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漲幅驚人,怪現象亟需破除
【編者按】對於近期藥品瘋漲怪現象,本文從藥品市場亂象入手,探尋背後原因,並展現了國家對此所採取的措施。最後,本文作者認為,想要真正的遏制這種藥品亂象,藥企、藥品流通企業等中間商、醫院、政府需要聯合起來,一起打破行業惡性迴圈,讓良幣驅逐劣幣。
本文來源於貝殼社,作者莫寒;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近期,根據多方公開報道顯示,不少藥品以原料藥、人工成本、包材價格上漲為理由,紛紛提高藥品價格。經過調研發現,不少醫院甚至出現了藥物短缺的情況,進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當前,藥品行業可謂亂象重生,漲價、短缺、壟斷等現象亟需解決。
藥品市場亂象重生
對於藥品漲價現象,在網路上引起廣泛關注。從新京報製作的短視訊【多種常用藥價格猛漲 有藥品三年漲幅高達600%】的內容中瞭解到,“一些常用藥近年來持續跳漲,從2015年到2018年底,有些藥品漲幅高達600%。近兩年,多家藥企陸續宣佈上調產品價格,調整幅度在2.5%到30%間不等。據瞭解,心絞痛常用藥硝酸甘油原價約4.5元/100片,上漲1倍至10倍多,且很難買到。”
對此,網友A表示,“有些常用藥,實在是太便宜。所以經常斷貨。穩定供應也需要支付對價。”此外,網友B表示,“進口輝瑞產的硝酸甘油要398……如果不漲價可能會停產,只能買進口的話,還是漲價吧。”
一些藥品價格便宜,利潤低,外加藥品需要量不大,尤其一些罕見病用藥,對於這種型別的藥品,很多藥廠可能會選擇停產。
天士力資本醫藥投資部副總經理吳巨集忠告訴貝殼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比較複雜。 一是國家注重環保,導致一些小型化工企業關停,造成原料短缺。二是這些藥物原本是小眾市場,未形成良性競爭,一些不良商人控制了源頭,形成壟斷,導致價格上升。三是一些常用藥物由於國家政策,價格一直很低,漲價是廠家為了更好生存的必然措施。 要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必須要合理引導,保證廠家的利益,同時嚴打非法投機壟斷。
百諾醫藥高管表示,漲價有多方面原因,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藥企做一致性評價,這塊費用很大;其次無論是原料藥還是製劑,國家標準大幅提高,監管愈加嚴格,相關成本也在增加;環保持續高壓態勢,環保成本也在增加,在環保和合規的壓力下,有些藥品形成了壟斷,這是市場行為,壟斷的結果就要取得壟斷高利潤。 所謂短缺是那些毛利少的品種,企業算下來掙不了幾個錢,還在做一致性評價,乾脆就放棄了。
據悉,2015年之後,藥品不再由政府定價了,原來藥品價格由發改委管,包括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後來除了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還延用國家藥品定價機制之外,其他藥品定價都是市場行為。 雖說價格由市場經濟決定,但是卻出現了諸多不可控的藥品漲價,短缺,壟斷等怪現象。 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出於市場經濟規律,而一部分是屬於藥企,中間商等惡意行為。
無獨有偶,藥品漲價現象在其他國家也存在。新年伊始,美國新一輪藥品漲價就悄然來襲。根據Rx Saving Solutions一項分析顯示,1月2日,美國30餘家制藥商提高了數百種藥品的價格,平均增幅約6%。其中,艾爾建稱其提高了51種藥品的價格。其中,超半數提價近10%。
此外,英國Hikma製藥公司藥價漲幅較大,今年起,Hikma旗下止痛藥價格在美國上漲10%,麻醉用氯胺酮價格上漲20%,降血壓藥價格上漲30%。而葛蘭素史克也對旗下36種藥品上調了價格,但漲幅均未超過3%。輝瑞去年釋出公告稱,將於今年1月中旬提高美國市場41種藥品價格。其中,3種藥品上漲3%,1種上漲9%,其他37種增幅均在5%左右。諾華則計劃在1月提高超過30種藥品價格,上漲幅度在4.5%-9.9%之間,包括多發性硬化症藥物Gilenya、銀屑病藥物Cosentyx,以及白血病藥物Tasigna等。
近日,IDEA的CEO Mike Rea在Endpts發表一篇文章統計過去5年上市新藥的贏利情況。2013-2017年FDA批准了217款新藥、平均每款成本近60億美元,但只有6個新藥在這5年累積銷售達到60億(收回成本)、只有24款在2017年銷售超過10億美元。當然這裡面很多藥物還沒有達到峰值銷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上市新藥沒有贏利能力,這可能是藥價上漲的根源所在。
藥品盈利能力差,將會導致藥企放棄該藥物的生產,著重發力回報大的藥品,進而導致藥品短缺。此外,由於藥品生產的某些原材料短缺也會導致下游藥企無法生產藥品,然而,部分藥品的某些原材料生產商只有一到兩家企業生產,容易造成藥品壟斷。當然,也有一些藥企惡意壟斷,待價而沽。
據瞭解,一家醫院工作人員表示,醫院經常出現臨床常用低價藥缺貨的現象,有時部分甚至藥品買不到,是因為廠裡寧願囤積不發貨等待調價。例如,強心藥西地蘭因為原料漲價,製劑缺貨了很久,後來價格上調後供貨穩定。
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趙志剛主任通過調查北京地區醫療機構短缺藥品現狀,發現藥品短缺主要是由於短缺藥品利潤低或者使用量小,藥企不願意生產,流通企業不願經營,再者中標的低價藥品存在棄標情況,也造成藥品的短缺。
如何破除怪現象?
事實上,對於這種藥品漲價,短缺、壟斷等怪現象,國家早就出臺了相關政策來遏制這一現象。
為維護原料藥市場公平競爭環境,遏制原料藥壟斷,規範市場價格秩序,國家發改委開展了反壟斷調查,嚴懲壟斷漲價行為。2017年7月份,發改委對一些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價銷售異煙肼原料藥以及無正當理由拒絕交易一案依法進行處理,對兩家公司罰款共計44.39萬元。
為進一步規範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價格行為,建立藥品和原料藥產購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改委在2017年11月份釋出《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規定相關經營者不得就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實施捏造散佈漲價資訊、囤積居奇、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違反《價格法》的行為。儘管如此,原料藥壟斷訊息還是時常傳出。
2018年2月1日,工信部聯合衛計委、發改委、食藥監總局聯合釋出了《關於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的通知》,組織開展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小品種藥,並將通過招投標選擇若干家企業定點生產,改為通過申報與審評選定“集中生產”與“生產基地建設”。預期到2020年,實現穩定供應100種小品種藥。
2018年7月19日,在國家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我國首個國家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聯合體(簡稱“藥聯體”)成立。這一藥聯體將致力於緩解部分臨床必需藥品供應緊張或短缺的現象,探索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長效新機制。據悉,該“藥聯體”首批可保障供應57個小品種藥(短缺藥)品種,包括苯巴比妥、硫酸魚精蛋白、異煙肼等知名藥品,涉及心血管、消化代謝、血液類、抗感染類等十餘個領域。其中,包括47個短缺藥“139目錄”(所謂“139目錄”是指2017年原衛計委公佈的,通過國家重點監測系統、列入短缺藥品清單的139個)品種和10個省區域品種。
2018年12月5日,工信部發布一則公示訊息,表示將由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各自牽頭組建的聯合體,即三大“藥聯體”來建設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以保障短缺藥供應。
據悉,2019年1月2日,河南九勢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爾康醫藥經營有限公司兩家撲爾敏原料藥企業,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有關規定,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對湖南爾康沒收違法所得239.47萬元,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計847.94萬元;對河南九勢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4%的罰款計155.73萬元,對兩家涉案企業罰沒共計1243.14萬元。
年初,國辦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選擇北京、天津、上海等11個城市開展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工作。去年12月,試點地區集中招採中選結果已公佈,25個品種中選,中選價平均降幅達52%,最高降幅達到96%。近期,天津、大連、瀋陽等城市藥品帶量採購細則陸續出臺,各地正積極推動藥品提質降價,3月下旬起,患者將陸續用上試點採購藥品。
1月8日,為及時掌握公立醫療機構短缺藥品資訊,逐步建立健全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保障群眾用藥需求,江西省就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出臺相關規範,建立短缺藥品監測網路,全省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部納入監測預警體系,實行短缺藥品資訊直報,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短缺藥品監測體系。將省內一些大型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納入監測網路,定期提供短缺漲價藥品資訊。對於因採購價格、回款時限、配送偏僻等原因導致的區域性短缺情況,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逐級進行處置應對。醫療機構要對本機構內短缺藥品進行識別、確認與處置,通過及時調配、遴選替代藥品等方式,保障臨床治療用藥需求。
想要真正的遏制這種藥品亂象,藥企、藥品流通企業等中間商、醫院、政府需要聯合起來,一起打破行業惡性迴圈,讓良幣驅逐劣幣,行業才能健康發展,藥品才能真正的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