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隱私去窺探人性 今日頭條的分發技術有多恐怖
“今日頭條用演算法理解人性”,在某次接受記者採訪時,張一鳴這樣向外界解釋今日頭條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古往今來無數人都試圖去看透它,但直到現在卻沒有人能夠說清人性到底是什麼。在張一鳴領導下的今日頭條,似乎用科技解密了人性,位元組跳動無與倫比的分發技術正在一步步的改變整個世界。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10月初一篇《今日頭條沒有隱私》讓人們重新審視了位元組跳動這家企業。雖然在隨後幾天這篇文章遭到了全網下線,但對於今日頭條來說,風波才剛剛開始,過分的隱私收集政策對頭條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用隱私窺探人性 頭條的分發技術是什麼
“明天我要去廣州旅行”一名頭條使用者剛剛向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旅遊計劃,半個小時後就收到了《廣州十大不得不去的景點》的推送。
“我明天到眼科醫院去接個朋友”,杜先生掛上電話,不想晚上就在今日頭條上收到了近視手術廣告。
精準的內容分發和廣告投放技術,讓不少使用者真正體驗到心想事成的感覺。據媒體爆料截至今年7月,今日頭條的日活使用者已經達到了1.2億。不得不說,這種人性化的內容分發技術,確實得到了眾多使用者的親睞。
不過這種超越時代的人性化服務,卻讓外界越來越感到恐懼。利用使用者正在進行的行動,去推測使用者下一步動作,人性對張一鳴而言就是這麼簡單。
今年2月,海淀區法院受理了一起有關今日頭條的,網路侵權責任糾紛案。這位使用者表示,自己更換手機後安裝使用‘今日頭條’APP,並且明確拒絕授權其讀取通訊錄時,‘今日頭條’APP仍然可以向其推薦原手機中通訊錄好友的聯絡人資訊。
在這條新聞中,我們讓人感到震驚的並不是頭條毫無節制的窺探使用者隱私,而是在使用者明確拒絕之後,頭條仍舊可以未經使用者許可、擅自獲取使用者隱私的行為。
錄音資訊、拍照資訊、位置資訊、社交資訊和其它APP操作資訊,各種資訊的彙集,讓今日頭條可以輕鬆的掌控使用者的一切。而今日頭條引以為傲的分發技術,也僅僅是在收集到的大資料基礎上,做一個簡單的行為分析而以,技術難度遠小於樣本收集難度。
使用者隱私 對使用者意味著什麼
資料顯示今日頭條2016年廣告收入為60億元,2017年完成150億元的目標,2018年的目標是保3(百億元)衝5(百億元)。
從營收層面來看頭條收集的使用者隱私只單單用於廣告投放,但事無鉅細的隱私窺探,正在讓頭條一步步的失控。
日前有網友發現,今日頭條出現在了手機的裝置管理器介面,如果把它啟用,它可以控制並篡改手機。
讓我們設想一個場景,某位使用者在與朋友交談的過程中說出想要購買某款收集,頭條就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行為無時無刻的手機任何APP上推送頭條的產品廣告,這種無處不在的心裡暗示又有幾個人能夠抵擋?
而當人們習慣了頭條的心裡暗示,你的錢包就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甚至在頭條推送了某些資訊之後,你的生命也不再屬於你。畢竟一個人的意志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堅強,在科技時代,個人資訊成為強有力的武器,足以影響甚至控制人,今日頭條這樣的個人資訊控制者成為隱形的權力體。
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資訊保安技術個人資訊保安規範》,明確的規定APP不得擅自竊取使用者隱私。然而在毫無節制的權力面前,頭條的所作所為早已掙脫了法律枷鎖,將1.2億頭條使用者交託給只能依靠自我約束的張一鳴,這個後果有多恐怖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