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以來!年度淨利潤首次下滑,順豐真的被阿里巴巴和京東打敗了
2月26日,順豐控股釋出2018年業績快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5.56億元,同比下滑4.57%。這是順豐控股借殼上市以來,首次遭遇年度淨利潤下滑。
順豐收入加速下滑
公告稱,除成本上漲的影響外,順豐對新業務進行了開拓性投入,以擴充套件多元化的物流服務。根據年報資訊,順豐在重貨、冷運、同城配、國際等新業務佔收入比從2016年的9.9%上升至2017年的13.5%,2018年上半年達16.2%。
2018年下半年,順豐控股每月單票收入在23.12元-24.35元,高於上半年票均收入22.69元。順豐表示,在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圍繞順豐綜合物流戰略,新業務增長迅猛,在總營收的佔比持續提升,順豐控股單票收入較高,拉動整體票均收入持續提升。
雖然單票收入在增加,但公司每月速運物流業務收入增幅卻在萎縮。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每月速運物流業務收入分別為70.04億元、71.43億元、81.56億元,同比增速逐步下滑至9月份的24.94%。第四季度,公司每月速運物流業務收入同比增速繼續下行,至12月份降至19.63%,與上半年31.74%增速相比相差甚大。
收入增速下滑的背後,是業務量增速走低。2018年上半年,順豐控股快件量為18.58億票,較上年增35.29%。隨後的第三季度,公司每月業務量同比增速下滑到24.54%-27.69%。到了第四季度,公司該資料降至20%以下,其中12月份僅為12.24%,與上半年的35.29%相比出現明顯跳水。
2018年,順豐控股業務量累計約38.69億票,同比增速約26.7%,與行業增速幾乎持平。但從市場份額上看,順豐控股的市佔率幾乎未實現增長,意味著該公司在業務規模上不佔優勢。
多元化戰略讓業績承壓
事實上,定位中高階商務件的順豐控股的確在業務量上吃虧。但由於其較高的議價能力和品牌效應,為該公司獲得了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單價,這使得順豐控股能在去年實現業務量增速不突出,但其營收依然能維持較快增長。
然而,順豐控股去年增收不增利。該公司對此稱,“除成本上漲的影響外,公司主動應對市場需求,對新業務進行了開拓性投入,以擴充套件多元化的物流服務。”營業成本高企,一直“困擾”著順豐控股。儘管該公司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多次表態正採取多種措施來降本,但實際效果不算太顯著。
在傳統物流企業“三通一達”的圍追堵截之下,在菜鳥、京東等電商物流企業的直面挑戰下,在航空公司的搶食擠壓下,順豐控股不得不“逆勢加倉”,加大對快運物流和鐵路貨運的佈局力度,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應對行業內外的共同挑戰。
為擴充套件多元化,順豐在2018年加大投資力度:4月,1億美元投資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將服務擴大至全球市場;5月,順豐旗下快運品牌順心捷達對外開放加盟,計劃2年搭建國內零擔快運網路;8月,與美國夏暉集團正式宣佈成立新夏暉,深耕冷鏈物流;10,宣佈55億元現金收購DHL在中國的供應鏈管理業務。
截止2018年三季度末,順豐控股的“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77.53億元。不過這些新業務距離規模化效應還有一定差距,主要的盈利能力仍來自傳統業務,因此會出現順豐的新業務營收佔比上升,但公司整體毛利率下滑的現象。
順豐外界的挑戰還在變大
來自電商物流的外部挑戰者更是來勢洶洶。2017年9月,阿里以53億元追加對菜鳥的投資,據此計算,菜鳥物流的估值已超過1300億元。而京東物流在完成25億美元的融資後,估值也已超過1000億元。二者的市值與順豐控股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
另外,京東物流開始搶奪高階電商客戶。2017年9月底,京東物流與網易嚴選開展商務合作,加上京東豐富的倉儲資源、頗具競爭力的進倉服務和倉配業務,將進一步挑戰順豐的龍頭地位。
淘寶、京東的快速崛起也讓王衛意識到了生態圈的重要性,尤其是電商龐大的消費者可以為順豐帶來海量的訂單,在馬雲與通達系不斷加強合作的同時,他也將戰火燒到對方地盤。
2010年,順豐開始試水電商,先推出以出售食品為主的“順豐E商圈”,兩年後上線順豐優選,2014年5月18日,順豐嘿客正式推出,開玩O2O,並且短時間內就鋪了2000多家,隨後還推出了順豐海淘專門負責供應鏈跨境業務。不過,由於電商基因的缺失,王衛的電商並不成功,尤其是砸下重金的順豐嘿客一項就差不多造成了16億的虧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的朋友圈卻在不斷髮展,近些年,三通一達不論在規模、實力還是業務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服務也有所改善,甚至推出高階產品以對標順豐,並陸續登陸國內外資本市場,與順豐雙方的力量對比正在悄然發生微妙的變化。
而在順豐控股一直構建的“護城河”業務增長乏力之時,其他快遞物流企業卻在不斷強化重視服務的時效配送業務。中通快遞(ZTO)的“次日達”、韻達股份的“韻準達”等服務均承諾了頗具競爭力的服務價效比;德邦快遞主攻的大件快遞市場也在一直強化“承諾上樓”等服務。
如今的順豐內憂外患,接下來還有未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