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份網際網路財報明證:2018危機擠掉的是泡沫,而不是需求
文章轉自公眾號:丁道師(ID:dingdaoshi),作者:丁道師
有時候危機是好事,倒逼了行業的優勝劣汰!
昨天晚上,臨睡前和一位媒體朋友討論了一個話題,怎麼看“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 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這句話近期很火,由王興等人提出來後,早前就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的確,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中國經濟乃至網際網路經濟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我們的GDP增幅降到近年新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也創下新低,甚至公開的資料也顯示國內包括汽車、手機、空調等在內的消費品出貨出現了負增長。與此同時,我們已經和實體經濟息息相關的網際網路企業裁員潮襲來,包括BAT之內的巨頭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多家企業縮減了業務規模,共享經濟、智慧硬體、區塊鏈等風口上的大批企業倒閉。
然而,就此可以判定最好的時間已經過去,最壞的時間已經來了嗎?我看未必!在昨天晚上的交流中,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所謂經濟危機,擠壓掉的其實是泡沫,而不是需求!

按此推倒,過去一年我們嚴峻的大環境,客觀的淨化了我們的市場,把假冒偽劣、弄虛作假、競爭力弱的企業大量的排除出市場之外,反而給我們真正用心做產品、做研發、做服務的企業留下了更好的生存空間,留下了更好的消費使用者。
透過58京東蘇寧網易四份財報 佐證論述
我的以上論述當然不是我的主觀判斷,支撐這個論述的證據在於近期所釋放出來的一些核心資料。這些資料中,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大網際網路企業的最新財報,因為相比其他資料,比如安裝量、閱讀量、粉絲量、評價,在網際網路行業的資料中,公開的財報算最真實的了。
透過近期密集釋出的財報,我們不難看出,出現了很明顯的兩極分化,那些“好”的企業,營收紛紛逆勢上漲,而那些“不好”的企業,營收增幅低於市場的平均增幅,甚至不少出現了倒退。
在這其中,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58京東蘇寧網易四家公司的年報,這四家我之前已經分析過多次的好公司,普遍的逆勢增長,抵擋了經濟下行壓力的同時,取得了業務量和技術體系的雙向突破。
四家中,首先發財報的是網易,2019年2月21日,網易發的財報顯示2018全年,網易淨收入為671.56億元(約97.68億美元),2017年淨收入為541.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這一年網易構成網易核心的遊戲和電商兩個板塊,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但網易一方面通過精細化的運營,一方面精益研發嚴控品質,還是實現了不錯的增長,雖然這個增長犧牲了利潤,但相比同行,已然有了在2019年繼續穩健前行的籌碼。
2月27日,蘇寧釋出了財報,顯示蘇寧易購2018年營業收入為2453.11億元,同比增長30.53%。這個增幅對於蘇寧的體量來說很難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寧的“智慧零售”和“萬店戰略”取得了初步的進展。2018年我們看到了太多的關店潮,而蘇寧卻開啟了比往年更快的“開店潮”,這也從側面佐證了我經常提到的“經濟危機的優勝劣汰規則之下,競爭力不強的企業被排除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反而愈來愈強,比之前更強”,這正如同巴菲特的名言一樣:市場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京東和蘇寧是一對歡喜冤家,兩家企業互相競爭多年,很多人認為二者是一種此消彼從的關係。蘇寧財報好看的同時,京東的財報一定不好看。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在蘇寧釋出財報的第二天,也就是2019年2月28日,京東也釋出了財報,同樣非常亮眼。京東的財報顯示,京東2018全年淨營收4620億元,全年GMV近1.7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0%。
蘇寧和京東這對友商,誰也沒有擠壓誰的生存空間且能夠同步高速發展,這說明了我們目前的消費市場信心還在,只要企業靠譜,完全可以同時容納多家發展,並且都活的很好。反之,通俗的來講,如果企業都很爛,消費者再多,一家都活不下來。
或許有人說會說,上述三家企業都是“和實體經濟競爭”的網際網路企業,他們的發展在於擠壓了甚至剝削了實體經濟。對此我當然不認同,但今天篇幅有限,我不就這個問題做反駁。我來說另外一個企業,58同城。這家企業大家都認可它是直接和廣大的實體經濟企業相關的(備註:58提供的分類資訊,囊括了幾百個實體行業),它靠給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賺取佣金和廣告來存活,他好的話實體經濟也好,我上文的論述就更充分一些。
正好,今天早晨(2019年3月1日),58釋出了財報,財報顯示58同城2018年總營收為人民幣131.378億元(約合19.142億美元),較2017年的人民幣100.688億元增長30.5%。58同城能夠在所謂的2018年經濟危機之年實現大幅度增長,其實也說明了我們的實體經濟也在發展,甚至也在優勝劣汰。
危機利大於弊 短期陣痛過後泡沫被擠壓
拆文解字,“危機”這兩個字,本來就是“危”和“機”組成的。按照矛盾論的一般原則來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方面,也一定有壞的一方面,有壞的一方面,也必然有好的一方面。
2018年的經濟走勢,讓我們只看到或者只關心到了壞的一方面,卻忽視了好的一方面,忽視了陣痛過後我們得到了哪些“好處”。
前文說過擠壓掉的其實是泡沫,而不是需求,更不是創新。那麼經歷的2018年的經濟危機(優勝劣汰)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剛剛過去的2018年,也是中國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在5G方面,華為(5G標準、專利、基站等)、聯想(號稱推出全球首款5G手機)等陸續取得突破;晶片方面, 中國產的麒麟980晶片各項指標位居全球領先;電子商務方面,繼續中高速增長,包括京東和蘇寧無人重卡汽車等在內的黑科技紛紛落地,領跑全球......
當然無論如何,2018年的經濟下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它一定程度上來說會給我們的優秀企業帶來短期陣痛,收入、利潤、士氣等等被影響、被打擊。但我們所有有志於做好企業的企業家,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短期的陣痛是擠壓泡沫必經的一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市場環境的淨化。
換句話說,不想經歷陣痛,不想遭受損失,就希望市場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健康發展的新階段,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馬太效應 第四方巨頭平臺時代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昨日晚上,和我探討的那位媒體人,最後用一個詞總結了這場浩浩蕩蕩的所謂經濟危機過後,所呈現的局面。她說的詞彙是什麼呢?沒錯,就是“馬太效應”。
我深以為然,中國(當然,美國、日本、歐洲也是如此)網際網路未來逐鹿者是誰?我還是那句話老話,在我看來,還是哪些頂級的BAT京東蘇寧TMD級的巨頭公司,他們利用其龐大的平臺能力和運營能力,能夠最大化的整合行業資源,擁有產業鏈的最頂端的話語權和解釋權。當然,行業也只有讓巨頭們來作為主要的參與方,才能儘可能的健康發展,而不僅僅是高速發展。
是的,巨頭主導的時代已經來臨。當然我這裡說的巨頭主導,不是指巨頭通吃或者巨頭壟斷,這樣的話與我們的“雙創”理念會違背。而是指的巨頭做為一個主導平臺,無數的第三方中小企業參與,共同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這麼一個格局,也就是我的重點課題分析過的:第四方平臺時代!
第四方平臺的理念我之前闡述過多次,在實施第四方平臺戰略後,越來越多的服務和應用不需要阿里騰訊這種巨頭來研發提供。未來阿里騰訊這種巨頭應對新的發展,所需要做的就是應用資訊化的手段,通過第四方平臺來統籌無數的第三方服務,間接的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價值。
快速發展期已過 高速發展轉到高效發展
以前我們總是鼓勵高速增長,不管是資本市場還是媒體業界,評判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的價值主要在於其發展速度,而非發展質量。因為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帶動更多產業參與進來,助推社會向前發展。
這兩年,經濟過快發展的後遺症一步步開始凸顯出來,直到2018年全面爆發。我們應該清醒到,經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經濟發展,很多時候爆發增長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個增長與儲備是不相符的,換句話說增長消耗了過多的準備,造成了供給缺位,擠壓了行業運力。
2018年經歷的經濟危機,讓我們的行業被動的由高速發展轉為中低速發展,反而是一種好事。
快速增長和爆發式增長沒有了,大家自然開始思考高效增長的問題,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和邏輯,也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則,無需從行政層面做太多幹預。
高速發展轉到高效發展,是2019年乃至後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基本面。任何企業,哪怕是巨頭型企業,還如果抱著高速發展,而忽略高效發展的話,那麼一定會重蹈2018年ofo敗局式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