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產品要滿足人性七宗罪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網際網路產品,研究的就是人性,好的產品,要符合人性的七宗罪”。這是我入行以來碰到最多次的理論。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反感,本能的反感。看似是順從,順從人的本性,實則是利用,利用人性的弱點。前者給人的感覺是低姿態,後者給人的則是被操縱感。這些我都不喜歡。
但後來,因為工作需要,我刻意帶著這個理論去看其他APP是怎樣做的,比如抖音,看它是怎樣成為“爆款”的。
操作上,上滑下滑,極其簡單。嗯好,滿足了“懶惰”這一人性;
頁面上,沉浸式頁面,和打遊戲一樣,連時間都隱去,根本不讓你知道自己玩了多久,好讓你“全情投入”;
內容上,依靠頭條系強大的推薦演算法,讓機器更懂你,推薦的都是你可能會喜歡的。
我又看其他APP,也都類似,頁面簡潔、操作簡單、及時反饋等等,都做的很好,全方位滿足使用者的需要。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心理層面,簡直照顧的面面俱到。可說不清為什麼,我總覺得哪裡彆扭,想不清為什麼都在“迎合”。
有些書給出這樣的解釋——不要去挑戰使用者習慣。如果你的APP使用者還沒多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你還沒有那麼多的話語權,那你就先順從。比如退出鍵習慣性在左上,那你就不要標新立異換位置,不然會給使用者帶來操作上的不便。
但這個解釋也就只能說清楚操作上為什麼要符合使用者習慣,並不能深一層次的說明為什麼要迎合人性。迎合人性,是要縱慾嗎?
我雖不是什麼自律的人,但也不覺得一味地放縱是好事。什麼事情都講平衡,都有個度,一味迎合的背後一定是被無情拋卻。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問題在我腦子裡存檔了好幾個月,時不時它就冒出頭來。好玩的是,最終解答我這個困惑的書不是什麼產品、運營該看的“專業書”,反而是單純因興趣而看的《資訊簡史》。
就像牛頓重新定義了力、質量、運動,資訊的定義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甚至有物理學家說,和構成物質的原子相比,位元(用於測量資訊的基本單位)才是不可再分的核心,而資訊則是萬事萬物存在的本質。比如,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可以說是蘋果和地球之間的資訊交流,而處理這一資訊的演算法就是萬有引力定律。
身處資訊時代的我們周圍有太多資訊。不僅僅是話語、文字、影象以及以它們為基礎產生的音訊、書籍、視訊等。此外還有較為抽象的資訊,比如你在APP上的每一次操作,這也都是資訊,網際網路行業把它們叫做使用者資料。
從資訊角度看,所有的APP產品都只是資訊傳遞的工具,目的都是幫助使用者在數量極大且質量良莠不齊的背景下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所以,微信開始在“看一看”上面發力,結合演算法推薦和社交推薦幫助使用者看到可能感興趣的公眾號和文章。蝸牛讀書、知乎、豆瓣、百家號等平臺開始給優質文章的創作者提供報酬,目的都是保證自己APP內的內容優質,進而吸引、留存使用者,產生更多收益。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了好多與“資訊”相關的東西,現在來解答前面的疑問,為什麼產品要滿足人性的七宗罪?
我思考後得出的答案是:為了讓使用者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資訊本身。
傳遞資訊的根本目的是讓資訊的接收者獲取它。也就是資訊從一方抵達另一方,在時間和空間上轉移。
以前通訊不方便,車馬郵件都慢,後來有了電話、電報、郵件、簡訊、微信等,但它們本質上都是媒介,是工具。發現沒有,資訊抵達從來不是問題,在提升的永遠是速度。
再來看微信給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即時通訊軟體。這意味著現在連速度也不是問題了,已經是即時的了,那麼接下來該解決的問題就是減少你在接收資訊時的干擾項,以便更專注、高效的處理資訊。
為什麼要操作簡便?不是為了讓你懶,而是不想你浪費時間去看說明書,不想你每點選一次都懷疑這樣操作是不是正確;
為什麼要頁面簡潔?不僅僅是為了美、為了飽眼福,更是為了突出重點,讓你一下找到你想要的;
為什麼要給你推薦?不是怕流失你這個使用者,而是因為資訊太多,想幫助你篩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好的產品,要符合人性的七宗罪。這話對嗎?以前我覺得不對,認為這是迎合,是順從。但現在,從幫助使用者減少接收資訊時的干擾項的角度看,我覺得它有道理。
所以,好多話不能一眼看過去就完了,得琢磨。對得知道為啥對,錯得知道錯在哪。
幾天前的微信之夜上張小龍做了一次4個小時的演講,在提到微信的初心時他說,“我把它叫做原動力,你可以理解為初心。原動力應該是你內心深處的一種很深的認知或者希望”。我想,或許上面這番解釋就是我的認知,雖然不知道未來我的認知會不會改變,但此刻,我覺得它是對的。
上面那段話,我說給自己聽。下面幾句,寫給你們:
絕大多數產品經理真的是在為使用者著想,比男女朋友還體貼。可是,他們沒辦法把那份關心用話語傳達給我們,更沒辦法解釋,所以只能體現在產品上。
就像抖音在介面中把時間隱去,它想表達第一層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們玩的時候就好好玩,別顧忌。
第二層呢?現實中該努力的時候也請放下手機認真努力。
最後想說,雖然產品符合了人性七宗罪,但是作為使用者的我們,要懂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