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FreeBuds 2 Pro,欲與索尼試比渣
今天樓主要吐槽的這款二代產品,來自於朋友。
耳機入手至今差不多一個月了,一直配合華為自己的 Mate 20Pro 使用,按理說應該是最佳使用組合之一。耳機一開始出現各種莫名其妙的暫停和中斷,樓主安慰自己是不是不熟悉產品操作導致,但是時至今日,這款產品依舊頻頻出現各種么蛾子,令人不堪其擾。樓主在反覆的對比和確認之後,終於確定,這款產品確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遂有此文。
一、開箱
耳機包裝盒通體素白,除了正中間的耳機縮影,周圍只有極少的金色字型及圖示修飾,左上角紅色一點甚是明豔。包裝整體倒是顯得乾淨利落又不乏精巧之感。
耳機採用抽屜式包裝,從側面拉出就露出耳機真容。與一代相比,更具質感 ▲
取出放置耳機的隔層,在最下面安靜躺著收納盒 ▲
耳機所在隔層背面是鏤空設計,方便取出耳機 ▲
取出所有零部件,全家福如上:充電線、充電盒、耳機、說明書 ▲
二、外觀展示
耳機盒採用光面材質,外觀小巧圓潤,手感極好。盒子正面底部有“HUAWEI”Logo,簡潔優雅▲
樓主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曾反覆提到無線耳機充電盒尺寸的重要性——畢竟對於這類產品來說,便攜才是頭等大事。華為的 FreeBuds 從一代開始就深諳此單,到了二代,更是將這種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看看這尺寸,這手感……哎哎,不對,上錯了,這是AirPods
調侃歸調侃,FreeBuds 在做工上也是可圈可點,手感也確實是棒的很。至於大家所謂的“抄襲”,講道理樓主不在乎到底是“借鑑”還是“抄襲”,樓主只在乎是不是真的好用。
盒子的充電口位於底部,介面為相對較新的 Type-C ▲
盒子背面兩處活動位置,上部合縫處為開蓋連結的鉸鏈,下部圓形按鈕用於啟用耳機,方便耳機配對(耳機上無實體按鍵),這一點與一代設計相同。
開啟充電盒蓋,耳機呈豎立狀收納,與 AirPods相同。這種擺放方式,大大減小了盒子的橫向空間 ▲
與一代不同,耳機不再採用入耳式設計,退而變成了與 AirPods 一樣的耳塞式 ▲
雖說一款耳機佩戴的舒適性和牢固性因人而異,但是相較於耳塞式耳機,入耳式的牢固度肯定更勝一籌。對於這樣的改變,樓主不知道華為是想與蘋果搶奪耳塞式分體藍芽耳機的市場還是單純為了模仿而一致。樓主曾經遇到好幾個朋友在選購耳機的時候,明確表示不考慮入耳式耳機。因此,對於這樣的改變,樓主雖然並不喜歡,但是表示理解。
在相機鏡頭下,可以看到耳機揚聲器孔下方小孔發出淡紫色的光(肉眼不可見) ▲
這應該是紅外感測器,用來感知耳機是否離開人耳。一單檢測到耳機離開耳朵(掉落或摘除),音樂停止播放。這是一個非常貼心也被很多廠商採用的功能——華為遠非第一家,蘋果也不是。
與AirPods 相同,金屬網位置極易堆積耳屎。當然,只要自己勤快打理,這都不是致命傷。
耳機外側也有兩個小孔,這是用於收集外界環境音的降噪副 Mic ▲
比較可惜的是,這款產品只有通話降噪功能,而在平時沒有主動降噪功能。
在耳機底部,除了兩個充電用的金屬觸點,還分別有一個主 Mic,用於通話 ▲
耳機在腰身位置有一圈紅色裝飾,雖然顯得莫名其妙,但是樓主就是喜歡這種莫名其妙而又騷氣的紅色——恰如這款最新的 Mate 20 Pro 側面的鎖屏鍵 ▲
最後,在盒子頂部內圈,印有產品 SN碼等資訊 ▲
以上便是關於這款產品外觀的所有細節。應該說,到此為止,樓主對這款產品是非常滿意的。再加上之前對一代產品有不錯的印象,所以樓主對這款二代產品的期待也比較高。
既然諸多滿意,那麼為什麼標題是“欲與索尼試比渣”呢?
樓主此前寫過一篇關於索尼降噪豆的測評(連結:http://www.jiguo.com/article/article/69119.html),這款產品與坊間傳聞的一樣,頻繁出現各種莫名其妙的斷連,為此樓主特意開貼吐槽過
而如今樓主手裡的這款 FreeBuds 2 Pro ,不幸出現了類似甚至更加嚴重的問題,於是樓主很自然就聯想到了降噪豆,也就有了文章標題中所謂的“欲與索尼試比渣”。
以下開始吐槽。
三、使用感受
由於耳機本身缺少實體按鍵,因此耳機初次配對需藉助充電盒 ,按照說明書介紹方式按部就班操作即可 ▲
在完成初次連線之後,此後每次只要開啟盒蓋,但凡手機在連線範圍內,就會自動連線,並在手機端提示使用者連線成功。在配對方便性上,這款 FreeBuds 2 Rro 做得可以說相當不錯。
根據官方介紹這款耳機盒支援無線充電,且支援市面上任何協議的無線充電 ▲
樓主以家中的綠聯測試,實測充電順暢。至於充電速度,由於耳機盒本身電池容量不大,很快便可充滿,因此這一點也不是什麼重點問題。
至於 Mate 20 Pro 自帶的反向充電技術,由於樓主的手機背面貼了一張梯控門禁晶片,厚約1mm,因此在測試的時候並未成功,在此也就不做展示了。
充電盒無線充電,這應該是這款產品的賣點之一。
除了無線充電,骨聲紋識別應該是這款產品的另一個賣點 ▲
骨聲紋識別的原理很簡單,每個人的頭骨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頭骨由聲音產生的震動也是獨一無二的,裝置會採集頭骨前後震動反饋的結果,從而進行身份識別。
簡而言之,這與我們已經熟知的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甚至面部識別無異,利用每個個體之間的生理差異實現使用者區分,僅此而已。當然,理論簡單,要實現這項技術則需要大量的計算和採集工作。因此,這也算是華為引以為傲的技術之一。
但是非常遺憾,樓主手持華為的旗艦手機和旗艦耳機,卻無法體驗這一功能:在錄入聲紋的最後一個步驟中出現了無法錄入的情況,任憑樓主如何按照提示念出提示中的語音,該過程都毫無進展。這實在令人無比尷尬
為了證明不是樓主操作問題,也不是系統版本問題,在此特意貼上系統資訊 ▲
也罷,反正樓主日常也不會戴著耳塞去買東西,更不會蠢到對著空氣發出指令來開啟微信或者支付寶。即便是用語音指令打開了支付介面,還不是一樣要拿起手機露出支付二維碼?
所以這個功能到底有幾分實際應用?怕只是單純的技術進步,暫時還沒有太好的應用場景。
既然提到了聲紋控制,那麼順便也說一說語音助手 ▲
在設定完成語音助手之後,即便在息屏狀態下,音樂播放狀態中,只要喊出“小藝小藝”的喚醒指令,助手依舊可以被喚醒。只是喚醒後發出任何指令,都需要使用者先解鎖螢幕。
語音識別率不錯,“小藝”的稱呼也方便使用者發聲,這一點體驗不錯。
接下來講講這坑爹的“雙擊觸控” ▲
前文樓主也有提到,FreeBuds 從第一代開始就沒有實體按鍵,取而代之的似乎觸控的操作方式。
相較於傳統的實體按鍵,觸控操作顯然科技感更強。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誤觸問題和靈敏度問題。應該說,一代產品的誤觸率還算可以接受,靈敏度也完全夠用。
但是到了第二代,觸控體驗簡直就是渣出了天際:耳機戴久了鬆了,樓主用手扶一下戴緊一點,結果音樂暫停了。停了就停了吧,咱順便雙擊重新播放就是了。結果,樓主跟個傻子似的敲啊敲,敲得自己耳朵都疼了,也無法喚醒播放操作。
當然,也並不是每次都這麼失靈,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是失靈的。而且,你根本無法總結經驗,你不知道下次失靈是什麼時候,你當然也不會知道他什麼時候又恢復正常了
實測這種觸控失靈現象僅發生在右耳,對於左耳雙擊喚醒語音助手,還是非常靈敏的。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結論:觸控失靈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品控問題。
這些都不是最坑爹的,最坑的是:你正戴著耳機聽著音樂做著手頭的事情,然後突然身體向後往椅子靠了一下,順便抬起頭想思考一下手頭上的活兒——結果音樂暫停了!
是的,他就這樣暫停了……這個時候右耳內部感測器感受到了震動,觸發了“暫停”操作
還有什麼坑爹的呢:當你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然後拿起手邊的一個橘子剝開剛吃了一瓣,音樂又TMD暫停了!
是的,他就這樣暫停了……這個時候右耳內部感測器感受到了震動,再次觸發了“暫停”操作
本來暫停了也就暫停了,咱抬手雙擊重新播放就好了,可是前文也說了,雙擊壓根不好使!怎麼辦?解鎖手機-開啟App-重新播放!
至於耳機無法控制音量這個事情,樓主就不吐槽了,這一點市面上大量產品都無法實現。但是樓主還是那句話:市場上主流產品無法實現,並不代表使用者沒有這個需求,更不代表這個功能就該被“閹割”!
說完了作為一款藍芽耳機至關重要的操控問題,我們再說說這款產品的連線穩定性問題。
這款 FreeBuds 2 Pro 在解決方案上採用了藍芽 5.0 ,單從賬面資料來說,遠遠領先市面上大部分產品(AirPods 目前藍芽還是 4.0),也可以說是誠意十足。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只要環境稍微複雜一些(工作場所),藍芽連線就會出現間歇性斷開。幸運的是,這種斷連並非規律性發生,且頻率也不算太高,尚可接受。且,樓主在家中使用並未發生斷連現象。
在視訊播放中,這款 FreeBuds 2 Pro 更是存在嚴重的延遲現象,實在是令人無法接受。
關於產品佩戴牢固性,由於這款產品採用的非入耳式設計,因此以一款普通耳塞式耳機的標準來看,它是合格的。只要不是戴著劇烈運動,掉落時不至於的。
耳塞式耳機的優勢是:佩戴耳道更加鬆快不緊繃;缺點則是相對不牢固,且隔音差,相同音量聲音小。
關於防水效能,樓主沒有需求也沒有測試。不過根據介紹,這款產品防水防塵等級達到了 IP54 級,應對日常使用場景綽綽有餘。
四、總結
※ 外觀小巧,倒角圓潤,手感好,便攜性好;
※ 連線方便,配對簡單;
※ 充電方式與時俱進,是個亮點;
※ 藍芽連線穩定性一般,複雜環境會發生斷連;
※ 視訊播放有明顯延遲;
※ 右耳觸控失靈嚴重;
※ 聲音素質中規中矩,音域開闊,久聽不累;
※ 佩戴輕鬆,長時間佩戴耳道也沒有壓力;
※ 大幅度動作及咀嚼會觸發耳機暫停操作;
※ 續航能力與市面大部分產品持平,無功無過;
※ 骨聲紋傳導的應用是個亮點,但是目前來看毫無卵用。
本文作者極果見習體驗師:天何言哉
本文由極果見習體驗師天何言哉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