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受川久保玲影響,你能看出嗎?
編輯丨姚澤斌
校對丨BranD編輯部
每年各大時裝秀將近,總少不了川久保玲的刷屏,1942年出生的她已經77高齡了,至今還活躍在時尚圈。儘管一直以來都不喜歡在媒體前用語言去輸出自己的情緒與思想,奈何這樣也絲毫沒有削弱她在設計上強烈的情感宣洩。
愛唱反調的川久保玲影響了誰?
川久保玲彷彿像是一臺永不停歇的機器一樣,她的設計從未停止過與大眾審美“唱反調”。
或許這與她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身份有點關係,她的思維不僅僅在一條軌道上行駛著。
大學的她才開始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1967年畢業後到服裝布料公司上班,在1969年正式成為獨立服裝設計師。1973年,創立了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1981年,品牌首次進入巴黎時裝週。
從頭到尾,她都沒有學習過專業的服裝知識,但是她的設計對於當下的時尚圈卻產生著巨大的衝擊力。
或許大眾審美滿足不了她的設計慾望,她一致唱著反調,挑戰者時尚圈的底線。
就好比,80年代,她把黑色打造成了流行色,畢竟在當時,黑色是僅限於晨禮服和燕尾服的顏色,人們很少會在日常著裝中嘗試黑色。
1981年,她在巴黎釋出她的首個系列,不對稱的結構、粗糙的毛邊,拖沓凌亂的造型充斥這整個系列,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當時,她的設計甚至可以用“怪異”去形容。
但緊靠著“怪異”可不能在時尚圈存留,事實也證明過去她的設計放到現在來看依舊相當前衛。30多年過去了,當時的不對稱設計、寬鬆的版型一直影響著當下各種新興品牌。
川久保玲的設計對於現在新生代設計師的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她“唱反調”背後締造出來的“怪異美學”是具備相對能呈現的理論根據,並不是憑空締造出來的前瞻性。
日本著名插畫師瓜生太郎是她其中的一位追隨者,在BranD的採訪中,他毫不保留地講述他對川久保玲的敬畏之心,他甚至覺得川久保玲一直潛移默化地參與到自己的創作中。
瓜生太郎是一位喜歡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去表達的東京插畫家。
他的作品主要形象是各種穿著時尚的女性角色,插畫中的女孩用各種媚態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聊到與川久保玲的“緣分”,瓜生太郎說道:
“雖然我覺得我的畫裡都是原創的有趣的服裝,但我發現川久保玲在這之前已經設計出相似而且更漂亮的衣服,甘拜下風的感覺讓我印象深刻。”
他的“怪異”不輸給川久保玲
瓜生太郎的插畫背後,是一個龐大而又隱祕的精神樂園。
他的插畫將本該是十分複雜的內容,用極簡的方式營造出來,從而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
每個人對待美的看法自然是不同的,在瓜生太郎的藝術世界中,他用“怪異美學”來形容自己的插畫風格。
在瓜生太郎的作品中,裡面的女性角色常常擁有大大的腦袋、怪異的眼睛、然後是細長的四肢,再加以各種華麗的服裝,不同於現在的大眾審美,他的作品往往透露著一種詭異的時尚感。
但是也因為如此,用幾何圖形打造出來的輪廓逐漸演變成瓜生太郎獨特的符號化創意標籤。
各式各樣的“時裝女孩”穿插在一個又一個的主題樂園中,演繹著屬於都市女孩的愛與迷思,也透露著瓜生太郎細膩而又矛盾的情緒。
他喜歡用女性角色創作,也喜歡給插畫的女性點綴上藍色的眼睛,在他眼中那不僅僅是眼睛而已,如同天空和大海一般沒有邊界的世界。逐漸,他口中的怪誕時尚美學逐漸讓他的作品擁有越來越高的辨析度。
但是起初瓜生太郎的想法並不是成為一名插畫家,他只是對繪畫很感興趣,連最基本的繪畫軟體也不會操作的他卻很有自信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插畫家。
於是他買了一臺電腦,自己摸爬滾打地學習,從一開始接觸的一些插畫類的比賽,到後來向一些小型雜誌的投稿、賽事的獲獎。
靠著這些他逐漸在各地區打響了知名度,不斷有各種品牌找到他進行插畫的合作,就好比在女性雜誌《花椿》、《HAIR MODE》等,此外他還和 Nike、索尼、銀座三越等等知名品牌進行合作。
保持“怪異”也不簡單
除了喜歡以女性角色為創作形象之外,瓜生太郎跟我們提及到自己喜歡佛像的事,並且還在以往採訪中說道希望能製作一座20米的大佛。
在他看來,主要是對佛像的神韻非常好奇,特別是眼睛,藍色的大眼睛是他的另外一個代表形象。
他非常希望能創作出如同佛像一般,超越時間空間並擁有無邊界限的作品,悲憫中帶著無限力量,可以為人們在迷茫之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他喜歡佛像的原因是為了追求永久性存在的時尚美感,在瓜生太郎看來時尚很有趣,但卻很脆弱,因為流行趨勢變化得非常頻繁,今年炫酷流行的東西到了明年就不值一提。
而幾千年來佛像的神韻卻沒隨著時代而發生變化,將它們當作參考物的話,能找到讓他的畫作歷久彌新的方法。
現如今,大眾審美的多元化促使了不少舊元素的迴歸,起初很過覺得“醜陋”、“詭異”的設計,會再次被翻出來引導潮流,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時尚的迴流。
但這樣可以從客觀上說明時尚潮流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它很容易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審美觀、價值觀形成一致。
一個時尚元素通常是有一定社會階層中較有影響的人物興起,他們的某種衣著、愛好或行為方式,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引起眾人有意或無意的效仿。
而這些效仿者又引起更多人的效仿,形成一種鏈式的正反饋。
如此,這種社會性又常常變現為一種強制性,它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強制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投入它的行列。這樣便淡化了個體所原有的獨特性。
所以那些既能做到標新立異,卻又不被時代潮流拋棄的設計師真的是“高人一等”。
BranD No.42:“Nice to Meet Art ”
《BranD》新刊 No.42已收錄瓜生太郎的作品,想要了解請購買翻閱。
瓜生太郎
▽
點選瞭解BranD新刊:要不是這本雜誌要發光,三個印刷廠也不會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