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未來資本管濤:2019,我看好醫健創業機會!
2018年已經過去,大部分人創業投資行業共同的感受就是市場越來越冷。伴隨著2019年春天到來,依舊春寒料峭,似乎看不到回暖的趨勢。
然而在復星集團星未來資本總裁管濤看來,2019年正是醫健創投的好機會。
管濤擁有十多年TMT&醫療健康行業創業和風險投資經驗,曾任深圳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及投委會委員。投資專案包括震有科技、南方銀谷、新諍新、韋睿醫療、美年大健康、蘇州普利瑞、極橙醫療等。
以下為復星集團星未來資本總裁管濤的分享:
按照一種消極但生動的說法是:世界開始了比誰更差的階段,看誰先崩潰。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這幾個經濟體都有各自面臨的壓力和困難,股市就是最明顯的指標。
從資金的層面,資管新規從上游切斷了許多母基金及基金公司的募資渠道,人民幣募資比例大幅下降,許多基金明顯放緩甚至停止了投資的案子。一年多前行業裡一些敏感度較高的基金公司就開始了募資為主,減少投資,加大退出的動作。但等到大部分基金或者創業公司都反應過來的時候,市場的募資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政策方面,“4+7”帶量採購等政策的落地,市場有了一個猛烈的調整,尤其是製藥企業進入了整體調整下行階段。
最近我參加的一個移動醫療行業創業社群的活動。對比5年前大部分參與的創業者都信心滿滿,摩拳擦掌,現在許多創業者都顯示了對行業的悲觀心態,紛紛覺得醫療行業是一個非常難以被改革和創新的行業,如果沒有創業,現在停止創業計劃,如果已經創業,最好儘量繼續融資,做好過冬甚至倒閉的準備。
作為親歷這一波上升調整的醫療健康投資人,我最近一直也在思考:是否市場真的機會已經很少了?我們是否該調整投資策略?情況沒有那麼糟,尤其醫療健康領域創投機會一直存在。
醫療投資有抗週期屬性
首先,抗週期是醫療行業特色。經濟活動的最基本元素是供求關係,當市場變差,需求下降,經濟活動自然會降低活力。但醫療健康行業在全世界都是最抗經濟週期的行業,原因很簡單,我資金有限,信心不足的時候可以減少高消費,但是必需要醫療服務。
巨集觀經濟學上講一個社會的最終通貨膨脹的數字就是醫療健康行業的消費增長率,而無論任何一個社會的醫療健康的水平如何,人們都還是永遠要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
2018年,我在美國與西海岸的一個醫療服務集團交流,他們首席醫療官就說到我們的醫生永遠不夠用,病人永遠抱怨服務還可以做到更好更細緻,因此我們的增長動力永遠存在。因此在市場不好的時候,醫療健康領域的基本需求肯定是存在的。
中國醫療行業空間巨大
中國的醫療行業改進空間還很大。許多人覺得中國醫療行業的創業機會越來越少,醫療器械不好做,因為很容易單產品到天花板,服務遇冷,因為公立體系還是太強勢,私立的高階醫療又增長乏力,生物醫藥現在有不少公司已經在香港流血上市且許多公司還在拼命追趕。以前的幾個明星研發人員出來就能拿到鉅額天使投資已經不可能再現了。是的,這些說的都是事實,可是真的就都是問題,沒有機會嗎?
醫療健康行業確實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一些傳統的醫療行業從業者會非常容易被政策的短期變化帶著走,比如今天出了多點執業的策略,明天出了“4+7”帶量採購政策,後天出現了註冊申報新規的討論稿,大家會集中精力應對這些政策。但這些政策延續性真的不夠,如果只是跟著這些策略去看問題很容易過分看重短期影響,而忽略長期需求。
聚焦解決矛盾的中長期需求
實際上政策可能會短期調整,但目標肯定都是要解決矛盾,滿足中長期需求。這個道理就像十多年前中國的通訊產業由進口替代完成自主創新,再走向世界的邏輯很相似。這幾年新藥公司開始出現,但市場佔比還遠遠不夠。醫療器械的普及率也在變高,但大部分高階產品細分還是國產化率還是非常低。
醫療服務方面,雖然過去幾年市場出現了不少優質私立醫療服務機構,但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且市場的影響力還非常之低。像中國這樣的人口與經濟大國,醫療健康行業一定不可能完全依賴於進口,因此實際上給中國公司的機會還是非常之多,只是增長模式會發生變化。如何變化,後面我們再討論。
寒冬正是孕育偉大公司的時刻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應該多參考學習日本而不是美國。因為在進口替代,老齡化,控費,醫藥企業海外擴張等各個方面日本的發展經驗都更具備可複製性。日本在1988-2010年老齡化過程中,為了降低社會的醫療成本壓力,日本政府對本土的製藥企業有過長期的持續降價要求。但是這一策略並沒有消滅日本的本土製藥企業,相反倒逼了本土製藥企業不斷推出高毛利產品(創新藥)以及整合併購,然後再海外擴張的道路,跑出了武田製藥等一批國際化競爭力的好企業。在日本股市長期低迷的情況下,此類公司的表現遠遠優於大盤。見下圖。
寒冬幫助你凍死對手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寒冬是幫助你消滅惡性競爭對手的時機。過去這一波醫療創業投資熱潮中,資本起到的作用有許多不好的地方。從我個人觀感來說,大量資金的湧入讓許多不該拿到錢的公司也都募到資金。而真正好的公司面臨的競爭對手在加劇,人力成本等各項環節都在猛增,資金效率異常低下。
與網際網路行業本質上尋求壟斷不同,醫療行業大部分公司的發展道路是緩慢的,很難短期內通過資金的支援打敗競爭對手,通過壟斷來提高盈利。在這邏輯下,大家都有錢的結果是都很努力,確無法提高市場佔有率,競爭非常低效。而寒冬到來的時候,真正有競爭力的公司我認為還是可以繼續得到支援,反而是逆勢擴張的好時機。
當然了,也需要做一些策略的調整,下面我們就重點談一下我個人對目前市場的應對策略建議。
迴歸基本面,提高標準
首先,提高標準。2012年的CMEF主館區被十幾家龍頭公司佔領,上百家小公司只有在簡陋的臨時搭建展區,他們的銷售額加在一起可能都不如主館的任何一家公司大。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就是中國醫療創業行業的一個縮影。由於監管較高,市場分散,許多小公司都能找到生存的方法。由於對行業的看好,許多資本過去幾年的進入也確實把錢給到了許多技術或市場的標準並沒那麼高的公司。本質上大家還是覺得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有一定的區域性或區域優勢就可以野蠻成長。
市場競爭已進入下半場
無論是技術的標準還是運營能力的積累,如果沒有真正高標準的競爭力,甚至是面向全球競爭對手的相對優勢,創業公司將很難再獲得資本的支援。風停了下來,“豬”一定也會掉下來。
對於還並沒有足夠積累的初創公司,從一開始就必須有獨特的優勢,傳統的主賽道不行,我們就邊緣突破,新領域切入,但無論多小的領域,技術或者商業邏輯的標準一定是很高的。要讓投資人相信在你的細分領域,你就是能夠比市場上的大公司還有機會發展起來。一切迴歸基本面,沒有任何積累的創業模式,在醫療健康行業裡面已經幾乎沒有機會了。
寒冬就要苦練內功
醫療行業的特點之一就是慢。無論是新藥研發,器械申請註冊證,還是醫療服務的品牌與運營能力的積累都需要時間。
目前階段的創業公司一定要回到產品本身,提高產品的這正競爭力,抓好內部管理,苦練內功。作為核心創始人要通過各種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認知水平。不要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要相信苦練的內功,在風口再次到來的時候一定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實際上追風的人一定會死得很慘,而做好充分準備,“等風來”才是正道。
寒冬更要開放心態
醫療健康領域一直是高門檻行業,創業公司數量永遠不可能與網際網路行業相提並論。另一方面,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缺乏世界級龍頭公司,在人才供給及產業基礎方面仍與美國等發達市場有較大差異。
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會有多個龍頭企業的出現。即使出現龍頭企業,併購整合也一定會是必然的重要手段。因此作為創業公司,我建議在仔細分析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後,要仔細想清楚究竟是自己發展,還是被有協同性強的龍頭公司併購是最佳的道路。或者說可能不是被被收購,而是合併的方法,把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集中起來形成真正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公司。
這一點很不容易,對創始人對公司都有非常大的挑戰。但我覺得至少應該更加開放的討論和探索方法。這不是為了簡單的銷售收入合併做大,而是真的為了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做強。因此保持開放心態,首先增進了解,多合作的方式磨合一段時間再考慮抱團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我們復星星未來資本會在2019年設計並推出一些好的方法來助力這一趨勢,敬請大家關注並支援。
儲備1年以上的現金流
市場差的時候,永遠是現金為王。我發現還有不少創始人在關注巨集觀經濟的短期變化趨勢,期待資金面的寬鬆和市場的“回暖”,認為下半年可能會恢復到之前的融資環境。這讓我想起有一種極端的說法叫“巨集觀經濟學是個偽科學”。這一說法是想提醒大家,對於巨集觀經濟的判斷永遠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結果,我們不能把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寄託在這一判斷上。還是要做好相當一段時間的融資困難的準備。
不過分糾結估值高低
對於創業公司,尤其是需要資金長期支援的創業公司,一定要迅速融資,不要過分糾結與估值的高低。覺得實在不划算的估值,哪怕少融一些資金,少稀釋部分股份也要保持公司至少1年以上的現金儲備。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機會到來的抓住機會,獲得逆勢增長。要知道,大部分公司的倒閉並不是業務本身的發展差造成的,而是現金流的斷裂造成的。以前那種集中見一批投資人總有人給TS的時代一定是過去了,我覺得幾乎不會再出現了。千萬不要再抱有幻想。
寒冬起步的偉大案例
最後,除了我之前提過的日本醫藥公司逆勢成長的案例之外,我還是想舉一個寒冬期起步的偉大公司的例子,那就是日本首富柳井正所創辦的優衣庫。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許多公司都受到非常大的衝擊,而優衣庫正是在普通市民消費能力下降之後推出的高品質低價格的新的一種商業模式。
他的成功告訴我們作為創業者在任何時候都會存在機會,但問題是你真的看清了時代發展的趨勢與需求了嗎?並且真的認真努力積累了嗎?創業者永遠喜歡的就應該是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機會,能主動適應變化的創業者才會不斷的把公司做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真的可以說一句,冬天已經過去,春天正悄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