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的發現和研究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從1950年被分離鑑定出來到目前將近70年了,在該菌研究歷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使得人們對副溶血性弧菌發生新的認識。1950年分離到該病原菌,當時發生在日本大阪的一起沙丁魚造成的食物中毒分離到了從前未知的新的一種細菌,事後才命名為副溶血性弧菌。該中毒事件當時造成了272人發病、20人死亡。隨後,在1956年和1960年又暴發了2起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據統計,在1965年~1974年間,日本有高達24%的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在我國,1973年11月於北京召開的食品衛生細菌學檢驗方法座談會上結合國際命名,建議將嗜鹽菌改名為副溶血性弧菌,並且在1975年8月在盤錦地區發生了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集中暴發的食物中毒報道。
目前,副溶血性弧菌腹瀉感染的狀況呈現感染人數和病例數不斷上升的趨勢。根據美國CDC的資料報道,2012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相比2006年~2008年上升了43%,而沙門菌和O157大腸桿菌並沒明顯變化。在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副溶血性弧菌是食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佔細菌性事件的一半以上。在我國,副溶血性弧菌無論是食物中毒發生次數或發病人數均超過沙門菌,成為主要的病原菌。
我國對海產品及水產品調味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含量進行規定,依據國標GB29921—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在熟制水產品即食生制水產品即食藻類製品中n=5c=1副溶血性弧菌限量100MPN/g,不超過1000MPN/g;即食(水產品)調味品醬油、醬及醬製品、水產調味品、複合調味料(沙拉醬等)n=5、c=1100副溶血性弧菌限量MPN/g(mL),不超過1000MPN/g(mL)。
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檢查方法,依據GB4789.7—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方法,從樣品中分離出副溶血性弧菌,經過製備、增菌後可 採取顯色培養基進行分離,締一生物推薦您使用HiMedia公司(國際知名微生物生產商)弧菌顯色培養基(貨號:MV1682)。培養基成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