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 複習筆記 概述 (1)
-
網路定義:
網路是把許多計算機連線在一起,而互連 網則把許多網路通過路由器連線在一起。與網路相連的被稱作主機。互聯 網(因特網,Internet)是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路相互連結而成的特定互連網,它採用TCP/IP協議族作為通訊的規則。
-
發展階段
- 美國國防部交換網ARPANET
- 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覆蓋全美大學和研究所,分為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或企業網)。
- 多層次ISP(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結構的網際網路。ISP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很多IP地址,同時擁有通訊線路以及路由器等專備提供有償服務。ISP分為主幹ISP、地區ISP、本地ISP。
-
網際網路標準制定
由網際網路協會(ISOC)制定,所有的標準都是以RFC文件的方式發表的,制定標準的過程有2個階段,建議標準-網際網路標準。
-
網際網路組成
-
邊緣部分
指連線在網際網路上的所有主機,又稱端系統。這部分是使用者直接使用的。他們之間的通訊是指計算機程序間的通訊。通訊的方式主要由兩大類:客戶-伺服器方式和p2p方式。
客戶-伺服器方式,是最常見的,例如在瀏覽網頁或發電子郵件時。特徵是由特定的請求方和服務方,客戶就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就是服務提供方。
對等連線方式(p2p),是指兩臺主機在通訊時並不區分哪兒一個是服務請求方,哪兒一個是服務提供方。只要兩臺主機都連線了p2p的軟體,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的連線。上方都可以下載對方的共享資料。例如我們使用的迅雷。 -
核心部分
它向網路邊緣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的任何一臺主機可以通訊。是網路中最複雜的部分。其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是一種專用計算機,不能叫做主機。功能主要是實現分組交換。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
之前的電話通訊網路使用的是電路交換技術,兩端建立連線後,這條線路一直都是被佔用的,成為一條專用的物理通道。通話完畢後,通訊資源才會被釋放。這種方式叫做電路交換。當電信網資源不足時,會提示忙音。但是計算機網路傳輸資料時,在雙方通訊的這段時間裡,線路的傳輸效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都是突發的傳遞資料線上路上,比如計算機處理收到的資料等待返回時或編輯一份線上文件時。
所以計算機網路使用了分組交換,主要使用了儲存轉發技術。我們把要傳送的整塊資料稱為一個報文 ,傳送時,劃分為一個個小的資料段新增擁有控制資訊的頭部叫做分組,或包 。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存一下,檢查頭部,查詢轉發表,根據頭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適的介面轉發出去。這樣一步步操作,交付最終的目的主機。傳輸過程不需要一條專用的線路,轉發時找到合適的線路轉發,是陸續的佔用通訊資源(路由器之間的),不是一整條的線路都被佔用了。並且網際網路是網狀結構,多對多關係,一條壞了,可以走別的線路轉發。
-
邊緣部分
-
計算機網路常用指標
- 速率:單位時間網路傳播的位元數,是指額定速率,而不是網路上的實際速率。
-
頻寬:是網路中通道的傳送資料的能力。表示單位時間內網路中的能通過的最大資料率。單
位是bit/s,一條線路頻寬越高,表示能傳輸的最高資料率也越高。 - 吞吐量:是單位時間內某個網路的實際資料量。體現現實世界網路的測量。
-
時延:指資料從網路出發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是傳送時延(傳送方傳送資料)+傳播時
延(在鏈路上傳遞資訊)+處理時延(路由器傳遞資訊)+排隊時延(路由器中等待處理) -
時延頻寬積:傳播時延 :heavy_multiplication_x: 頻寬, 表示這個鏈路最大可以容納的資料量。可以想象成圓柱的
橫截面即頻寬 、傳播時延即高度的乘積。 - 往返時間:資料傳播的往返時間
-
利用率:通道利用率是某個通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網路利用率是全網通道利用
率加權平均值。並不是越高越好,利用率越高,那麼時延也會越大(類似二次函式曲線)。
一般控制在50%,超過了就要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