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遭遇十年最大挫折 其實理所當然

蘋果公司於2月5日(週二)釋出公告,宣佈全球零售業務副總裁兼零售主管安吉拉·阿倫茨將於今年的4月離職。說到安吉拉·阿倫茨,她在過去5年中一直負責蘋果的零售及線上商店,她曾是蘋果公司薪酬最高的員工之一,加入蘋果前,她曾是巴寶莉的CEO。
這其中的原由不言而喻。回顧2018年iPhone在中國銷售放緩,在迫使了蘋果在2月13日採用了降價手段去挽救市場壓力。
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近幾年流傳了這樣一種口頭禪:中國的數碼市場相對複雜。基於這一個點,我試圖分析 蘋果到底在中國遇到了怎樣的問題 ,這可能會涉及到經濟、消費市場的變化等多方面因素,但可以肯定一點,這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兩句話就能夠概括的答案。
在這一背景下,我寫了這一篇文章。
蘋果副總被迫下崗 其實早有定數
2018年Q4蘋果營收同比增幅(圖片:zhihu)
2018年Q4蘋果營收同比增幅公佈時,蘋果CEO庫克便承認iPhone定價過高,並宣佈降價。
可以說,蘋果財報下滑及iPhone定價過高,成為了安吉拉·阿倫茨下崗的導火索。
導致iPhone市場銷售額下滑的四大原因
觀點一:國產Android陣容的創新技術長期壓迫蘋果
可以說,中國技術領域的競爭相當激烈。
如果你沒有感知中國市場的產品迭代能力,就很難去理解創新在這片沃土的發展速度——甚至說年紀較大的中年人都在努力嘗試創新技術。
回望過去一年,Android陣容湧現出一大批極具競爭力的創新技術:聯想、小米、榮耀齊發滑屏手機;vivo首發升降攝像頭技術產品,提高屏佔比;螢幕指紋技術更是在一年中更新五代...
中國的華為、OPPO、vivo為首的大牌廠商,有太多太多傲人的創新技術,而2018年問世的iPhone XS,無論是外觀、效能還是產品創新,均不及國產Android陣容。這也導致了,蘋果在中國靠一味漲價收割中國使用者的策略徹底失效。
觀點二:國際品牌的手機廠商很難獲取人心
目前來說,國際品牌的手機廠商已經很難收割中國使用者了。為什麼國內Android機型單靠高性價比、創新技術,就能夠讓自家手機做到“便宜實惠,好用不貴”國際廠商那些零售老套路,在中國越來越行不通。
我預測,接下來被打出中國市場的應該是BBA這種長期收割中國使用者的國際品牌汽車廠商。並且,除了2017年蘋果推出齊劉海設計的iPhone外,我們並沒有看到iPhone過多的創新,至少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對於中國使用者來說,並不足以產生吸引。
觀點三:將蘋果引向為一個高階奢侈品
自安吉拉·阿倫茨2014今年上任以來,就有心將蘋果的產品引導成為一個高階奢侈品,不注重產品創新就罷了,還不斷將定價拉高,因而透支了蘋果的品牌能力。這種做法,短時間或許能夠為蘋果帶來不少收入,長遠來看,這是在逼使用者離開的手段。
安吉拉·阿倫茨(圖片引自百度百科)
手機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創新、高服務體驗來維持生存的快消產品,以奢侈品的理念執行,勢必會遭到使用者的排擠。唯有創新,才能夠讓產品不斷處於領先的地位,也是手機發展的核心動力來源。開掉安吉拉·阿倫茨,從大面上來講,是拯救蘋果現狀的做法。
觀點四:使用者對社交軟體的依賴 導致iOS粘性下滑
在中國,尤其是通訊行業,走在任何街道、區域,你可以隨處可見到四周的人在使用微信、微博、抖音,可以說這種社交軟體已經成為了使用者每日必須的“裝備”,這些軟體已經替代了“打電話”、“發簡訊”等基本需求。
致命的是,這些社交軟體不單單在iOS系統上執行流暢,在Android系統上的體驗同樣優異,所以說使用者在挑選手機之時,不在對系統有著過硬的偏向,這也是導致iOS使用者粘性下滑的重要因素。
總結
用單一的視覺化資料或者某個經濟元素去詮釋蘋果是如何在中國衰敗的現象,是不現實的。結合上述種種原因,才釀成了如今蘋果在中國的“一蹶不振”。 不可否認,蘋果仍然是迄今為止在中國運營中較為成功的一家外企,但是它長期發展的戰略還有待商酌,並且未來,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惑。
一切不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而以營利為目標的產品,必將失敗。 希望安吉拉·阿倫茨離職後,蘋果能夠真正認清這一點,將國產Android陣容作為前進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