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學習程式語言?
學習程式語言是一種技巧:做好了,你會感受到掌握新事物之後的快感;做不好,就會接二連三的沮喪,甚至放棄。下面我將介紹一些技巧與方法,以便幫助大家高效地學習。

持續測試自己以抵抗勝任力錯覺
最不濟的學習方法中的一種就是重讀或者重看材料。這種重複會給你一種感覺——似乎不用花什麼氣力,你就理解了話題所涵蓋的內容。研究者們把這種現象稱作勝任力錯覺。
更好的一種方式(你可以掌握的最佳技巧之一)則是持續地測試自己。不要重讀一個函式、類或者一個物件是什麼,而是讓自己定義這些概念或者把它們用到短小的程式當中——強迫你用某種方式顯示自己的理解。這一過程常常很不舒服的,但是對形成長期記憶非常有效。更進一步,你可以在閱讀材料之前先去行測試,舉個例子,嘗試在閱讀一個章節之前做做練習。值得一提的是,這也被證明有助於記憶的形成。
測試對於學習的顯著影響被稱為測試效用 ,下面是一些具體方法可以利用:在閱讀章節或者看視訊之前,嘗試猜測你將要學習的東西,並寫下來。
在閱讀章節之前先做做這個章節的練習題。一直做練習,即使是最難的那些。暫時(永遠)放棄一個練習也是可以的,不過至少要嘗試一遍。(下個章節會詳細談到)閱讀短小的程式並且嘗試不看原始碼重新寫一個。或者,再小一些,寫個函式也行。在學習了物件、類、方法或者高階函式等新概念之後,立即編碼做示例。建立闡述這些概念的圖示,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把你剛剛學到的概念寫成部落格。嘗試把概念解釋給非技術的朋友聽。
這些技巧的大部分都要規約到編寫程式碼上!說到程式設計,由於程式都是重文字和概念性的,所以很容易以為我們僅僅通過閱讀(程式碼)就在學習。但是程式同時也是一門手藝,就像其它手藝一樣你得操練才能嫻熟。編碼是暴露你對程式作有錯誤假設的最佳方式。你越快地這麼做,就會越快地糾正錯誤和提升技能。
花時間放空自己
如果你糾結在一個問題上,或者對剛才讀到的東西不能理解,就去散散步甚或洗個澡 —— 只要能進入一種舒緩、放空的狀態就行。解除障礙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歇一會兒,這可能聽上去有點反直覺,但確實如此。
問題是,當全神貫注解決問題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思維障礙。我的意思是,這差不多就是“關注”(字面上)的意思。不過,全神貫注會導致我們只能一直探索解決方案空間的一小部分。一旦放空,我們的潛意識就可以探索並聯結我們經驗中的廣泛領域。
對我來說,這就像當你試圖在紙質地圖上找到一個目的地(是否還記得?)。你不用刻意就確信你想抵達的城市應該就在這裡!在地圖的左上角的區域,所以你看了一遍又一遍,都沒有成功。然後你放下地圖,做了深呼吸並讓目光遊離了一會兒。當你重新看地圖時,確切的地點立馬映入眼簾。我們曾經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洗澡的時候突發靈感。現在你對於為什麼這麼做有了更好的瞭解,那麼也就能刻意地使用這個技巧。個人來講,如果糾結在某事上,我真的會洗個澡,這個技巧的功效顯著。
別浪費時間沮喪
和上一個章節相關:別浪費時間為程式碼沮喪了。沮喪會讓我們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重新編譯或者重刷瀏覽器,期望這次會有所不同。
把沮喪看作你的知識有差距的訊號。一旦你意識到自己沮喪了,它可以幫你後退一步,清晰地識別問題。如果你寫的程式碼不起作用,坦率地向自己或者別人說明你期望的結果。使用科學的方法,就非預期行為的根因提出一個假說。然後測試你的假說。再次試驗後,如果依然解決不了,就把這個問題放到一邊,待會兒回來。在此我向大家推薦一個大資料技術交流圈: 658558542 突破技術瓶頸,提升思維能力 。
在一些似乎沒法解決的問題上,我不知有多少次惱怒地扔掉了自己的膝上型電腦。隔天再看,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立馬跳入腦海。甚至上週就發生過。
確認你正在處理語言的哪個方面
個人觀點,我覺得記住這些是有用的——當學習一門程式語言的時候,你實際上正在學四件事情。怎麼寫程式碼:語法、語義以及資源管理
語言的正規化:面向物件,函式式,邏輯等;產出物的生態圈:如何構建、執行可執行檔案以及如何使用庫;工具:編輯器,編譯器,偵錯程式,程式碼質量檢測器;這四項很容易搞混,不幸的結果是,當你遇到問題最終完全找錯了地方。
舉個例子,某些完全的程式設計新手,可能準備開始構建iOS應用。他們可能會試著讓自己的應用在朋友的手機上執行,只看得到有關需要開發人員證書或其他資訊的訊息。這是產出物生態圈的一部分,不過小白可能將此視為編寫程式碼的問題。他們可能會瀏覽自己寫的每行程式碼來嘗試解決問題,儘管問題和程式碼沒有半毛錢關係。
如果我係統地處理這些方面,我會發現學習一種語言會更加容易。我將在其它的部落格文章中羅列一些待回答的寬泛問題的列表,應該能幫助你學習任何語言。
明確目的,外部模型,內部模型
任何時候你學習使用新工具,明確學習的目的,外部模型和內部模型都是十分有用的。
當你瞭解了工具的目的時,你的大腦會載入有用的上下文細節,使你更容易吸收新知識。這就好比拼圖:當你看到完整拼圖之後,更容易把各部件拼到一起。這個道理適用於語言本身以及語言庫。
工具的外部模型就是它呈現出來的介面以及它想讓你思考問題解決的方式。Clojure 的外部模型就是一個 Lisp,它想讓你把程式設計當做大部分以資料為中心,不可變的轉換過程。Ansible 希望你把伺服器的整備工作想成定義最終狀態,而不是定義抵達那種狀態所要採取的步驟。
工具的內部模型就是如何將輸入到其介面轉換成一些底層的抽象。Clojure 把 Lisp 轉換成 JVM 的位元組碼。Ansible 把任務定義轉換成了 shell 命令。在一個理想國中,你不需要理解工具的內部模型,但事實上,理解內部模型總是有用的,因為在某些看上去迷惑或者矛盾的部分,它可以讓你有個統一檢視。舉個例子,當 DNA 雙螺旋模型被發現的時候,它幫助科學家們瞭解更高層次的現象。從我的角度來講,當然,這篇博文也是歷來所有偉大科學成就之一。
很多教程經常混淆工具的外部和內部模型,使學習者感到困惑。意識到這點可以幫你輕鬆辨別何時你會感到沮喪。
間隔重複幫助記憶
間隔重複被證明是長期記憶中新資訊編碼的最佳方法之一。 這個想法是以不斷增加的時間間隔來測驗自己,使用最少重複次數來最小化記憶衰減。
睡眠和練習
保重身體!身體可不僅僅是你腦袋的載體。如果你想保持專注和高效的學習,就要足夠的睡眠和練習,而不是狂飲咖啡因和能量飲料。
在此我向大家推薦一個大資料開發交流圈:
658558542 ( ☛點選即可加入群聊 )
裡面整理了一大份學習資料,全都是些乾貨,包括大資料技術入門,大資料離線處理、資料實時處理、Hadoop 、Spark、Flink、推薦系統演算法以及原始碼解析等,送給每一位大資料小夥伴,讓自學更輕鬆。這裡不止是小白聚集地,還有大牛線上解答!歡迎初學和進階中的小夥伴一起進群學習交流,共同進步!
最後祝福所有遇到瓶頸的大資料程式設計師們突破自己,祝福大家在往後的工作與面試中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