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衝50億,廣告人能學到什麼?
來源:廣告圈頭條(ID:topadquan)
從大年初一到現在,最火的話題絕對是《流浪地球》。
這部窮到要向客串演員借錢的電影,竟然逆襲賀歲檔,上映7天突破20億,10天30億,截止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名。按每張票價50元計,觀影人次將近8000萬。
而身為廣告人的頭條哥,也特別關注了一下《流浪地球》的曝光量。根據新浪娛樂的資料, 《流浪地球》映前映後共登入微博熱搜榜42次,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48億。
相信任何一個廣告公司看到這個資料都會渾身發抖,平日裡能讓甲方上一次熱搜都恨不得寫PPT標榜自己是刷屏案例,40多次?“對不起爸爸,這活兒我們不接了。”
這一回,廣告人有必要跟《流浪地球》學一學,到底應該怎麼做營銷?
NO.1 找準洞察
使用者痛點在哪裡你真的知道嗎?
看慣了靠屎尿屁裝瘋賣傻逗你笑的賀歲檔,偶爾看看這麼認真的國產科幻,一部分人會感覺到“不適應”。比如達叔在拿到劇本的時候就坦言,“我不相信劇本是中國人寫的”。
還有另一部分人會感嘆,“這一天終於到了,距離那一天也越來越近了。”
這一天是什麼?是《流浪地球》開闢了中國科幻元年。
那一天又是什麼?是《三體》能夠不負期待上映的日子。
可以說,從4年前《三體》獲得雨果獎開始,就有一大批粉絲和越來越多的讀者對大劉的電影和中國科幻抱有重望。但這種心態,是使用者急需要填補某種需求,又擔心無法被滿足的渴望與焦慮,於是和前些年中國人紛紛跑到日本去買馬桶並無二樣。 中國電影,急需一次“消費升級”。
而現在看來,《流浪地球》對使用者需求洞察得極為到位。 腦洞大開又符合邏輯的劇情、紮實且made in China的特效、以至於從“外國人遇到危難只會坐上飛船自己逃走,中國人碰到危難要帶上家園一起離開”表現出來的價值觀,《流浪地球》給中國科幻奠定了一個標準線,也讓中國電影觀眾拾起對“國產大片”的信心。
NO.2 不要自嗨
UGC+PGC你用了嗎?
比起廣告行業自己刷流量自嗨, 《流浪地球》大部分的刷屏,都是從UGC+PGC開始的。
無論是使用者分析的電影彩蛋,還是關於電影的手繪講解圖,或者是@交通北京對電影中交通宣傳的再現,都讓《流浪地球》在使用者口碑分享和自傳播上加分不少。甚至還專門發起#流浪地球造句大賽#,吸引使用者參與。



有網友將《流浪地球》配上《當》的主題曲,簡直具備了刷屏的所有要素:
頭條哥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從微博延伸到微信刷屏,也是因為網友為《流浪地球》做的自制海報:






所以說,做營銷自嗨毫無意義, 讓使用者一起參與進來,才是真正的刷屏案例 。
NO.3 社會化營銷
做個有責任感的品牌
社會化營銷,是使用者尊重品牌的起點。 使用者能夠通過螞蟻森林看到阿里巴巴對於環保的重視,也能夠通過《流浪地球》中埋下的社會化營銷產生對一部商業電影的改觀。
頭條哥深深記得有網友發現,《流浪地球》最後救援隊的到達順序,其實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各國救援隊到達的順序......
另外,《流浪地球》中的角色名稱“剛子”和“李志”也是為了紀念天津港爆炸中犧牲的消防員。
像這樣的 社會化營銷植入 ,其實成本為零,但做不做其實就能看出電影的格局大不大。
品牌也是一樣,在自己的產品運營和規模經濟下關注社會化營銷,做個有責任感的品牌,才會被使用者尊敬和熱愛。
NO.4 品牌故事
讓你的品牌多一點情懷
《流浪地球》爆火之後,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劇組和吳京之間的一段故事:萬達撤資,吳京客串發現劇組太窮,於是客串變投資,大家戲稱導演“空手套戰狼”。
雖然後來關於#萬達撤資#一事被闢謠,但是“吳京有情有義幫助中國科幻”這個故事卻被真真實實地展現了出來。
吳京自己也坦誠說到 “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 。大量投資方對於中國科幻片的不信任,與《流浪地球》的逆襲成功形成鮮明對比,誰說中國不能拍科幻?你們不拍,那就我來拍。
做廣告也是一樣,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也要將自己的品牌故事講好,跟使用者形成共鳴,才能培養起一批忠實使用者。
NO.5 產品至上
花那麼多錢營銷不如好好研究產品
廣告行業多的是產品沒有產品,賣點不像賣點,就想通過做營銷來忽悠消費者。真希望有些甲方看完《流浪地球》能感悟,花那麼多錢營銷不如好好研究產品。
電影裡那些一閃而過的畫面,是劇組7000人,10個月的概念設計,5個月的故事板,3000張概念圖和8000張分鏡組成的......
什麼樣叫對得起使用者?《流浪地球》真對得起。
今日話題
你從《流浪地球》中學到了什麼?
·END·
本文由 廣告圈頭條(ID:topadquan) 授權梅 花網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