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員工不能批評?那應該怎麼管?
抖音上很流行一段話,說90後員工不能批評,因為很容易跳槽,而40歲左右的員工可以放心批評,因為他們有更大的財務壓力。
小蘭今年24歲,去年畢業進入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使用者運營,一進去,什麼也不懂,領導讓她做一套使用者管理與運營的資料體系,她問領導是否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借鑑,領導說“沒有,你自己摸索,招你來就是因為我們公司使用者量暴增,需要起步做使用者資料分析”。
小蘭只能馬上惡補這方面的知識,由於沒有標準,她參照了幾家知名的APP的使用者資料指標開始搭建,在搭建的過程中,幾次向領導詢問與反饋,但領導說只看成果,溝通無果。
但是當方案出來以後,領導總是大致說這個部分不行,那個部分不行,但是都不指明如何修改,因此小蘭前前後後修改了15遍,領導也不耐煩了,最後批評了小蘭好多次:“名校畢業怎麼連這個模型都搞不定、你腦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
三個月後,方案最終得到領導的肯定,而小蘭卻離職了。
抖音上很流行一段話,說90後員工不能批評,因為很容易跳槽,而40歲左右的員工可以放心批評,因為他們有更大的財務壓力。
時代在變化,管理方式在轉型
時代在變化,技術在變化,人也在變化,傳統的管理方式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管理方式也逐漸從命令控制式走向授權賦能式。
以前在管理方面,命令鏈、資訊鏈、人際關係鏈是三個最重要的鏈條,因此賦予管理者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是決策角色、資訊角色、人際角色,這三個角色的主要動作都是在管控。
以前在管理中,個人必須服從組織,個人目標也由組織的目標來決定,組織中僅有角色而忽略具體的個人。但如今,組織目標必須涵蓋個人目標,如果沒有涵蓋個人目標,個人與組織就難以發生強關聯,並且如今,個體變得很強大,個人的創造力的價值有時候更敵過百人的團隊。
如果依舊遵循原有的管理者的角色設定,組織更容易被變化的時代淘汰。所以從網際網路出現以後,管理開始從管控走向賦能。
網際網路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強調了三樣東西: 一是“以顧客為中心”,二是高效運轉,三是賦能。
馬雲說“五個新”,就是把網際網路與數字的能力,賦能到五個傳統行業,現在騰訊也把自己定位在給傳統企業提供方法、工具和平臺的一家賦能公司。
個體在組織中的意義
在傳統的管理中,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目標,取得績效,個體因為目標與績效而變得有意義,但是仍然解決不了虛假忙碌與人浮於事的兩個問題。很多公司在組織設計、流程設計、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缺陷,導致公司內部出現虛假忙碌與人浮於事的問題。
陳春花認為:面對人浮於事和虛假忙碌,我們要明白如何認知責任,如何分配權利和利益。
在很多現實的情況中,很多富有理想與創造力的年輕人到企業裡面任職,有一些企業會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發揮更大的價值,而有一些企業會漸漸把這些年輕人同化成頹靡、奉承、混日子的樣子,這就是有沒有賦能的區別,也是個體有沒有發揮實際價值的區別。
管理迴歸以人為本
“人本”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但是在企業層面,雖然很多企業家都在談人本,但是真正將人本貫徹於企業的運營管理中,卻很少見。
人本管理主要有三個要點:
- 員工以顧客為本。 員工做任何事,前提條件都應該是顧客。
- 管理者以員工為本。 做任何事要想著出發點一定是利於員工。
- 領導者以管理者為本。 做任何安排要以管理者為出發點。
(參考陳春花教授言論)
管理為什麼要人本呢?因為目前大多數的員工,在談工作的時候,第一個要滿足的是領導,而不是顧客,因為他們發現,滿足顧客並不一定會得到回報,但是滿足領導卻一定會得到好處,那麼,我們的工作究竟是服務領導還是服務顧客呢?
然後會發現,公司的大boss卻天天在講“以顧客為中心”,明明他才是離顧客最遠的人,因為很可能,他日常工作中,沒有真正去接觸客戶,幾乎沒有一樣產品或者服務,是他直接為可顧客提供的。
因此,經常會出現角色錯位,領導覺得客戶應該需要這樣的東西,就吩咐下屬去做,但是結果是不是真的是顧客需要的東西呢?而員工所付出的勞動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此時,就很可能出現人浮於事與虛假忙碌的情況——勞動價值與客戶價值不匹配。
以下兩種工作型別,你傾向於選擇哪一種呢?
(1)運營管理:
- 每天將公司運營資料做成漂亮的圖表給領導看;
- 每天監督公司各項運營指標,定期做資料分析,分析企業內部運營管理出現的問題,並組織相關人員討論改進措施。
(2)產品設計
- 根據領導的要求與規劃設計產品;
- 與使用者研究同事一起討論,觀察使用者,根據使用者需求設計產品,根據客戶反饋不斷優化產品。
很顯然,希望發揮自身更大價值的人一般會選擇B,並會覺得B類更有趣。很多年輕人其實已經有“人本”的意識,只是很多領導在佈置工作任務時,傾向於認為“員工沒有這個能力”或“任何決策都要由我來決定”。因此,逐漸壓抑了員工的激情與個體價值。
工作賦能
很多領導認為自己的下屬能力不足,能力不足是員工的過錯嗎?
有一半是。員工如果不願學習、不願認真研究本職工作當然是員工的工作態度有問題,但是如果領導從來不給機會讓員工去激發自己的潛能,就沒有資格去說自己的員工能力不足。比如:某位領導要求設計師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設計海報,沒有給設計師發揮創意的空間,就一味地說設計師是缺乏創意的,這顯然是沒有根據的。
今天在談工作場景時,關鍵詞不是命令和權利。而是個人在這個地方能不能得到 成長 ,能不能發揮 創意 ,能不能與這個 時代同步 。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如果組織不夠進步,其實耽誤了很多人,組織不進步,組織裡面的員工就會與世隔絕一樣的不進步。如果你的組織不能激盪大家,你的員工就會因為你而被淘汰,整個組織也將被淘汰。這就是今天賦能的場景。
很多企業有能力不斷輸出人才,其他企業又不斷挖走這些人才。被挖的那家企業一定要高興,因為你的賦能是足夠的。如果一家企業永遠都在挖別人的人,就一定要反思,因為它的場景賦能不夠,它就只能用別人的。可是別人來了之後,如果還不能讓員工成長起來,員工又被人挖走了,企業就應該反思了。
賦能最重要的是給員工一個機會。員工在責任和機會之下就會成長。很多時候大家認為賦能是你要給他、教他什麼東西,並不是這樣。我們講賦能,最重要的是要給員工機會和平臺,他就會成長起來,因為在責任之下人是可以成長的。
那麼,在日常的工作中,如何工作賦能呢?
(1)領導也是導師,彼此分享經驗、知識、方法
很多員工做不好工作,是因為無法掌握有效合適的方法論。因此高管甚至普通管理人員應該多給下屬上課並研討,通過持續的思想碰撞實現與員工達成共識,這也是一個理解員工與企業價值觀傳遞的過程。
員工也要分享自己,員工是最直接為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人,他所做的知識、經驗、方法才會更有借鑑意義,持續的分享可以提升員工的激情與創造力。當然,分享也不應該是形式化的,管理者應該在分享的層面有更多的容錯度,通過一定的方式促進大家主動分享。
(2)有一套透明化的資訊系統讓授權成為可能
首先,要有一套透明的資訊系統,員工有權利去“做事”,並且領導可以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以防範出現重大事故。當然,賦予員工這個平臺應當有一定的容錯率,這樣員工才有激情與膽量去嘗試與創新。
(3)設定更合適的崗位,並賦予權責
員工在合適的崗位才能不斷成長,給員工機會,也是給企業機會。“產品經理”與“產品助理”有時候雖然做著相同的工作,但是“產品經理”卻能夠讓員工更有“機會”去創造。而領導,此時更應該以導師的身份,去給員工更多的工作指導與幫助。
(4)高效溝通
上下級、跨部門、跨公司之間應該有更加快速、高效的溝通,同個資訊的共享群體最好可實現同步實時溝通。
(5)有共同的企業目標,思想一致
企業上下要同心同德,追求相同的價值觀與目標,無論是站在管控的角度,還是賦能。這就要求領導要及時傳達資訊,並將企業的價值觀貫徹於工作之中。比如公司講求質量,那麼在質量檢測時就不能沒有工作規範;公司在講求以客戶為中心時,對客戶反饋的響應速度就不能拖。
企業要在員工與組織之間共建一個釋放創造力的共享平臺,最重要是從命令控制式轉向授權賦能式,領導應該是導師式、服務式的角色,內部實現高效的溝通,資訊可以高效共享。
作者:小紅在路上,公眾號:數字化與管理重構智庫
本文由 @小紅在路上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