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顧問撐起了科幻電影的硬核內容
[ 摘要 ]科幻電影,特別是硬科幻電影要想拍好,必須有專家團隊在背後支撐。無論是從美國的《星際穿越》到近期大熱的《流浪地球》都是如此。
騰訊科技 王 姝/文
歷時四年,《流浪地球》終於上映了,這部被劉慈欣評價為“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作,在幾次超前場的放映中取得了近乎一邊倒的好評。觀影后,陸續有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名家主動發聲,為這部國產科幻的啟航之作點贊。春節檔期間,《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了突破20億票房的亮眼成績,引起廣泛關注。這讓製作團隊著實鬆了一口氣,電影製作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挑戰、磨難和痛苦,也都變得充滿意義。
在同步發行的《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中,詳細記錄了主創團隊在電影製作過程中經歷的痛苦。作為國內第一部重視效科幻電影,製作團隊時時面對的是“想用的用不起,想找的找不到”的困境。這其中一部分找不到,就是人。
什麼人?科學顧問!
太空站舷窗外的景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就是這樣一個很細節、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非常簡單的問題,卻讓製作團隊為難了很久,老虎吃天,不知從哪兒下口。類似的困惑還有很多:
“停轉之後的地球表面會變成什麼樣?”
“地球上的極端氣候可以有多極端?”
“被木星捕獲的話,地球的運動軌跡要怎麼做?”
無論是直觀展示給觀眾的視覺特效,還是蘊藏在電影背後的故事邏輯,都跟科學息息相關。要想提高電影質感,獲得觀眾對影片的認可,這些問題必須解決好。以《星際穿越》為例,早在2006年準備階段,當時擬擔任導演的斯皮爾伯格就組織邀請了14位科學家參與劇本討論,研討會由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主持,到會的科學家則涉及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那場長達8個小時的研討幫助基普索恩修改並豐富了最初的劇本大綱。
對於好萊塢的影視製作團隊來說,當他們發現自己需要科學顧問時,可以直接找到“科學與娛樂交融專案組”(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這個由美國國家科學院主導的公益專案設有專門的專案官員。根據影片需要,專案官員會協助對接所需的科學顧問,甚至組建顧問團隊。而對於國內的影視製作團隊來說依舊是一連串的難題:找什麼樣的人來指導?去哪裡找這些人?怎麼才能找到?找到之後怎麼合作?
在《流浪地球》之前,國產科幻電影發展緩慢,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供複製,也沒有現成套路可以沿用。《流浪地球》所遭遇的難題,也是其他眾多追求品質的國產科幻電影正在或即將面臨難題。好在,隨著電影市場的不斷髮展,科學圈對科幻電影的關注也正在悄悄發生變化。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接受電影製作團隊的邀請,以科學顧問的方式給予指導,協助電影製作團隊完善故事邏輯,補充科學原理,設計特效場景,提升影片質量。《流浪地球》就是科學顧問參與電影製作的重要嘗試。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國產科幻電影剛剛啟航,快速發展的路上,少不了電影人披荊斬棘的開拓精神;同樣,作為掌握著最準確、最權威、最前沿科學資訊的科學家群體,他們的加入會讓國產科幻電影,多一些自信心。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未來定會有更多的國產科幻電影出現,這將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當仁不讓,給中國科幻電影注入更多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