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棄微軟高薪去收垃圾:拿下千萬投資 按源頭分類年營收百萬
創始人汪劍超在微軟做過5年的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
文 | 鉛筆道 記者 南鏡
汪劍超在中科院獲得碩士學位後,就順利進入微軟亞洲工程院工作,擔任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在一次赴美出差過程中,國外科學嚴謹的垃圾分類方式讓他對環保產生了興趣。這也促使他在5年之後放棄高薪工作,辭職進入環保領域,一呆就是8年。
8年時間裡,他曾獲得比爾·蓋茨夫婦的邀請,進行環保演講。如今,他一手創辦的奧北環保已獲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京東和峰瑞資本。
奧北環保總部位於成都,是一個幫助使用者進行垃圾分類的平臺。針對學校、企業等B端客戶,平臺可以提供一整套的環保教育服務,引導學生、職員參與垃圾回收;針對C端使用者,平臺在社群設回收站點,發放垃圾袋,引導使用者參與垃圾分類,使用者完成垃圾回收後,可獲得現金獎勵並提現。
目前,團隊共有20餘人。過去一年,奧北環保已有2萬名C端使用者,170多家B端客戶,平臺已實現百萬營收。
注:汪劍超承諾文中資料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按垃圾源頭分類回收
2006年,汪劍超第一次到美國的微軟總部出差。在公司餐廳用餐時,他看到一名員工用完餐後,用紙巾擦了擦嘴,然後端著餐盤向垃圾桶處走去。他沒有一次性把餐盤裡的東西倒入垃圾桶,而是慢條斯理地按飲料瓶、餐盒、紙巾、剩餘食物進行分類,依次投入不同的垃圾桶中。
他對美國人如此嚴格的垃圾分類意識感到吃驚。此後,汪劍超開始關注垃圾分類,並於2011年放棄高薪工作,辭職加入垃圾回收處理公司綠色地球任執行總裁。他為綠色地球設計開發了一套系統,能夠通過大資料方式管理垃圾回收、分類等環節。
幾年時間下來,汪劍超發現,從模式上來看,綠色地球過度依賴政府付費採購,很難真正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將垃圾分類推廣開來。於是,2017年3月,他辭職創辦了奧北環保,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幫助城市居民建立起垃圾分類自助參與體系。
在環保領域紮根多年,汪劍超深知,國內垃圾分類制度推行多年,但實際執行效果並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公眾的環保意識在增強,但目前更為缺乏的是環保常識。
因此,針對居民有意識、缺常識的問題,奧北環保採取源頭分類,要求居民嚴格按照14項標準分類可回收物。
在回收前端,考慮到成本和環保等方面原因,汪劍超沒有使用回收垃圾桶,而是使用了一種可以迴圈使用的回收袋。這種回收袋容量為96升,約是一個家庭1~2周的回收量。通過回收袋上的二維碼可以追溯來源,並通過公眾號及小程式線上工具,實現資料視覺化。
居民把分類好的回收袋交給奧北後,由平臺統一稱重並結算。在這個過程中,可回收物直接運輸到打包站,中間不設二次分揀線,以節約人工成本。
從校園尋找突破口
最初,奧北環保通過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商場、連鎖店借用場地來設定回收點和投放回收袋。但由於責任方不明確,發放與收集的回收袋經常丟失,第三方配合度不足。後來,汪劍超找到像學校、社群這樣的封閉式場景,發現它們對於垃圾分類需求更強,配合度更高。
2017年6月,川師附小找到奧北環保,希望通過平臺養成學生垃圾分類的習慣。此前,校方曾投放分類垃圾桶,引導孩子們分類回收垃圾,但因為缺乏末端回收渠道的支援,最初的回收熱情無法延續。
“孩子們會問,分好類後,為什麼來收垃圾的阿姨又把垃圾倒在一起拿走?”汪劍超解釋,因為在回收末端,還是傳統的回收渠道,這讓垃圾分類就變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
經過一番溝通,雙方決定共建垃圾分類實踐基地。
首先,奧北環保將垃圾回收袋交給校方專人管理,統一下發到每個班級,責任明確到班主任和衛生小組。接著,平臺方會對全校進行垃圾環保及分類知識傳授。最後,由校方引導學生按照平臺分類標準進行垃圾分類,並將回收物投入各班級的回收袋,奧北定期進行統一回收。
垃圾回收完成後,平臺會將資料反饋給校方,並由校方設立獎懲措施。根據資料,每個班級會有評分。若垃圾被回收到錯誤分類,平臺則會記錄,並自動傳送資訊反饋給相應老師。
“奧北環保用這種回收體系,加上環保分類知識,將環保賦能給教育。那年年底,陸續有很多學校找上門來。”汪劍超表示,這種方式深受師生喜歡。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有十幾所學校同奧北環保合作。來年3月,學校數字上升至50多家。
通過為學校這類封閉式機構提供環保解決方案,平臺陸續又同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
覆蓋2萬社群使用者
2018年開春,與學校合作的成功經歷,使得汪劍超將奧北的回收袋+站點投放模式瞄準了下個場景——社群。
區別於市場上其他同類競品,奧北環保希望篩選出有回收意識的使用者,因此平臺設立了付費會員體系。使用者需要先花10元認購一個回收袋,成為平臺會員,才能使用回收功能。
成為會員後,使用者可以線上下的回收點領取回收袋,可在平臺小程式中查詢參與流程和分類標準。使用者投放滿袋後,可憑滿袋換回新的空袋,奧北環保則會定時收運並即時反饋回收動態。
會員可在小程式上查看回收稱重和收益明細,分類回收的收益隨時可以在手機端提現。此外,經平臺檢測,若會員發生不當投遞行為,會受到一定懲罰,情況嚴重會被取消資格。
同時,奧北環保在社群設立自助投放點。該站點採用封閉式門禁,平臺會員可掃碼進入,在投放機器領取回收袋。投放點的部分硬體成本由社群承擔,平臺負責回收垃圾及後續的管控運營。
2018年5月,奧北環保在成都市高埂鎮新區開設“垃圾銀行”站點。運營半年後,站點已回收上萬斤垃圾。
商業模式上,奧北環保一方面通過服務企業、學校這類封閉式機構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另一方面,在社群這類開放市場景中,面向C端,通過減少再生資源回收的中間環節賺取差價。
過去一年,奧北環保積累了2萬名C端使用者,已實現百萬營收。目前,平臺已同170多家B端使用者建立合作關係。今年1月,團隊已獲京東、峰瑞資本數千萬元融資。
談及未來,汪劍超表示,他不追求盲目擴張,而是希望先運營好已有的企業客戶,並紮實建設回收渠道,建立更多投放點位,進一步吸引更多的C端使用者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