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團的支流,大眾點評難逃摩拜的命運
大眾點評這一大眾熟悉的品牌即將迎來變數:如摩拜單車被收購後更名為“美團單車”一樣,大眾點評將被改名或被直接放棄。

大眾點評早已深入人心
大眾點評創立於2003年,定位於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是一款綜合實力極強的點評性APP。主要為使用者提供商戶資訊、消費點評及消費優惠等資訊服務,從而為廣大消費者精準提供美食推薦和商家推薦,深受使用者喜愛。經歷十餘年的發展,大眾點評已經成為人們在城市間穿梭生活的趁手工具。每每想要出去吃飯或外出遊玩都必須要上大眾點評看一看某某餐廳的評價好與不好。
前段時間大眾點評更是突躍成為脫單神器。“撩漢,真是有趣的益智遊戲。”七夕當天,黎黎(化名)的微博如此寫道,配圖正是某網紅酒店的打卡圖片。但幾個月前,黎黎還在為如何搞定王教練焦頭爛額。直到黎黎無意中在大眾點評健身房評論區,發現了王先生這個內部託。黎黎認真偷窺了王先生的主頁,發現王先生愛吃海鮮,喜歡拍照,經常去固定的酒吧,攻略裡mark了三個尚未打卡的店鋪。瞭解了王先生愛好之後,黎黎切中其口味,邀請他去了中意的某店。王先生立刻引為知己,落入“陷阱”,最終貢獻了自我。隨著大眾點評使用者的增多,它的作用已經不再單一,從點評到社交過度自然,大眾點評已經成為大眾的日常必需品。
2月份,騰訊與大眾點評宣佈戰略合作,騰訊投資佔大眾點評20%股份,大眾點評同時獲得了微信、QQ等產品的入口整合的機會。跟騰訊系產品微信、QQ的對接使大眾點評已經在微信中取得了“吃喝玩樂”的入口,在朋友圈的分享也實現了POI的打通,在手機QQ端也在進行各種展示、社交分享類的應用開發。
大眾點評逐步成為流量吸收巨頭,給商戶帶來了更多的流量,這樣的大眾點評有足夠的優勢為美團提供優質資料。
大眾點評面臨合併危機
近日,大眾點評或將消失的訊息頻出,業界人士猜測不一。熱搜頻上,絕非空穴來風。據美團內部人士透露,該訊息是王慧文在開會時親口說的。一名在職員工和一名已離職員工已分別向記者確認了該訊息。
或許是因為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之後被整合進美團App的原因,引發外界猜測,大眾點評將會淪為和摩拜的命運一樣被合併。在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階副總裁王慧文釋出內部信,宣佈摩拜已全面接入美團APP,摩拜單車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由他本人兼任事業部總經理。王慧文在內部信中表示,目前美團APP和摩拜APP均支援掃碼騎車,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據瞭解,使用者現在開啟美團APP,點選右上角“+”,選擇“掃一掃”或者“騎單車”,就可以使用摩拜單車服務。

同樣是被美團收購的大眾點評,它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共同宣佈達成戰略合作併成立新公司美團大眾點評。合併後雙方人員架構保留原樣,依舊是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大眾點評CEO張濤和美團CEO王興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重大決策將在聯席CEO和董事會層面完成,新公司估值超150億美元,此次交易得到阿里巴巴、騰訊、紅杉等雙方股東的大力支援,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雙方的獨家財務顧問。
由2014年至今,國內網際網路行業或與實體零售業之間的合作案例,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以萬達、騰訊、百度百億炮製“萬百騰”為起點,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京東與永輝超市,阿里與蘇寧交叉持股,上演了多起“和親”案。而上述案例雖當事主體、事件內容不同,卻描述了同一個現實:中國不缺電商老大,更不缺實體零售業老大,唯獨缺少了新型O2O模式(線上+線下)的老大。美團與大眾點評的聯合,也是建立在O2O的階段性特徵上的,為了更好的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統一,為美團的發展開闢更加寬廣的道路,同時使大眾點評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這一陣容可以說是強強聯合。
總而言之,聯合就是為了更好的商業發展,能不能算得上強強聯合關鍵還是要看盈利值。對此,投資人提出了日活量達六千萬的目標。然而2018年Q3的財報顯示,美團的年度交易使用者數為3.823億,年度活躍商家使用者數為五百五十萬,這一數目並沒有達到投資人的目標。

據離2015年美團收購大眾點評已經過去三年半的時間,而上市以來美團的盈利壓力顯而易見,這樣一來大眾點評很有可能如其他被收購的公司那樣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更何況被收購的品牌難以長久保持是商業常態。介面新聞記者瞭解,為了提高DAU,所有美團的產品將整合進一個App中,將點評抽乾。其中包括點評的資料輸入、關係鏈輸入和流量輸入。具體來講,點評最核心的資產——UGC內容評論將在美團端展示;外賣、酒旅等流量全部輸送給美團。此外,點評最賺錢的專案,比如商家推薦、排序、收費商家的UI等,都將被美團拿走。
由此看來,美團若是承受不住DAU的壓力,採取融資手段,大眾點評勢必會成為歷史。
美團迴應:大眾點評會一直是一個獨立的App
就大眾點評會被合併這一訊息,美團迴應稱,大眾點評會一直是個獨立App,不存在合併進美團App的可能性。大眾點評成立15年來,受到廣大使用者的喜愛和支援,我們不忘初心,堅守陪伴。
在此之前就有人分析稱,當前大眾點評是美團點評重要的支撐板塊,不僅掌握大量的使用者評論內容,還有很多商戶的資料,且很多餐飲商戶已經把大眾點評作為日常經營必須的平臺,其中很多商戶甚至將大眾點評顯示的評分作為門店員工的KPI考核依據,可見大眾點評是美團點評未來資料變現的重要來源,因此美團點評吸收大眾點評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我想,這應該也是美團決定不合並大眾點評的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仍擺脫不了為美團輸血的命運,但“大眾點評”品牌不會消失,這一點就足夠讓吃貨們欣慰了。正如開莉所言,大眾點評成立15年來,受到廣大使用者的喜愛和支援,我們不忘初心,堅守陪伴。作為吃貨也希望一直有“大眾點評”的陪伴
美團若將大眾點評並進一個App確不是明智之舉。O2O領域的競爭還處於激烈狀態,如何將大眾點評的上游流量和下游服務在美團的業務中極致發揮,擴大平臺優勢,資源優勢互補才是美團當下應該考慮的重中之重,也是美團提高DAU的關鍵點。美團和大眾點評的發展還需靜看它們下一步的動作。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