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圈“養豬論”出爐:做投資跟養豬一樣,但我們不能催肥
經歷了2018年的大浪洗牌後,創投圈又一次齊聚三亞。
去年此時幣圈正火,不少VC/PE投身戰鬥,但一年時間過去,大部分專案“安息了”;去年寒冬情緒蔓延,如今“豬年”開年,創投圈重新充滿希望,開始新的征程。正如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所言:“在三亞很多人看不到大海,只知道戰鬥。”
2019年3月1日,投資界百人論壇在三亞舉辦,會上創投圈“養豬論”出爐——VC/PE行業和養豬一樣,把小豬養大賣一個好價錢,區別是養豬行業用飼料催肥快速長大,而投資人要按照自然規律養專案,不能催肥。
2019年,焦慮已漸漸遠去,VC/PE拾起信心,準備好重新出發。
忘掉2018年,“我們已經開始不再焦慮了”
剛過去的2018年,VC/PE們各有各的苦,但也各有各的喜。
元禾厚望成長基金創始合夥人、厚望投資董事長曾之傑感慨:“2018年我見到的企業家沒有一個好過的,幾百億上千億的身價卻連幾千萬現金拿不出來。”這或許是對於整個企業家群體有著巨大打擊的一年,也許十年後、幾十年後,歷史會銘記這段日子。
對於創投行業,募資難首當其衝。“我們有一個基金花了很大精力才勉勉強強募到20億,這跟2017年募資經歷完全不一樣。”曾之傑說,這麼多年我覺得都沒有像去年這樣,天天坐過山車。
而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甘劍平回憶,2018年前半年,大家非常激進踴躍地投資,然而到了下半年市場突然迎來大轉變,到了年底幾乎進入了冰凍狀態。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對此感觸良多,“2018年屬於大起大落水深火熱的一年,很有意思”。他分析,第一個是外部的環境波動比較大;第二則是隨著境外二級市場視窗開放,大量的公司跑去香港、美國IPO。與此同時,這個過程當中湧現了類似於區塊鏈這樣的風口,攪動整個市場。
回顧2018年,清控銀杏創始合夥人、董事長羅茁總結為:冰火兩重天。“去年兩會的時候,市場熱切期待獨角獸,這讓我很困惑,我們整個行業都沒有投出那麼多獨角獸,我看有些獨角獸也是偽獨角獸。”
不過,拋開過去一年募資難、創業難的悲觀情緒,也有不少創投企業展現出了樂觀心態。國中創投首席合夥人、CEO施安平指出:“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已經首秀、中美貿易談判接近收官……面對如此的新形勢,我們已經開始不再焦慮了。”
VC/PE行業和養豬一樣
如何面對接下來的2019?眾多VC/PE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策略:
首先,按部就班,保持自己的節奏。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認為,不管大環境的冷熱,投資機構首先要把已經投資的企業管理好,其次按照既定節奏在行業之間進行傾斜。
其次,把子彈聚焦。對於君聯來說,接下來的一年仍舊會在技術類、提高效率的專案上多進行投入,而需要流量驅動的2C且偏整合紅利的專案,需要多加謹慎。
第三,募資“靠邊站”,退出和管理放在投資之前。清控銀杏創始合夥人、董事長羅茁介紹,科創板是他近期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在此尋找退出機會。“去年我們投資了超過10億的資金,今年期望值少一點。”
很多VC/PE透露,其實大家手裡還有子彈,就算2018年沒有募到,2017年也還有投剩下的。然而,相對於過去十年來網際網路的高速增長,企業模式創新進入了相對低潮期,近期很難看到大的突破。
相反,一些養殖、飼料等傳統行業正在迎來新的突破。“我們曾經九死一生投資了一個將近十年的養殖企業,當時覺得可以出得來就不錯了,結果發現是我們市值最高的一家公司。”李家慶調侃,VC/PE行業甚至不如養殖行業,很多養豬的公司市值都在一兩千億,並且有四五百億的漲幅。曾之傑也花費很多時間關注了飼料行業,他認為新希望一家獨大的形勢已經是過去式,行業內已經有很多企業成長了起來。
回到投資行業,施安平認為:VC/PE行業和養豬一樣,把小豬養大賣一個好價錢,區別是養豬行業用飼料催肥快速長大,而投資人要按照自然規律養專案,不能催肥。做投資一定要耐得住時間的打磨。
VC/PE談科創板:
“儘量讓市場去決定誰可以上市,誰不可以上市”
科創板,註定會成為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里程碑式的事件。過去幾個月,鮮少聽到創投行業發出關於科創板的聲音,那麼大家有哪些話想說?
對此,曾之傑直言,從科創板目前的人氣來說,五十萬的門檻沒有必要設立。他認為,科創板還是得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如果還是恢復老一套,相關部門決定哪個企業能上不能上,那這個事情恐怕又麻煩了。
而羅茁表示,科創板最重要的話題還是註冊制,真的希望資本市場發生一些變化。對於科創板,創投機構如果有機會可以抓住還是要抓住,但說實話第一波比較難,不過相信到了明年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時間視窗。
李家慶透露,君聯資本內部很早就跟券商建立了各種科創板的交流群,一直以一個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不過,他提醒,大家還是需要用相對比較平和的心態看待科創板,“目前外界似乎認為靠機制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彷彿推出科創板之後整個國家創新科技就能夠煥然一新”。李家慶說,VC/PE機構能夠搶第一波當然要搶,但沒有必要專門為科創板制定一些具體的系統性打法。
科創板將在上交所落地,一舉一動都被上海VC/PE圈看在眼裡。“我們最近也在研究科創板的相關規則,感覺很複雜。”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甘劍平表示,自己是一個堅定的自由市場經濟信仰者,對於科創板,希望儘量讓市場去決定誰可以上市誰不可以上市。
在甘劍平看來,創新和科技的發展往往就是一個混亂的、無序的過程。美國納斯達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上面什麼公司都有,既有微軟、蘋果,也有很多市值可能只有幾百萬美金的公司,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上來了,上來之後好的公司就繼續發展,不好的就被市場淘汰。
“我認為,如果科創板要作為一個真正的創新源泉,就是要允許它野蠻成長,通過我們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判斷,用真金白銀選擇優秀的公司,進行篩選。正如優秀的半導體企業是通過競爭勝出的,而不是通過溫室培養出來。”
因此,甘劍平建議,科創板要讓市場做決定,儘量把門檻提高,尤其在市值這方面,“市值是檢驗一家企業價值的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蘋果就是一個接近萬億市值的公司,其他公司再好也不過幾百億”。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創投君,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903/4409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