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個冷水:HCI是不錯,但還差得遠……
科技雲報道原創。
“2018年,對於超融合領域的廠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Gartner在2月份首次釋出超融合魔力象限報告,標誌著超融合在全球市場上已經被認可。緊隨其後的下半年,超融合專案開始紛紛在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落地,承載核心業務系統……”

根據《IDC中國超融合市場報告》顯示:預計到2021年中國超融合市場能夠達到6.799億美元。一切的變化似乎都意味著超融合如今越來越受到使用者的認可。對於接下來的2019年,很多人認為超融合將進一步"暴走",成為資料中心基礎設施主流選型方案。
但在新的一年開始之即,我還是要給超融合潑下冷水,HCI是不錯,但真的還遠遠不夠。
HCI與混合雲,能否平滑過渡?
隨著雲端計算的發展,我們發現,每個與網際網路提供服務相關的提供商都將自己標記為雲服務提供商,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類似的服務提供商將自己的服務與私有云和公有云繫結到一起來宣傳。
如今,我們看到在HCI供應商的營銷中也出現了這個趨勢,很多HCI的供應商已經開始將購買超融合裝置與部署混合雲平臺聯絡起來。
我們也看到通過簡單部署VMware vSphere與AWS、Azure等雲服務聯合的成功案例,但這並不意味著,HCI與公有云服務提供商的聯合就能夠搭建完善的混合雲架構,這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什麼是真正的混合雲?
如今,企業上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態勢,而混合雲則因為其兼具私有云和混合雲的特點成為未來主流的雲應用形態。但什麼是真正的混合雲呢?
簡單來說,混合雲是將多個雲服務組成一個整合的體驗,最常見的組合是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雲允許將私有云服務擴充套件到公有云平臺上,雲管理員只需要一個控制面板即可管理私有云和公有云平臺。

但云計算並不僅僅只包括技術,雲提供的應該是IT服務的一種比較新的服務模式。使用者選擇用雲,更多的是希望提供一個自助式的IT產品,而不是像之前需要自己購買IT裝置,來搭建各式各樣的平臺,從而構建服務平臺。
可以說,雲更多提供的是服務,減少了使用者利用IT服務前期所需要做的工作。舉例來說,就像水電一樣,雲服務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水和電,而不用自己去生產水和電,而生產水和電往往帶來很多的麻煩,這個步驟也是很多客戶頭疼的部分。
構建一個真正的混合雲已經被證明是一項非常兼具的任務,雖然很多供應商號稱能夠提供混合雲方案,但更多的提供的是一個IaaS的平臺,之後的PaaS和SaaS的各種服務就很難實現了,而這恰恰是使用者最需要的服務。
多年來HPE、思科、VMware等廠商的混合雲戰略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即使雄心勃勃的開源專案OpenStack也經歷了重大的重新定位,因為企業上混合雲遇到了重大的挑戰。
HCI的角色需要更貼近使用者服務
HCI為構建私有云基礎架構提供了簡單的構建方式,基礎架構的擴充套件是終端使用者企業構建私有云的重要挑戰之一,通過結合儲存和計算,HCI消除了私有云架構的規模性挑戰,但是HCI本身並不能夠提供雲或是公有云的服務。

HCI使基礎架構易於構建和管理,但HCI的重點不應該僅限於方便使用者構建和管理,如今這個挑戰已經不是雲使用者首要的挑戰,HCI的使用者希望超融合提供商能夠改變最終的使用者體驗。
如今的HCI終端使用者只是享受了減少的等待時間和更長的正常執行時間,但HCI不會改變如何使用內部IT或外部公共雲服務的體驗。簡單來說,HCI並沒有改變雲服務的提供方式,依然是傳統的需要自己搭建IT來提供服務,雖然節省了時間,但是並沒有改變傳統的IT服務提供模式,依然很難直接提升使用者體驗這個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其實,HCI的角色應該更貼近改變使用者的應用體驗,這是雲時代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因此,在與HCI供應商商討如何上混合雲時,應詢問終端使用者體驗如何隨HCI產品實施部署而得到提升,如果這個答案仍然是側重於減少IT部署時間和方便管理,那麼HCI解決方案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科技雲報道原創】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