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合力催熟8K市場,2019AWE上8K電視扎堆
AWE2019即將開幕,作為未來顯示技術的熱點,一場有關8K電視的新戰役已經在場外打響。
3月13日,三星中國舉辦新品釋出會,宣佈2019款三星QLED 8K Q900系列開啟預售,並公佈了中國區售價,其中98英寸版售價高達999999元,除此之外65英寸、75英寸、82英寸的售價也在35999元~69999元不等。差1元100萬的售價,讓不少網友直呼“我離成功原來只差一臺電視”。
對於大部分使用者而言,8K依然有著較高的門檻,但這並不妨礙電視廠商將其視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攻堅戰。“2019年被稱為超高清8K時代,三星希望憑藉QLED和人工智慧增強技術,來引領超高清8K時代。”三星電子大中華區消費電子部總裁李廷柱強調。據悉在今年AWE上,索尼、夏普、LG、創維、海信、長虹、TCL也都將展示各自的8K系列新品電視。
上下游合力催熟 8K 市場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8K裝置相關元器件就已經出現,但為何在今年成為電視廠商的重頭戲?
對此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告訴第一財經,8K電視火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上游面板供應商越來越多,普通面板的利潤相當的低,只有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解決面板廠商的問題,而能夠消耗面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尺寸做大,8K就是推動面板大尺寸化程序的一個重要手段。”
從面板市場來看,三星電子和索尼是當前8K面板市場的兩大發動機,IHS分析認為,三星和索尼將消化幾乎所有來自群創光電、友達光電和三星顯示器公司的120Hz 8K面板,其尺寸將在65寸到85寸之間。除此之外,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等為代表的企業都在投產大尺寸面板生產線,佈局8K,面板產量不斷擴大。
對於電視廠商而言,市場的低迷也在倒逼技術升級。“產品同質化嚴重,資訊爆炸化,電視廠商只有開發差異化的產品,才能破局當前的競爭格局。”董敏表示。對於電視廠商而言4K電視的超預期增長,也為佈局8K釋放了積極訊號。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郝亞斌透露,目前七成以上的電視已經是4K,55英寸以上幾乎百分百都是4K電視,大尺寸、超高清成為新的消費動能,在他看來2019年將是8K真正的元年。
“縱向觀察消費電子產品發展脈絡,需求的增長往往是依靠硬體廠商技術創新去刺激和推動,硬體先行帶動需求,所以硬體和麵板廠商在新電視規格上都比較積極。”市場調研機構IHS的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更直接的助推器來自政策利好。今年3月1日,工信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印發《超高清視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發展路線,並計劃到2020年國內4K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8K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2022年4K電視終端全面普及,8K電視佔比要達到5%。在董敏看來,5%意味著到2022年8K電視出貨量要達到250萬臺,這些因素促使今年所有的企業都向8K靠攏。
內容瓶頸靠技術緩衝
儘管8K電視面板的生產即將在2019年起飛,但由於SoC解決方案的匱乏,低成品率和高生產成本,初始出貨量有限,目前8K的價格相對高昂。
除了價格,內容稀缺成為8K普及最大的瓶頸,尤其是8K原生內容製作成本較高。張兵分析8K內容整個通路從拍攝那一刻起,到最終呈現在顯示屏上,都要按照8K的標準去製作,包括影象捕捉器、壓縮標準以及顯示屏等,從而造成整個供應鏈成本極其高昂。
“例如轉播一場8K足球賽比賽,一家媒體就需要20個左右8K攝像頭,一個8K攝像頭價格就可能在百萬美元級別,硬體之外內容傳輸和儲存要求也更高,所以內容一定會走的慢一些。”張兵舉例。
解決8K內容不足,除了硬體先行帶動外,另一個解決途徑就是依靠技術升級。即將4K內容進行追蹤補償和渲染,將其轉換達到8K內容的效果。據第一財經瞭解,目前積極佈局8K電視的巨頭,基本都推出了自己的內容轉換技術。
例如三星表示採用了8K 人工智慧增強技術,通過植入量子點8K處理器,為電視提供大腦,建立超高解析度影象所需的程式影象公式,可以快速分析影象資料,並將其與儲存在公式庫中的數百萬個影象公式對比,從而將低解析度內容提升到8K水準。夏普也表示已經採用了Up-Scaling技術將2K或4K訊號轉換成接近8K的超清畫質。
不過回看4K轉換技術現狀,在行業人士看來8K轉換技術的成本和效果還有待觀察,需要根據內容形態和內容特點做判斷。“從拍攝、製作、傳播、解碼、接收、觀看,8K是一個非常長的產業鏈,尤其在內容端、傳播端還有許多需要沉澱,這就需要巨大的資本和研發投入,以及更多的從業者來推動。”董敏告訴第一財經。
對於8K全產業鏈落地程序,張兵認為8K將最先在日本落地,2018年12月日本NHK電視臺正式播放8K電視節目,無論從硬體、行業標準還是內容生態,日本已經有了不錯的開端。除此之外就是歐洲和中國市場了,“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日本、韓國、中國品牌都在這裡競爭,從而加速技術引進和研發,促使成本下降,毫無疑問在硬體領域,中國市場會跑的比較快。”
責編:寧佳彥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絡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