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屬於你自己個人知識體系1.0
感到最無助無力的時候,
才是你真正覺醒的時候。
——《悟空傳》
那就趁無力時,讓自己覺醒吧。
通過搭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拋開你那無用的知識焦慮和無用的碎片化閱讀。
****

image
****
一
為什麼要搭建個人的知識體系?
為了有得選擇,而選擇會改變人生。
1.知識體系的構建廣度決定著選擇權。越廣,選擇餘地越多,選擇時可做比較也越多。
報考大學,因為家族親朋老師的知識不足,大家都是洞井觀天,讓自己主動遮蔽了大量選擇權。
出來找工作時,選擇什麼行業,什麼崗位,又很大的決定了你現在是什麼樣。
往前一步是黃昏,退後一步是人生。早期每一步小的選擇,都是人生的分支,選擇不好,方向不對,時間越長,要拐過來的難度越大。
我報學農業生物,剛剛工作出來做農業技術相關工作 1800元一個月,忙季一週三次以上脫鞋下田,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干就是三年,中間因接觸產品經理知識,得以轉型,進入網際網路,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2.知識體系的構建深度決定了也決定著選擇權;越深,選擇權越大,自已擁有主動權就越大。
“在每個時刻,所有節點有同樣的機會被連線,結果導致那些先加入的節點擁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這樣的節點擁有最長的時間來收集連結。”——《連結》
當我進入網際網路產品經理2年後,發現崗位即將飽和,於是選擇更深一步的資料,最終脫開於眾多PM們的競爭,自己可選擇餘地更多。
3.構建知識體系時間決定著選擇權。越早,可供選擇的多,被選擇的可以性也越大。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
要是你早10年在一線城市買了房,早5年選擇做PM,早3年買了比特幣......
說簡單點,要是我10年前練好吉它,至少現在也有門像樣的愛好,但是我現在不練好,10年後的自己還是會想,2019年怎麼沒好好練好。所以現在和我一起健身、一起學習,餘生還有幾十年,一切還來得及。
4.構建知識體系的質量決定著選擇權。越高,選擇權越大,輸入整理決定輸出。
但質量的提升,要靠PDCA,要靠迭代,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覺得自己終於準備好了再行動,那時恐怕時間無多,沒多少改變的機會了。所以我從1.0版本做起,一步步通過實踐、試錯、整理、優化。
5.你的知識體系決定了你自己是誰。
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會呼叫知識體系從而做出選擇,我們的每一次選擇構成了現在的自己。構建不斷迭代的知識體系意味著將自己的知識體系明確化,看透自己的優缺點,強化自己好的部分,優化自己不好的部分。
擁有良好的知識體系意味著你不再過著不懂選擇,不想選擇的混沌的生活。最直接的一點,你不在無效的碎片化閱讀,外界給你推什麼你就看什麼,你會圍繞自己的需求去有意識的收集你要的資訊,化被動為主動。
二
什麼是個人知識體系?
1.什麼是知識?
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柏拉圖
2.什麼是知識體系?
我所認識的知識體系是同類相關標準知識的集合,它是有不同廣度和深度的。
3.什麼是個人的知識體系?
知識對目前的人類來說無窮盡的(未來會有云同步儲存和極速處理輔助大腦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知識體系的整理做優先順序的判斷,優先處理最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資訊,構建符合自己個人的知識體系。我做的可能會和大家有重疊,但不經思考整理的肯定不會是最適合自己的。

image
4.什麼是知識體系的演化?
知識體系不是現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們生活的經歷、處理問題中的積累慢慢演化形成的。

image
4.1 閱歷
閱歷就是資訊和資料。
一手閱歷:走萬里路,經歷人世百態。
二手閱歷:閱萬卷書(網頁等資訊),看他人走萬里路,經歷人世百態。
師朋交流:和朋友溝通,向老師學習,瞭解更多路徑和試錯經驗,有一個好的老師,你想了解的知識,說不定他早已看過這些書、走過這些路,他把消化好的告訴你,等於你也看了那麼多書,幫你過濾了岔路。
4.2 認識
認識就是有意識的從閱歷中提取資訊,記錄在大腦裡。若你出去旅遊只是下車拍照、上車睡覺,回到家裡啥都不知道,這算不上認知,看書也一樣,這些認識都停留在記憶體的層面,關機一次,啥都忘了,要想辦法從記憶體裡存到硬碟。
4.3 認知
認知在過程上是就是把記憶體的資訊存進硬碟。
認知是認識並實踐,從實踐中驗證過,最後認同它,並讓它成為自己的行為指導的知識。比如騎自行車,在沒有學之前,聽過很多人說要給它一個動力保持平衡以及往前走,就可以了,你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但是直到你實踐跌倒了很多次,你才深刻認同大家所說的,原來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隨便腳用力向前就可以保持平衡走了,中間有大量的力量平衡的細節,他們都沒告訴我們。

image
認知比認識有更廣更深的細節
4.4 智慧
智慧:我認為智慧是一種能通過過多種結構化的認知組合成對行為選擇做出最優解的能力,參考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簡單說來,處理問題時,能判斷各樣情形,最後做出被證明是一個最佳的選擇的能力,智慧不是知識,而是能力。那我們現在直接看古人上下幾千的智慧有沒有用?幾乎沒用,上面說了不經實踐的知識不會成為你的認知,更不會成為你的智慧。
三
如何搭建個人的知識體系?

image
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核心明白三點: 道法器 。
道-核心在於做什麼:目標方向、真理、價值觀,核心理論。
法-核心是怎麼做:方法、路徑。
器-核心是高效的****的工具。

image
1.整理個人知識體系,先要明道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現在你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只要你一直走,總會走到什麼地方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同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要什麼樣的生活,走什麼樣的路其實對你無所謂。
明道就是確定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和人生,同時基於我們的生活理念,明確價值觀:什麼是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一定要做。
先明確生活的定義:什麼是生活?三歲小孩都知道:吃飯、睡覺、打豆豆。那麼,成年人的生活就是學習,工作,事業,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簡言之: 生活就是人們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一切活動 ——維基百科
因此我這裡要說:
生活是包括工作、學習和家庭的。
生活是包括工作、學習和家庭的。
生活是包括工作、學習和家庭的。
明道,第一明的是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
a. 一種是有廣度的生活,啥都懂些,成為生活行走的百科全書,如貨郎、旅行家。
b. 一種是有深度的生活,專精某一領域,成為行業高手,如科學家,工程師。
任一種都無關對錯好壞,選擇只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有限,必須做一定的平衡。
明道,第二明的是自己要用什麼樣的價值觀面對生活。
如果做為個人,把自己的價值觀明確後,有幾點好處:
a. 通過人以群分,物以聚類的自然法則,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玩得來的朋友。
b. 同樣的,公司也有價值觀,我們自然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公司,比如你是誠信是你的原則,如果一家公司不講誠信,你會各種彆扭,最後留不下來的。
c. 最後,你做的事、你做的產品都賦予了你的價值觀,這時才不是一個三不像的產品,沒有靈魂的產品。
有了正確的值得堅守的價值觀,人們會因為相信你、從而相信你做的事、相信你做的產品、你推薦的人。
明道,第三是要了解自己的基礎,在什麼樣的位置。
每個人的基礎(興趣、需求、特長)都是不一樣的,瞭解自己長處和短板,從自己的興趣、需求、特長出發,才會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自驅力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2.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方法可循
知識體系橫向看是廣度、是結構;
知識體系縱向看是深度、是層次;
知識體系內外看是外化輸入、內化輸出。
知識體系橫向
按MECE的原則,可以按主題相關劃分,後期慢慢豐富迭代:
如左右腦相關性、工作學習家庭相關分類,
如產品工作相關分類是使用者體驗、使用者調研、市場分析、產品設計等等

image
知識體系的縱向
之前講過知識從演化分:閱歷(資訊)-> 認識 ->認知->智慧,那如何行動一步步深化?
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的方法,不斷破妄。
有個同學做大學老師,我問他,你教的課,你以前學過麼?他說沒有,那你是怎麼能教的,他說:我其實就是在教之前,不斷學啊,一開始也有學生問到我不會回答的,但是我回去研究了,最後都會的,其實啊,教學的過程中,真正學的好的是老師。主要因為是老師是主動學習的,學生是被動學習的。

image
知識體系的內化流程
知識體系的內化,說的就是把外面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這個經過各位大佬的研究,做出一套流程方法論。如下圖:

image
經過我的消化理解,我把我結合工具的應用,用計算機編出程式用來比喻整個內化學習的流程:

image
一.輸入
基於我們的目的和人生方向,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收集相關資訊。
如看書、上網、閱讀、旅遊等等,和普通人一樣的輸入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是有目的,有方向性的。
二.篩選
在輸入質量上,付費的要比免費的好,聽高人前輩指導要比自己瞎折騰效率高,因為付費和高人都是有人幫我們進行了篩選。同時自己也要有意識的去選擇一些質量高的渠道和靠譜的人,也可以根據這些權威相關的,也是一種快思考(參考《思考的快與慢》)。(要和我一起組隊麼?)
三.儲存
大腦的容量有限,年紀越大越容易忘事,利用印象筆記、有道為知等做為人的外掛硬碟,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通過大腦呼叫,因為雲筆記是跨電腦、手機、網頁的,隨想隨用,在記憶方面真比大腦好使。後面我再講講如何建立分類分標籤管理這些細節。
四.處理
我們看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光輸入了沒消化、更沒實踐。這一步攔住了多少人,我看過無數的人從學生階段就開始收集知識(比如我),但是到現在還是碌碌無為,就是因為光收集沒處理。看過的書,去過的地方再多,到頭來只會說:啊~!這好看,NB!
處理就是不斷組合、分析、優化、去偽存真、逼近真理的過程,比如5why思考,比如邊教邊學的費曼學習法都是處理。

image
五.實踐
把我們所學到的應用於生活,在應用過程中因為環境的複雜,我們新學的知識與舊的知識會不斷的碰撞,相信自己,我們每一次新的實踐都是在經歷我們想過的理想的生活。
知行合一,就是內化。
三.利用效率工具,會讓你搭建知識體系更快
-
健康的身體是最好的工具:因為大腦、眼睛、行動所依賴的身體都是我們的。
-
儲存、整理、寫作工具:印象筆記、有道筆記、為知筆記等。
-
思維導圖工具:xmind,mindmanager,processon等組織你的思維。
-
教學分享工具:微信群、公眾號、簡書、知乎、行業網站。
這樣看來,工具是不是最簡單的,只要你想清楚後(明道、優法)工具反而是最容易上手的了。
四
我的首個個人知識體系怎麼做?
在大家都是摸石頭過河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第一個知識結構的版本:

image
通過加我好友,大家相互交流獲得的思維導圖的摺疊內容。
根據知識結構,再梳理印象筆記目錄與標籤:

image
接下來就是不斷地往裡面填內容,改結構、行動、PDCA迭代了!
參考資料:
1)書籍: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連結》
2)書籍:凱文·凱利《失控》
3)書籍:邁克爾·波特《競爭論》
4)書籍:艾·里斯,傑克·特勞特《定位》
5)書籍:艾柯《別想擺脫書》
6)書籍: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7)書籍:丹·尼爾曼《思考的快與慢》
8)電影:《蝴蝶效應》
9)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10)電影:《無間道》
11)演講: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15》
12)網站:知乎
13)網站:書田(booksoil.com)
14)網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