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家”替他要回了墊付費

一項悄然上線的“微管家”服務正在微保陸續開放中。“微管家”是微保內部的叫法,使用者能看到的是“私人顧問”。
目前還只有部分和楊姐一樣在微保上買了健康險的使用者,才能在手機中發現這個入口“我的私人顧問”。別小瞧這個入口,這是 目前為止網際網路保險平臺中首個“免費一對一的管家服務” !

嗯,以後有人管了——而且, 這個“管”,不是以往那種產品解釋和推銷,而是一種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
安靜的“管家”
沒錯,微保這個“管家”和其他保險網站的“售前”可大不一樣!
管家很安靜,可以和使用者加成微信好友——但其實每個管家用的是企業微信,所以他們和使用者的交流都是全程有人負責監督質量的。

此前,楊姐無論在平安保險官網還是泰康線上這類傳統保險的網站上尋找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最愛純自助式。
是的,一開始人們很容易享受這種不用受到推銷員騷擾推銷的“自助餐”,但是買完了就會發現,真正麻煩的事情才剛剛開始:比如我總是搞不清這個保險和以前我買的保險之間是不是有很高的重合度,我以前買的夠不夠用?我是不是還需要補充別的?
其實我自己內心知道,我是需要保險的,咱們國家的大病保險賠償上限只有17萬!17萬啊,菜心老鐵們,真的要出點什麼病,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不夠。我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前段時間腳骨折,要打什麼進口的鋼釘之類的(實在記不清了),總之是進口的,但是不在醫保範圍內,他又不願意用國產的,結果小十萬,都得自己掏腰包。
商業保險就可以解決這個負擔——然鵝,為了避免大家覺得我在推銷保險,姐就不說什麼產品能負擔自費的這個手術了,咱們還回來說“微管家”。
仔細體驗後,你會發現, “微管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很安靜! 你不找她,她也不會來找我推銷。按照我的微管家所講,他們基本上的職能,就是做服務,例如解答保險售後的問題,幫助協調解決不了的問題,理賠協助,關懷客戶,另外就是給投保人做一些保險知識答疑……

再比如,微管家公測這幾個月裡發生了這樣一個墊付案例。
那是1月中旬,Z先生找他的專屬微管家反饋——他在2018年12月27日申請的押金墊付服務,2019年1月10日通過。但1月11日承保的保險公司卻聯絡他說,因為已出院所以保險公司沒有執行墊付服務。
Z先生對於這個結果當然不接受,提出了異議。微管家在接到Z先生的這個反饋後,第一時間反饋給了微保的理賠專家,並與保險公司溝通,最終承保的保險公司同意為Z先生墊付。
所以,微保的這個“微管家”與我們過去印象中的那些“保險銷售”截然不同,且這種不同是基於DNA上的差異。
三大不同
坦白地說,微管家之所以能夠不像過去傳統的保險推銷員,是因為兩者的 定位、職責、目標 完全迥異。
微管家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解決網際網路保險的一大痛點——使用者擔心“買了網際網路保險後就沒有人管,想擴充保障,沒個靠譜專業的人諮詢”的問題專門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消使用者覺得買了保險就變成孤兒保單的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可以明顯感到,保險推銷員這些“售前”與“管家”的目的大不一樣。
一個是銷售思維,以簽單為目標,圖的是提成;另一個是服務思維,目的是解決問題,提高滿意度,讓使用者有可能產生口碑效應,產生二次、三次多次購買。
其次,他們的“角色”不一樣。
銷售顯然和保險公司是同一個利益體,在某種層面,是必須服從於保險公司決定的。但是管家應該算是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的第三方——平臺方的代表。咱們以前也討論過很多次,作為平臺方,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公平交易和誠信,最終目的是讓整個平臺上的生態更健康,更繁榮。
第三,他們的“利益體”不一樣——針對平臺上的所有產品而言,微保更是一個第三方的角色,對平臺上所有保險產品都有“監督服務”的職責,代表的是中立的立場,微管家對使用者負責,而不是單純代理保險公司的產品——甚至,微管家的主要職責更偏向幫助弱勢的使用者一方,在理賠上全程協助跟進,在產品上給予使用者更專業貼心的協助。
其實,說到第三點,這就牽扯到了微保的產品模式——嚴選和定製。
還記得去年四月楊姐就曾經講過: “微保走的嚴選路線:定製,是有品牌、保質量,最大特點就是質量高的前提下價效比也高。”
沒錯,微保從一開始的產品設計邏輯就要求他們的產品必須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多數使用者(高度標準化才能通過微保平臺進行最高效地推廣)——這就需要對使用者需求有精準把握。
這個路數與傳統電商“瘋狂流量×轉化率”的思路截然不同,因而生命力也有天壤之別。
定製這種模式,其實說白了就是微保和保險公司一起根據使用者需求,一起設計產品。而與微保合作的保險公司越多,微保就越要能夠對平臺嚴格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當然,話說回來,無論微保採取的是什麼商業模式,無論他們與保險公司之間如何合作,微管家的綜合評價指標,也都應該是“使用者滿意度”——因為在任何一個2C的平臺中,一切商業行為最終都是為了讓C端能夠持續在平臺上活躍和消費,在保險這個專業知識門檻極高且消費者本來就很難建立信任和信心的領域裡,微保的“微管家”確實是個突破使用者痛點的最佳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