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Java的靜態分派和動態分派
最近複習JVM的知識,對於靜態分派和動態分派的理解有點混亂,於是自己嘗試寫寫程式碼,在分析中鞏固知識。
有如下一段程式碼,請問每一段分別輸出什麼?
1 package com.khlin.my.test; 2 3 class Base { 4 5public static void foo() { 6System.out.println("Base.foo() invoked"); 7} 8 9public void bar(int c) { 10System.out.println("Base.bar(int) invoked"); 11} 12 13public void bar(Character c) { 14System.out.println("Base.bar(Character) invoked"); 15} 16 17public void baz(Object o) { 18System.out.println("Base.baz(Object) invoked"); 19} 20 21public void baz(Integer i) { 22System.out.println("Base.baz(Integer) invoked"); 23} 24 25 } 26 27 class Child extends Base { 28public static void foo() { 29System.out.println("Child.foo() invoked"); 30} 31 32public void bar(Character c) { 33System.out.println("Child.bar(Character) invoked"); 34} 35 36public void bar(char c) { 37System.out.println("Child.bar(char) invoked"); 38} 39 } 40 41 public class App { 42 4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4Base child = new Child(); 45 46System.out.println("第1段輸出:"); 47child.foo(); 48child.bar(new Character('C')); 49 50System.out.println("第2段輸出:"); 51Object integer = new Integer(100); 52child.baz(integer); 53 54System.out.println("第3段輸出:"); 55child.bar('C'); 56 57} 58 }
下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從程式碼編譯到方法呼叫的整個過程。
· 編譯
先看看第1段輸出,child.foo()是呼叫父類還是子類的靜態方法呢?
在編譯階段,發生了 靜態分派 。
1 Base child = new Child();
在我們建立一個物件時,如上圖,Base稱為變數的的靜態型別(Static Type), 或者叫做外觀型別(Apparent Type),後面的Child則稱為變數的實際型別(Actual Type)。
所有依賴靜態型別來定位方法執行版本的分派動作,稱為靜態分派。 靜態分派的典型應用是方法過載,其發生在編譯階段,因此確定靜態分派的動作實際上不是由虛擬機器來執行的。
方法的接收者(Reciever) 和方法的引數統稱為方法的宗量,根據分派基於多少種宗量,可以將分派劃分為單分派和多分派兩種。
在靜態分派的時候,選擇目標方法的依據有兩點, 一是靜態型別是Base還是Child,二是方法的引數型別。因此,靜態分派是多分派。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1段輸出”程式碼生成的指令。通過javap -v App.class指令得出如下結果,可以看到第18和第31行兩條指令的符號引用,和上述分析一致:child的靜態型別是Base,所以選擇Base類的方法;通過無引數和Character型別,分別確定是具體哪個方法版本。
但最終兩者的行為不一樣,child.foo() 呼叫的是靜態型別Base的foo(),而child.bar(new Character('C')) 則是呼叫實際型別Child的方法。
原因就是出在兩條指令不一樣:invokestatic和invokevirtual
在Java虛擬機器裡面提供了5條方法呼叫位元組碼指令:
invokestatic:呼叫靜態方法
invokespecial:呼叫例項構造器<init>方法、私有方法和父類方法
invokevirtual: 呼叫所有的虛方法
invokeinterface:呼叫介面方法,會在執行時再確定 一個實現此介面的物件
invokedynamic:先在執行時動態解析出呼叫點限定符所引用的方法,然後再執行該方法,在此之前的4條呼叫指令,分派邏輯是固化在Java虛擬機器內部的,而invokedynamic是由使用者所設定的引導方法決定的。
具體原因是不同的指令在下一階段(類載入的解析)的行為不一樣,暫時先放到一邊,我們再看看第2段輸出的指令。
可以看出, 在靜態分派時,是根據傳入方法的引數的靜態型別來決定呼叫的方法版本, 雖然有baz(Integer)的方法,但是傳入的引數integer的靜態型別是Object,所以呼叫了baz(Object)。
再來看看第3段輸出的指令,我們知道符號引用肯定還是Base類裡的方法(儘管Child類裡有引數一樣的bar(char c) 方法),但Base裡沒有一模一樣引數(char型別) 的方法,不會報錯嗎?會呼叫哪個方法呢?
原來,編譯器雖然能確定出方法的過載版本,但在很多情況下這個過載版本並不是“唯一的”,往往只能確定一個“更加合適”的版本。
具體可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kingsleylam/p/6789119.html
· 類載入之解析
解析階段是虛擬機器將常量池內的符號引用替換為直接引用的過程。
只要能被invokestatic和invokespecial指令呼叫的方法,都可以在解析階段中確定唯一的呼叫版本,符合這個條件的有靜態方法,私有方法,例項構造器,父類方法4類,它們在類載入的時候就會把符號引用解析為該方法的直接引用。這些方法可以稱為非虛方法,其他方法稱為非虛方法(除了final方法)。
final修飾的方法,雖然是使用invokevirtual指令來呼叫,但由於它無法被覆蓋,沒有其他版本,因此也是非虛方法。具體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kingsleylam/p/6765426.html
回到第1段輸出,child.foo()是invokestatic指令,那麼在解析階段,就會替換成直接引用,具體的類也就確定下來了,因此呼叫的是靜態型別Base.foo()。
而child.bar(new Character('C')) 是invokevirtual, 在這個階段可以確定呼叫的方法簽名,但還不能確定方法的接收者的實際型別。它將由動態分派來完成確定。 由於只有一個宗量影響,因此動態分派是單分派。
方法接收者的實際型別在下一階段確定。
· 執行期的方法呼叫
在執行期根據實際型別確定方法執行版本的分派過程稱為動態分派。
具體可以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kingsleylam/p/6789989.html
最終輸出結果是:
參考資料:《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器》第2版 周志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