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大眾消費和娛樂方式的今天,影評人到底還能扮演什麼角色?
《奇葩說》這樣的辯論類綜藝可以火,那麼一檔影評類的節目呢?我們今天就來關注這樣一檔影評類節目,關注它的一期特別節目所探討的影評人價值問題。
這檔節目叫《今日影評》,定位為電影文化評論類欄目,2016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單位電影頻道推出,至今已經播出了500多期,今年推出了兩季頗有影響力的《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特別節目,有越來越火的趨勢。

這檔擁有官方媒體背景的影評類欄目,趕在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出現,時機非常微妙,某種程度上它承擔了官方希望構建具有公信力的影評環境,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初衷和期盼。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上,欄目組錄製了一組特別節目,在其主辦的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主題論壇上,為期兩天設計了多個與行業息息相關的議題,其中一個子話題就是”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這個話題中,《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特別邀請了9位由影評人、學者、電影產業媒體人和導演組成的嘉賓團,進行了一番有意義的探討。

影評人批評電影的尺度如何把握?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國電影實現了由計劃時代逐漸向市場經濟的成功轉型,但電影評論卻沒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變化。還記得30年前張藝謀帶著西影廠拍攝的《紅高粱》斬獲柏林金熊獎時,圍繞《紅高粱》到底是彰顯了人性解放還是醜化了中國人,在媒體和評論界掀起了一番討論潮,那時的評論可以深刻地影響和左右電影的創作和發展。
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雖然有時光網、豆瓣等電影迷影網站的出現,在國內培養起來了濃厚的電影文化,但電影評論再也沒有扮演之前那麼重要的角色,現在的電影評論更多地呈現大眾化的特色,並沒有出現有影響力的職業文藝評論家和影評人。
反觀好萊塢,其實影評人也經歷了一個黃金時代之後又衰落的過程,寶琳·凱爾、羅傑伊伯特等著名的影評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聲譽,他們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有時甚至會左右它的票房,羅傑伊伯特為此還獲得過普利策批評獎。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新的大片時代令電影投資越來越大,廣告營銷開始取代傳統影評成為對觀眾起決定影響的手段,影評人的影響力走上了下坡路,之後網際網路又開始興起,對大眾擁有影響力的媒介從傳統報紙、雜誌向多元渠道轉移,再沒出現像羅傑伊伯特這種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影評人。
在電影作為大眾消費和娛樂方式的今天,是否還需要影評人,影評人應該怎麼開展評論,評論的尺度應該如何把握,9位由影評人、學者、電影產業媒體人和導演組成的嘉賓團,是怎麼看的呢。
在這檔節目中,為了更方便地呈現觀點,9位嘉賓中,由《二十二》導演郭柯擔任觀點嘉賓,娛樂資本論創始人鄭道森、影評人賽人和譚飛一起組成今日隊,影評人藤井樹、周黎明還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組成影評隊,以一種兩方持不同觀點,分別以“有話直說”、“脣槍舌劍”、“今日觀點”三部分討論的形式展開,北京大學教授李道新、著名電影理論家賈磊磊擔任產業觀察員。
實際上,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不乏小眾影片因為影評人的安利而成功的案例,紀錄片《二十二》就是因為評論界的高評價,引發大眾自來水而收穫了上億票房,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現在影評依然還能發揮巨大的能量。但對於影評人是否應該狠批電影這個問題,導演郭柯表示“我是接受狠批的,一部電影應允許批評。”不過他認為,針對其他人的影片,要不要狠批,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一個導演拍出來的片子導向有問題,影響了現在年輕人的三觀,我覺得要狠批,但是如果導演創作上生疏了一點,片子是正向的,我覺得應該手下留情一點。”
而影評人賽人一如既往地態度鮮明,“我不喜歡的電影,就要狠批,我不代表別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影評人譚飛熱烈呼應了這一態度,“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跟導演要不要認真拍電影一樣,是理所應當的責任。”
與此相對應的,影評人藤井樹表現的比較溫和,“真正的爛片,你不如漠視它,不去談論它,可能是對它最好的歸宿,只有真正好的電影,影評人才有責任不遺餘力地推廣它,讓觀眾認識到它好在哪裡。”復旦大學教授楊俊蕾抬出了理性的大旗來支援藤井樹,她說,“沒有理性的批評就不是正義的批評。”
娛樂資本論創始人、資深媒體人鄭道森認為,討論這個話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影評人,一個是狠批,在他看來,影評人指的是對電影有自己的觀點,更懂得專業知識,更懂得電影產業規律的人,尤其現在這個全民都可以發表意見的時代,整個輿論場都瀰漫著普通觀眾的觀點,影評人的觀點就顯得尤為可貴,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一定要想什麼就說什麼,而不是顧及跟片方的關係。”他最後以一個新媒體人的經驗補充道,在新媒體上,模稜兩可的觀點是很難傳播的。
資深影評人週黎明對於是否應該狠批,有著非常多的考量,他說,在使用這個權利時,尤其是專業影評人,更應該慎重,如果使用不當,對自己的品牌會有影響。他認為,評論時有多個維度要考量,比如它跟海外的同類影片比如何,如果是一個新導演,可能就不應用電影大師的標準來衡量,其他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影片的製作成本,預算大小等等。
而兩位產業觀察員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李道新教授認為,作為專業影評人不能狠批電影,他說,影評人是有使命的,所以我們要在同情、瞭解和學習的過程中,搭建與觀眾之間的平臺,搭建制片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他指出,無論態度溫和還是凶狠,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我們要懂得電影,懂得創作,懂得承擔使命和責任。同時,他特別鮮明的主張,無論要不要狠批,都要建立一個標準,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批。
而另一位觀察員賈磊磊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總結了3組關鍵字原則, 狠批應該是尖銳的,但不能是尖酸的,可以深刻,但不應該刻薄,可以直接,但不是亂講。 同時他提醒道,評價不能由著自己的個人好惡來,“因為喜歡是一個趣味判斷,趣味沒有是非,如果我們都以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一部電影作為標準去狠批一部電影,那就意味著我們沒有標準,因為所有標準都是從我們個人的感受和趣味出發的,你個人的趣味不能等同於藝術的評價標準。”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