 的水平。最終即使什麼事故都沒出,也會被認為沒有感受到什麼價值但是花很多錢而被換掉。技術部門通常拿的薪資確實偏高,如果 CTO 不能很好地和 CEO 相處,那麼整個業務的風險都很大。
所以,各位 CTO 還是應該想辦法,和 CEO 建立起相互的信任關係,有了任何關係,業務才能穩固發展。
勝者無名
通常最厲害的人,你是感受不到他的厲害的。因為他不但會收起自己的鋒芒,還會把各種問題提前解決,讓你感覺不到困難。
書中舉了扁鵲的故事。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的時候,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剷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麼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里流傳。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面板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於我的兩位哥哥。
其實技術團隊的工作也是這樣,做得好,大家感受不到你的辛苦,業務每週按時上線。做得不好,團隊總是在救火。
類似的工作還包括安全工作,做得最好的安全工作,就是不出安全事故,讓安全部門沒有存在感。
自知之明
孫子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強調的是知己。做到了知己,至少贏面就是 50%,很多人都是不知己,才輸了戰爭。
做企業也是這樣,很多時候,盯著競爭對手看,還不如盯著自己的使用者看。解決好使用者需求,自然競爭力就上去了。盯著競爭對手看,還不如盯著市場環境看,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比和競爭對手搶小蛋糕更有價值。
如何知己呢?華彬在書中介紹了 19 世紀瑞士軍事家若米尼的五個層次:
- 政策。我是誰,我代表誰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針。
- 戰略。我在哪兒,我要去哪兒,怎麼去。
- 大戰術。核心競爭方法論。《孫子兵法》裡的以正合,以奇勝,就是它的核心戰術。
- 戰爭勤務。後勤保障。
- 工程藝術。對築壘要點的攻守藝術。
- 基礎戰術。具體細節工作怎麼做。
講概率而不講孤立事件
好的方法論不是總是對,而是在概率上極大可能對。最終打仗其實就是拼實力,實力強的不一定贏,但是勝率高。
書中的例子是這個:

有些時候炒股、風投、決策也是這樣,不能害怕做出錯誤決策。我們追求的不是決策 100% 正確,而是追求決策整體收益最大化。如果多做一些決策,有一些失敗,但是整體是收益最大的,其實也是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