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真正的全球首臺量產可摺疊屏手機1980美元!三星正式搶跑華為、蘋果
終於來了!搶在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WC)開幕之前,三星剛剛正式釋出 可摺疊螢幕手機 Galaxy Fold ,採用自家開發的 Infinity Flex Display 面板技術,4.6 英寸的手機開啟之後就變成 7.3 英寸的平板, 預計 4 月 26 日上市,但價格高達1980 美元起,比 iPhone XS Max 還要高出接近1000 美元 。接下來,就等待華為在 MWC 展示的可摺疊手機會如何接招了。

圖|Galaxy Fold(圖片來源:Samsung)

圖|摺疊時,外螢幕為手機功能(圖片來源:Samsung)

圖|開啟時,內螢幕為平板功能(圖片來源:Samsung)
被柔宇的柔派搶下了全球第一支可摺疊螢幕手機的封號後,三星為了對外展示其面板技術的實力,在去年底開發者大會(SDC)上,曖昧秀出可摺疊螢幕原型手機,但只是讓外界匆匆一瞥,沒有透露太多產品的細節,加上機身厚度偏後,反而惹來許多負評, 但此次釋出的 Galaxy Fold 有明顯的改進,採用隱藏式的鉸鏈設計,好處是可減少機身厚度,同時外面看不出來有鉸鏈,不影響產品設計的美感 ,不同於柔宇的柔派手機外部有一個很明顯的鉸鏈。據 DT 君瞭解, 三星的鉸鏈供應商為韓國 KH Vatec 。

圖|Galaxy Fold 採取隱藏式的鉸鏈設計,外觀以金屬機殼包覆,維持設計美感(圖片來源:Samsung)
此外 ,Galaxy Fold 採取內折(infolding)設計 ,摺疊時外螢幕支援手機功能,開啟之後, 內部的大螢幕則是平板功能 。可摺疊手機的摺疊方式分有外折(outfolding)及內折,是各家業者宣傳自家產品比對手厲害的話題之一,至於哪一個工藝比較厲害,行業存在不同意見,DT 君諮詢行業人士時, 有人認為,外折設計是螢幕顯示在最外頭,容易與外物接觸,在耐刮、耐摩擦、耐衝擊三大要點的要求比內折式高出許多,故外折的技術難度高;有另一派人認為,內折的曲率半徑較小,生產難度較高 。

圖:三星雖未透露 Galaxy Fold 的曲率半徑,但折貼起來頗為平整(圖片來源:Samsung)
另外,三星雖未透露 Galaxy Fold 的曲率半徑,業界通常以“R 角”稱之,來表達面板可彎曲的程度,不過從演示來看,對摺弧度算是頗為服貼平整。
目前行業的共識是要量產的可摺疊式手機至少得在 3.0 R 以下,長遠的目標是達到 1.0R,就幾乎可完全服貼對摺, 摺疊曲率半徑不僅是面板量產上的考慮重點,更是評估各面板廠技術水準高低的指標之一 。
在軟體操作部分, Galaxy Fold 可同時執行 3 個應用程式 ,當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模式之間切換時,系統會自動調整這些應用程式,並宣佈包括 WhatsApp、Microsoft Office 和 YouTube 等應用程式都針對新的顯示模式進行優化,三星也與 Google 合作,確保 Android 9 Pie 完全支援可摺疊顯示。

圖:Galaxy Fold 可同時執行3 個應用程式(圖片來源:Samsung)
Galaxy Fold 相關供應鏈業者:
可摺疊 OLED 面板:三星顯示
PI 膜/CPI 膜:日本住友化學
鉸鏈:韓國 KH Vatec
電池:三星 SDI
可摺疊手機會是拯救行業的創新嗎?短期不是
今年手機行業最熱的話題莫過於可摺疊螢幕手機,將傳統使用玻璃基板的剛性 Rigid OLED 變成採用柔性基板的可摺疊 OLED,掀起了一場以柔克剛的行業競賽 ,前陣子柔宇跟小米互懟,華為也準備在 MWC 上展出,就連蘋果日前也被爆出獲准了可摺疊螢幕手機的專利,採三折式設計。由於全球智慧手機的成長已經停滯,怎麼吸引消費者掏錢換機,一直是近幾年手機業者的大煩惱,兩年前行業一窩蜂投入 AI 晶片,試圖讓手機上多項功能增加一點“人工智慧”的色彩,現在則換成了寄託在可摺疊螢幕手機上。
比起現有其他廠家的可摺疊式手機偏向“半成品式”或只是概念機,三星這款手機確實更符合“商業”的意義, 一是從外觀設計或軟體流暢度來看,二是“出量”及“出貨量” ,去年,柔宇搶下了發表全球第一支可摺疊螢幕手機的封號,但僅在中國限量開賣,可預期出貨量會非常有限,目前也還沒正式出貨。想要真正能讓可摺疊螢幕走入全球消費市場,掀起新一波的換機大潮,進而帶動整個供應鏈邁向成熟,還是得靠手機大廠像是三星、華為等這些業者。

圖:柔宇的柔派手機(圖片來源:柔宇)
不過,很可以肯定的是,但 2019 年絕對不會是這類產品爆發的一年,儘管三星、以及後續華為正式發表了產品,但價格肯定很高, Galaxy Fold 定價 1980 美元起跳 ,不要忘記當初 iPhone XS Max 推出時,售價 1099 美元起,就已經被外界批評得很慘,儘管可摺疊式手機可一機兩用,但現在要吸引消費者買單,並不容易,而且消費者多半不願意當白老鼠,寧可等待產品更成熟、價格更低再買,因此,2019 年整個市場的出貨量不大,據瞭解, 三星預估出貨量為 100 萬臺 ,華為預估出貨量為 20 萬臺,以全球前二大手機廠一年出貨量 3 億臺跟 2 億臺來看,實在是非常小的比例。
OLED 如何製成可摺疊?
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可摺疊面板技術及技術難度,DT 君多做說明,首先,OLED 面板分為兩大類:剛性的硬式 Rigid OLED 以及柔性的 OLED,後者又依據彎曲程度的大小,分為三種: 可撓曲(Flexible) :像是 Samsung Galaxy S6 Edge 率先在手機上採用曲面螢幕、或是Apple Watch; 可摺疊(Foldable) :比如柔宇推出的 FlexPai 柔派手機; 可捲曲(Rollable) :以 LG 的 Signature OLED TV R 電視最經典。
OLED 如何製成可摺疊?面板結構有很大不同。
Rigid OLED 結構(由下而上):玻璃基板、薄膜電晶體(TFT)背板、OLED 發光層、觸控面板、玻璃上蓋板、圓偏光片(CPL,Circular Polarizer)、螢幕保護玻璃(Cover Glass)。
Foldable OLED結構(由下而上):塑膠基板(目前主流為PI膜)、軟性TFT背板、OLED發光層、軟性觸控面板、軟性上蓋板、CPL、螢幕保護塑膠、Hard Coat(增強被鍍材質硬度的薄膜)。
製程需要做什麼改變?
由於 OLED 對水氣及氧氣非常敏感 , 高水氧阻隔一直是製程的關鍵 。剛性 OLED 作法是採取玻璃封裝,以玻璃作為阻隔水、氧穿透的主要基板,上下層各有玻璃,側邊也有可熔融玻璃,再以 Frit Sealing 技術把側邊和上下兩片玻璃封裝在一起。
但玻璃封裝方式無法滿足可摺疊 OLED 結構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軟性封裝(Flexible Encapsulation),包含阻水氣、薄膜封裝(TFE, Thin Film Encapsulation)技術 。
可摺疊 OLED 作法:軟性封裝:受制於塑膠基板的耐溫度及隔絕水氧的效果比玻璃差,必須在軟性 TFT 基板(Flexible TFT Backplane)以及軟性上蓋板(Flexible Front Plate)增加阻水阻氣隔絕層(Gas Barrier)。同時,在 OLED 發光層上也會採用薄膜封裝技術來保護 OLED,或是採取跟軟性上蓋板搭配的邊緣封裝(Edge Sealing)技術。
另外,還有一種混和封裝(Hybrid Encapsulation):融合 TFE 與阻擋膜(Barrier Film)技術, 但因生產成本較高昂,阻擋膜厚度較厚,靈活度相對受限,因此面板廠多選擇發展 TFE 封裝技術 。
新材料及關鍵材料有哪些?
可摺疊 OLED 比可撓曲 OLED 的要求更多,因此,新材料的使用需求隨之而生,同時一些既有的關鍵材料也必須因應可摺疊的特色進行改造。
一、 PI 膜及 CPI 膜 。柔性基板主要有三種材料: 塑膠、金屬箔(Metal Foil)、柔性玻璃 。一般玻璃為剛性,無法彎折,但保護玻璃大廠康寧投入研發可彎曲玻璃 Willow Glass 數年,去年也對外展示其研發的可摺疊顯示屏玻璃,不過,目前在底層的基板部分,行業選擇採用塑膠類基板,主流為聚醯亞胺(PI)基板,另外在上層的螢幕保護塑膠部分,可採用無色聚醯亞胺(CPI,Colorless Polyimide)膜,如三星的可摺疊手機採用 PI 膜,供應商為日本的住友化學。
二、 可彎折的觸控面板 :ITO 替代材料,金屬網格及銀奈米線受矚目。銦錫氧化物(ITO,IndiumTin Oxide)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與透光性,已用於大多數的觸控式螢幕中, 但 ITO 觸控線路受固有的脆性影響,在數次彎曲或較大幅度彎折後,電阻率(resistivity)會急劇上升,致使觸控功能失效 ,另外 ITO 在彎折時也容易斷裂,因此需要 ITO 替代材料。
目前替代材料有幾項技術:金屬網格(Metal Mesh)、銀奈米線(Silver Nanowires)、碳奈米管技術(Carbon Nanotube)、導電聚合物技術(PEDOT/PSS)等,其中目前具高量產性的為金屬網格及銀奈米線,行業也分為這兩大陣營。 據傳三星的可摺疊手機就是採用金屬網格材料 。
三、 光學透明粘合膠(OCA,OpticallyClear Adhesive) 。OCA 為觸控屏中用於多道貼合製程的重要材料,如兩張 ITO 導電薄膜(ITO Film)的對貼、ITO Film 跟保護玻璃的貼合、將觸控模組跟顯示屏貼合變成觸控顯示模組等,目前業者需針對可摺疊式面板的高耐彎曲需求推出相對應方案。
四、 圓偏光片(CPL) 。一般來說,硬式OLED 面板整體厚度 1~2 毫米(mm),可摺疊 OLED 面板的厚度必須在 200 微米(μm)以內,為硬式面板的十分之一,但傳統的 CPL 厚度約 150μm,對於OLED 柔性應用是一項阻礙,所以行業正積極研發薄型的 CPL,必須減肥約至 30μm 左右。
五、 多軸精密鉸鏈/軸承(Hinge) 。可摺疊螢幕手機在螢幕摺疊處的設計大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採取鉸鏈的機構件設計,二是不使用鉸鏈,而是利用磁吸式結構、以及類似魔術貼、鉤和凹口等結構來配合,柔宇的柔派手機就是採用鉸鏈式。鉸鏈/軸承這類的機構件其實應用在很多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特別是筆記本(開闔螢幕)、桌上型顯示屏或是電視(調整螢幕上下的角度),但用於可摺疊螢幕手機的方案則完全不同於筆記本及顯示屏,過去筆記本螢幕的開闔測試標準常規為 2~3 萬次(依機種不同),可摺疊螢幕手機至少得達到 20 萬次,因此業者正在開發全新、高耐久度的結構。
量產不是開花結果,而是磨練的開始
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投入可摺疊螢幕技術至少 10 年 ,起初幾年在實驗室低調研究,到了 2011 年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的《應用物理學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發表一篇研究文章,展示由 2 塊 AMOLED 面板組成的可摺疊顯示器原型,因為是原型手機,看起來有點粗糙,但是,螢幕對摺起來時中間沒有明顯著摺痕,且對摺的曲率半徑非常小,只有 1 毫米(mm),通過摺疊次數 10 萬次的測試後,螢幕中心(也就是摺疊處)亮度僅約下降 6%,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一項大突破。等了數年之後,Galaxy Fold 才終於代表進入了量產時代。
但準備量產才正是挑戰的開始 。包括了必須克服材料摺疊、擠壓產生的應力(stress),以及塑膠基材比玻璃更容易產生靜電,靜電放電(ESD,Electro Static Discharge)損害電子元件,這些導致了可摺疊 OLED 面板量產良率不夠高,另外還有關鍵材料的供貨穩定度、針對可摺疊特色所開發的軟體及 APP 的使用體驗夠不夠好、數量夠不夠多,以及價格過高、外觀不夠輕薄等等,挑戰實在太多了。
所以,產品發表之後,眾家業者的磨練才真正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