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羅軍卸任 途家進入攜程時代
[摘要] 2月26日,途家釋出內部信稱,途家創始人羅軍卸任途家集團CEO,繼續擔任斯維登集團CEO(途家線下業務)及途家董事。原途家集團COO楊昌樂將接替羅軍,成為新任CEO。

時代週報特約記者 曾憲天 發自廣州
國內最大的非標住宿平臺途家迎來了新CEO。
2月26日,途家釋出內部信稱,途家創始人羅軍卸任途家集團CEO,繼續擔任斯維登集團CEO(途家線下業務)及途家董事。原途家集團COO楊昌樂將接替羅軍,成為新任CEO。
值得注意的是,該內部信以攜程集團董事長樑建章的名義釋出,而途家新上任的CEO楊昌樂在2016年“空降”途家COO一職前,有著一份攜程系高管的履歷:2010年加入攜程集團,歷任去哪兒網高階總監,去哪兒無線事業部產品副總裁,去哪兒集團高階副總裁等職位。
有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通過資本手段將對手或同業納入自身體系,是攜程較為擅長的手段,對於途家來說自然也無例外。而近年來隨著攜程系資本的不斷注入,外界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創始人羅軍也逐步失去對途家的控制權。而如今的換帥,或許正代表著途家全面進入了“攜程時代 ”。
攜程重要戰略子公司
途家與攜程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
從業務上來看,2011年12月途家網正式上線,之後僅僅過了一週,途家便與攜程達成戰略合作。2014年1月,攜程途家公寓頻道上線,2016年10月,途家正式宣佈併購攜程、去哪兒旗下公寓民宿業務,攜程和去哪兒的公寓民宿頻道入口、團隊和整體業務併入途家。也正是此時,攜程系高管楊昌樂出任途家COO。
2017年7月,途家與攜程系中的藝龍打通庫存,以此實現接入攜程和微信兩大流量體系。
2018年12月,途家網與攜程戰略投資的旅悅集團(孵化於去哪兒)達成戰略合作,不僅與旅悅“花築”系列酒店實現品牌直連,未來還將合力拓展海外市場。
在資本層面,途家與攜程依然聯絡緊密。據瞭解,攜程曾在2012年10月、2013年2月、2014年6月三次入股途家,金額分別是1460萬美元、3670萬美元和7500萬美元。2015年6月攜程再次入股途家,不過此次交易未披露具體金額。2017年10月,攜程參與領投途家3億美元的E輪融資。
可見,儘管攜程早在2015年就對外公告稱在途家不再擁有控股地位,同時途家引入新的股東和資本方,使得攜程的持股比例有所稀釋,但仍不可否認攜程與途家日益緊密的關聯關係。
另一方面,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線上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攜程通過成立高階連鎖酒店品牌“麗呈”,以及投資精品酒店品牌“花築”等一系列舉措,表明了其對於住宿業的佈局意圖和期望,這也讓途家在攜程體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而在多次入股後,從資本層面來說,途家已經可以算作完全服從攜程戰略的子公司了。出於配合攜程這位大股東業務戰略的考慮,途家替換CEO的舉措並非難以理解。
他也表示,未來途家將是進一步承載攜程非標住宿領域的重要戰略模組。
這一點,其實早在2017年7月便有所顯現。當時已卸任攜程CEO半年有餘的樑建章,罕見地出席活動為途家站臺。
“共享住宿會未來會成為攜程住宿產品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彼時樑建章表示,正如攜程交通業務中機票、火車票、專車、租車、接送機等多元化發展一樣,住宿業務品類的豐富度也應該得到提升,攜程與途家共同發展的共享住宿業務便是不錯的補充。
如今看來,不變的是攜程對於途家的重視,而當時以途家創始人兼CEO身份坐在一旁笑容滿面的羅軍,現在已然不在其位。
要規模也要利潤
在外界看來,創始人的出局,似乎並不是那麼突然。
有行業媒體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從楊昌樂出任途家COO後,羅軍便逐漸不再以途家創始人兼CEO的身份對外出席活動,而更多地是代表以途家線下業務為基礎的斯維登集團。
與此同時,該行業媒體人也表示,在楊昌樂代表途家對外發聲的各種場合,途家方面似乎更為“避諱”談及與羅軍相關的話題。羅軍作為創始人被“架空”等相關傳言也不脛而走,這也算是側面為如今的換帥做了預示,所以行業中並未對此感到突兀與震驚。
“作為中國非標住宿領域的領軍人物,羅軍未來繼續領軍斯維登,也同樣值得期待。”楊彥鋒認為,在一手將途家帶領到行業領先的地位後,在斯維登開拓線下業務的另一片天地,對於羅軍來說或許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最好的安排”觀點之外,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對時代週報記者道出了一個更為“合理”的分析版本。
該人士表示,回看2015年11月,由於途家經過新一輪融資,攜程不再具有控股地位,攜程在第三季度財報中將途家從主營業務中剝離。
當時財報顯示,攜程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24億元,較2014年同期暴增了10倍。這也意味著,當時途家的虧損規模已經達到能夠侵蝕掉攜程大部分利潤的地步。
“其實即便到了現在,途家仍然在強調規模,而非利潤。”該投資人表示,從途家近日釋出的內部信中可以看到,途家更多透露的是2017年集團交易流水比 2016 年增長了 5 倍, 2018 年比 2017 年增長 3 倍這樣的資料,避開了盈利狀況。
其實這也是國內網際網路市場的通病。在人口紅利的基礎上,通過資本補貼做規模並不難,但是一旦停止“燒錢”,使用者消失得非常快。這也導致諸多網際網路公司陷入只有規模,沒有利潤的窘境,顯然途家也不例外。
“在創始團隊無法控制虧損,又很難拿規模資料找到後續資本方的時候,大股東親自上陣也不失為一種辦法。”該投資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途家換帥後將會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週期。
具體來看,隨著“嫡系部隊”的接手,攜程或將先從止損入手,控制以及縮小虧損規模,然後通過業務整合、資源支援、流量引入等手段,提振途家業績的同時擴大盈利水平。畢竟,盈利能力一直是攜程引以為傲的基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